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语言库存的多少,是其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积累语言是增加语言库存、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和根本。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运用“回忆”“回环”“拓展”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我们把它称之为语言积累的“三板斧”。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 ,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 ,二是精神。因此 ,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一、利用教材资源 ,在品味语言中孕育精神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有语言创造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的学习 ,以掌握丰富的语言 ,传承精神遗产。而语文教材 ,就是把这种“精神遗产”蕴含在“丰富的语言”之中 ,成为塑造学生、完善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凭借 ,成为夯实学生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3.
一、走在回家的路上:落实语文的本体 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即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因此,我思考: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一门闪耀着审美性、人文性、哲理性的学科。新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整合。有人疾呼“语文应找回自己的家园”,有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或“语言文化”。其实,教学语文。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呈现出充分的语文味,感悟出语文的真善美。语文,应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受语言魅力的空间。语文课离开了语言的品味,失去感悟的环节,便是丢失了语文的“阵地”。因此,语文课应立足文本,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相似文献   

5.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个要求,实践中鼓励学生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美的语言加以吸收,对粗俗的语言予以舍弃。  相似文献   

6.
张敏华 《福建教育》2005,(2A):34-35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谈语文教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不论时代如何发展,语文教学如何改革都必须把语言之“根”留住。然而冷静反思当前语文教学,不少阅读教学课堂中语言遭受冷落,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也正遭此“疫情”侵袭。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务之急应该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防止几种倾向。  相似文献   

7.
伏荣超 《语文知识》2014,(12):56-59
关于“语文”有着不同的解释,无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都离不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内的广义的“语言”。语文教育家朱绍禹说过:“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语言和思维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语言,思维将陷入混乱;没有思维,语言也没有了意义。所以,语言与思维互为工具和目的。听说读写既需要语言参与,又需要思维参与,语文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体。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的,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有三组重要的关系:“内容理解”与“形式把握”,“语言训练”与“语言实践”,“习得”与“学得”。这三组关系深刻反映了语文教学活动背后的规律,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这些关系处理得当,语文教学的效率就会提高,反之则会降低。认真研究、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了“语文的觉醒”,重视语文课上“语文味”,体现在课堂中“语言赏析”便是一个突出的标志。但也由于一些教师对“语言赏析”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表情达意的形式和工具。语言文字是语文课文、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的“建筑材料”,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教学,“道”无法载,“情”无法移,“工具”不能掌握,“基础”定然打不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语言因素的教学,着重在语言的理解、感受和运用上下功夫。何谓语言因素?具体所指有三:语义、语感和语序。加强语言因素的教学,就是要在读写教学的全过程中处处扣紧课文语言,注重精读细阅课文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语义,  相似文献   

11.
在如火如荼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杨祥明老师的“新经验语文”致力于语文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出语言的“三层论”和思维的“三重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以语言的神美为例,浅谈“新经验语文”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一种对话活动,语文“既表现为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也表现为由语言向言语的发展。而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也可概括为这样两个方面: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在这种“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基础性的活动,语文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言语环境的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近年来我省中考语文试题的变化,表现在第一板块中,是把原来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调整为“语言积累与运用”。比较前后之间的“变”,主要体现在把“语文基础知识”变为“语言积累”,不“变”的是“运用”。这表明,考查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仍然是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这部分内容命题的意义和对《大纲》、《课程标准》的误解作一说明。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能起到既“导流”又“开源”的引导作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所以,命题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来设…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课不是“言语”课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改变“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吕叔湘语)的局面,必须明确语文教学姓“语”,加强语言教学,这是多数人的主张。张传宗《加强语言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力》(《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五期)就是典型代表。其实,关键问题不是要不要加强语言教学,而是如何认识“语言”,即在语文教学这个特定的视角中,“语言”的含义跟语言学中的含义是否一回事?或者说,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是否等同于“语言”? 大纲认为,设置语文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这里,先不说读、写、听、说的能力是否等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单就“理解运用”来说,它指的应是‘言语”而  相似文献   

15.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反复传授,学生也铭记在心,但仍然无法把这“米”做出熟饭来。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在不断积累语言,才能转变为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本文主要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  相似文献   

16.
谭惠儿 《课外阅读》2011,(7):263-263
叶圣陶先生提出:“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可见,语文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目标,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展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7.
冉伟 《少年读者》2009,(7):94-96
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进一步深化。读写结合就是全面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也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们认为,语文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除了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外,还要突出“三化”,把握好四个关系。一、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必须突出“三化”1.语文生活化——在模拟语境中培养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的手段,在不断地“说”和“写”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把人们共同使用的规范而又丰富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语文教育已由“文字———语言”型转变为“语言———思维”型,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双管齐下已成为共识。因此,要兼顾各自的特点,重视二者的关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倡导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他认为语文教学应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所谓“学习语言”,主要应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途径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即“表达”,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