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棵小桃树》教学,大多借“知人论世”“互文材料”等外部资源建构“情志”的教学实践,这偏离了要将教学聚焦到“物”“志”关联思维的单元重点。以文本结尾“梦”的情感直陈关键句为切入口,梳理“梦”的相关句段,清晰透视《一棵小桃树》“叙写经历”刻画“形象”的文本特质。围绕“出生—成长—蜕变”梳理探究“小桃树”和“我”的相似形象,在向“内”生长的信息结构化处理中,还原出阅读《一棵小桃树》获取“志”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一文中描写的小桃树,与其说是描写小桃树的坚强不屈的品质,不如说是作者借小桃树来自比。通过细细品味小桃树的形象,可以窥探出作者在文本中表明自己的心迹——追求梦想。这样不起眼的小桃树是自己走在人生路上内心的真实性写照。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散文《一颗小桃树》中引人注意的是小桃树的意象,它是生命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慢慢品味“小桃树”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品质。小桃树生生不息的韧性,耐心等待的品性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小桃树能引领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几天前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贾平凹先生的文章《一棵小桃树》,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无意中种下了一棵小桃树冬去春来,小桃树竟然默默地长上来了但是,它很脆弱,家里人都笑话它后来,“我”长大了,渐渐地把小桃树忘了。有一次,“我”回老家奔丧,却发现小桃树顶住了风吹雨打,仍然顶强地生长着。一次下大雨,无情的风雨将小桃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是部编本初一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所以"情"与"志"就成为学生在文章中深入感受的重点,作者在《一颗小桃树》中用大量笔墨描绘了一棵可怜却又千百次顽强挣扎的小桃树,而那风雨中小桃树仍然保留的那朵欲绽的花苞也象征了作者在现实中历经苦难却仍然怀有关于幸福的梦想。作者用了很多的叠词来描写这棵寄托作者人生经历和梦想的小桃树,从叠词的角度分析小桃树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小桃树这个象征之物上寄托的"情"与"志"。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在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主旨、内容、语言和情感,并以此展开学习。如何指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散文所传递的内容与形式、认知与情感呢?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它们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知识性总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即可以带领学生回归语言文字,结构化学习文本。《一棵小桃树》是作家贾平凹的作品,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并穿插"我"的困  相似文献   

7.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自读课文,教学解读较为丰富。然而,解读中普遍存在却未受关注的问题,是对最后一段的情感施以简单概括,忽视情感中的异质因素。细读文本可知,最后一段其实蕴藏着“希望的不确定性”,体现着散文丰富与真实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8.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3期《分数 应用题的转化教学》一文,我认为朱老师的做法值 得学习,但朱老师的“转化”还不够全面。本人也 有一些想法,现提出与各位同行商榷。 1.“梨树棵数是桃树棵数的2/3”,还可以转化 为“梨数棵数占桃梨两种树的2/5”。在这里桃树与 犁树的总棵数是单位“1”。另外还可以转化为  相似文献   

9.
所选教材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设计理念《小松树和大松树》说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就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唤醒生活记忆”与“填补文本空白”,是指将文本内容生活化,密切关注文本与生活的相互联系。旨在帮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走进生活,即在文本中懂生活,在生活中习语文;旨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以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的自由畅想空间。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果园里有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 ,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 2 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想 :根据果园里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这两个条件 ,可以求出什么 ?再怎样求苹果树有多少棵 ?列式 :( 1 ) 78 3 6=1 1 4(棵 )( 2 )。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法解题的思路。每做完一题都要深究“你们怎样想的 ?”当学生流利地说出“我是这样想的 :根据苹果树有 78棵 ,梨树有 3 6棵这两个条件 ,我们可以求出桃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 ?列式是 :78 3 6=1 1 4(棵 ) ,再由求出的桃树和梨树共有 1 1…  相似文献   

11.
一棵树苗从地里破土而出.在它的周围长着桃树、杏树和梨树。树苗好奇地问桃树:“我是什么树啊?我长大了能做什么?”桃树说:“孩子,你是一棵桃树,你要好好努力.长大了要结好多桃子。”两年过去了.小树苗尽管很努力,却只长高了一点个子,没有结出一个桃子。  相似文献   

12.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其以过去、现在相互转换的视角,围绕他心爱的小桃树而起,同时又交融着自己的人生,这便注定这篇文本在由"真情流露"带来的温暖感、亲切感之外,又具有着深厚的哲学意味和艺术性。具体表现在"梦"与"实"的错位、"美"与"丑"的错位、"今"与"昔"的错位此"三错位",以及"我的小桃树"与"我"的命运的重合此"一重合"之上。  相似文献   

13.
找出“隐蔽条件”(即“中间问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在帮助学生寻求“隐蔽条件”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训练方法:(一)画出线段图,让学生看出“隐蔽条件”例如我们在教学:校园里有21棵桃树,24棵杏树,梨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杏树的棵数的总数多10棵,校园里有多少棵梨树?时,引导学生将题里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同学们经过观察,发现桃树和杏树的总棵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那么它就是“隐蔽条件。”(二)画出思路图,让学生看出“隐蔽条件”例如我们在教学:菜店运来60筐菜,里面有45筐是黄瓜,其余的是茄子。黄瓜比茄子…  相似文献   

14.
小山坡下,有一棵桃树。春天到了,桃树开花了,小兔、小猫、小狗、小鹿、小熊五个好朋友,一起来看桃花。“桃花好美啊,我们在桃树下安家吧?”小兔说。“好啊!”大家都欢呼起来了。小猫说:“我在桃树的东面造间小屋。”小狗说:“我在桃树的西面造间小屋。”小鹿说:“我在桃树的南面造间小屋。”  相似文献   

15.
<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吟咏起这样的句子,我们每每被“物”中之“志”感怀。托物言志不是古诗文表达哲思的专属,现代散文也常常用到这种手法,我们学习过的《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相似文献   

16.
所选教材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设计理念《小松树和大松树》说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就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唤醒生活记忆”与“填补文本空白”,是指将文本内容生活化,密切关注文本与生活的相互联系。旨在帮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走进生活,即在文本中懂生活,在生活中习语文;旨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以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的自由畅想空间。在此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交际、想象、推理等基本的语文素养训练,并在此空白点训练中觉情、知情…  相似文献   

17.
山坡上,不知谁遗落了一枚小桃核。春天里,小桃核破土而出,长成一株小桃树。小白兔、小花鹿和小猴子出来玩耍,发现了小桃树。咦?这里哪来一棵小桃树呀!“是我先看见的,我要把它栽在屋前,让它结好多好多甜甜的桃子。”小猴子说。“是我先看见的,我要把它栽在院子里,让它结好多好多大大的桃子。”小白兔抢着说。小花鹿想了想说:“我们一起来看管小桃树,结了桃子大家一起  相似文献   

18.
<正>一节统编版自读课《一棵小桃树》公开课上,学生积极自主展示,几个展示片断表现出学生语言建构的成功,教师虽能肯定,却没有开发利用好。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是语言建构契机的丧失。如何认识课堂言语资源,主动运用课堂言语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议题。一、课堂教学中的言语资源片断一:师:课后"阅读提示"中,说到作者写小桃树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学习迁移理论,以《春》和《雨的四季》,《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壶口瀑布》和《登勃朗峰》为例,具体阐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游记等三类散文从教读课文向自读课文的学习迁移。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读”是亲近文本,“品”是走进文本,“悟”是深化文本,“展”是超越文本,在以“读—品一悟—展”营建的阅读教学强大的场里,“拓展延伸”是教师解读文本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纽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在“应用、拓展”能力上发展.阅读教学视野的大与小、精彩与败笔,往往取决于“拓展延伸”环节.拓展延伸的优化,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途径之一.阅读教学课堂要以“文本”为经,以“语言”为纬,编织阅读教学课堂的立体空间,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紧紧联系起来,使阅读教学课堂更精彩、更有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