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彭栓红 《文化学刊》2009,(5):108-111
任何民俗模式的构建都与一定的地理生态相适应,民歌的形成及其特征也往往打上了地理的印记。晋北民歌从内容到音乐形式,其生成和演化都离不开当地的地理生态环境,地域为民歌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背景和可能,而民歌也与地理生态融为一体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从生态民俗学的角度分析晋北民歌,可以为立体地研究民歌寻求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燕 《文化学刊》2016,(4):68-71
遵义自古以来就是"历史重镇",受地理条件,以及夜郎文化、黔北文化、民族风情等因素的影响,这里的文化丰富多彩。遵义民歌《摘菜调》流传在遵义县、红花岗区、汇川区一带,是人们劳作在菜园里时所创作、歌唱的一首具有小调色彩的民歌。演唱的语言为遵义地方方言。由于其音乐旋律、演唱语言颇具特色,所以具有传唱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现代性是一种常态。在定居广西百色市的自我调适过程中,瑶族完成了异乡变家乡的和谐转身,形成了和谐交融的文化图景。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色瑶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还存在民族精神急需振奋、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减退、传承人断层、民族文化流失等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在把准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厚植民族自信、自觉与自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综合推进相关工作,在浇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精神支柱的道路上谱写瑶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京族民歌是京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传统文化生态的滋养下产生和发展,是京族的民族文化遗产。京族民歌本身又作为文化生态中的一员在文化生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京族民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生态,并分析京族民歌的文化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5.
右江流域瑶族民间信仰图景的形成是瑶族原始崇拜与儒释道文化交融的结果,道教、佛教的进入并与儒家文化以及瑶族自身的原始崇拜交融涵化,迭代生成了儒、释、道和原始崇拜四位一体的民间信仰格局。儒释道文化是右江流域瑶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在实践中既要突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营造,也要注意对各民族场域的关照,推动各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西峡县西坪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豫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歌代表,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近年来,西坪民歌生存土壤发生变化,濒临灭绝。在做好民歌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同时,如何使其优秀的民歌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该文在多次深入西坪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领导组织建设、演出团队组建、演出团队管理、演出事宜组织四方面提出了“变通式复兴”的建议;从建立西坪民歌文化馆、打造西坪民歌系列助农品牌文化活动方面提出了“创造性保护”的建议;从文化破圈、演出破圈、创作破圈三方面提出了“开拓性破圈”的建设意见,以期研究结果可为西坪民歌文化传承、保护与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瑶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而得来的智慧结晶,在疾病防治与健康养生等方面熠熠生辉。目前,瑶医药文化的英译工作遇到了较大的阻碍,如翻译人才短缺及语料库不丰富等。广西将瑶医药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发展之中,瑶医药文化的英译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该文在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探析了广西瑶医特色草药的术语英译策略及方法。译者灵活地采用了四种翻译方法,即音译+意译、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同时遵循准确性、简洁性和民族性三大原则。当既要保留瑶医药文化,又要明确传达瑶医术语含义时,通常选用“音译+意译”法;当译者需付出努力推断其隐含之意,则运用意译法。该文力求在保证瑶族医药文化译文准确且忠实原文的同时,充分体现了瑶族医药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推进瑶族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陕北民歌的发展在其以往的寄生环境中遭遇尴尬,困境重重。本文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陕北民歌的传承问题,打破过去陕北民歌与陕北地区以外的地域毫不相干的关系,重新构建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以此来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推动陕北民歌这一文化瑰宝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傩是中国远古时期先民们全体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它存在于多个民族之中。近年来,关于土家、苗、侗、仡佬、汉等民族的傩文化研究已经大规模展开,而关于瑶族傩文化的广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开发。瑶族与巫傩文化渊源颇深,巫傩与道教关系更是紧密。本文从瑶族与傩文化的渊源以及傩文化与巫、道教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傩文化保护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自觉视域下反思信阳民歌传统传承方式的形成、发展、现状,是对信阳民歌的一次自我认识。传统的传承方式是信阳民歌得以发展延续的保障,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承的方式则是传统音乐文化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两种传承方式不是不可调和的,对传统传承方式进行批判性继承,发挥新媒体传承优势和影响力,将二者不断整合,有利于信阳民歌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0,(2):115-120
民歌是源自于底层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创作,是社会生活原汁原味的记载和呈现。民歌经过无数民众之口的加工和传播之后,发展到明清时期,更是以崭新的姿态昭示它独有的魅力。明清民歌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社会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反映明清时期社会生活、节日民俗、礼仪风尚、民俗信仰、男女情爱等内容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入解读明清民歌,旨在揭示潜隐于民歌之中的社会民俗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山西民歌被称为"山西文化百科全书",其中大都诠释出当地的民俗民风、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和历史文化等,而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山西人民对生命孜孜不倦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的忠诚。山西民歌以反映当地民间文化为主,是由当地老百姓自发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内容丰富,优美动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老传统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也是山西本土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池州罗城民歌是地方特色文化,记录了当地的生产生活面貌和社会变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社会记忆。在现代化冲击下,民歌传承面临着资料零散化和代际断层等诸多困境。本文将在梳理罗城民歌传承困境的基础上,探讨破解困境的对策,以期为罗城民歌的传承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瑶锦作为广西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品中,成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装饰元素。许多传统文化中都有对山河的崇敬和赞美,并常以此为灵感来源进行艺术创作。瑶族多居住在山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瑶锦工艺中山河纹饰灵感便来源于这里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些自然景观的图案可以以抽象或具象的方式出现在各种瑶锦织绣设计中。因此,该文通过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对金秀瑶锦的工艺、色彩、纹饰、用途、文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金秀瑶锦模拟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森林,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同时,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瑶锦将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象征,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09,(6):137-14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锡伯族繁荣的文化园地中,产生于劳动人民之中的民歌,是其中引入注目的硕果。这些表现锡伯族社会生活、生活习俗、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等种种内容的民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锡伯族人民的爱憎、追求与向往,不仅成为锡伯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本文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入,对锡伯族民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传承性保护和可资利用性保护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是一种以历史地理作为基点的"区域文化"。辽宁地域文化因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厚实的人文基础、珍稀的古迹蕴藏、淳朴独特的乡土文化、兼容并蓄的多民族文化而赋予了浓重的地域色彩。正是这种独特性,才使得辽宁地域文化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前,我们应从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和规划辽宁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立足当代,放眼未来,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Mulan是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乐府民歌《木兰辞》改编的动画片。影片上映之初,由于木兰形象与原作相差甚远,在国内遭到较多批评,而近年来的影评则趋向温和。笔者认为,影片虽然在二次创作过程中出现了文化误读,但它在传递美国价值观的同时,使用了更多的篇幅来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在同一个维度上并列呈现出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电影是丰富的文化载体,怎样通过影片传播中国文化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8.
"珠玑巷"位于广东省北部的南雄市北面,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它不仅是中原汉族移民通往岭南的必经之路,也是瑶族迁徙两广的重要交通要道。探讨瑶族文献中的"珠玑巷"地名,对了解瑶族族群的迁徙、接触及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锡伯族作为东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历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锡伯族形成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内涵深远、古朴通畅、特色鲜明、类型丰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锡伯族民歌深刻地诠释并展现了锡伯族浓郁的社会民俗和社会风情。通过对锡伯族民歌各种类型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潜隐于民歌之中的社会民俗性。  相似文献   

20.
高国藩 《文化学刊》2015,(2):30-43,2,241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敦煌唐人祭祀鲁班神风俗与《周易》的关系: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祭祀风俗及其巫术流变,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与《周易》卜卦,敦煌唐人祭祀鲁班崇尚其德与《周易》及瑶族信仰鲁班之比较。这些研究有助于推进敦煌鲁班神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