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代表的"汉写民"小说,试图以汉族作者身份虚拟少数民族视角,构建故事话语层和内容层的整体圆满。然而,迟子建无意识带入的汉族文化视角已然将少数民族故事"景观化"。纠正浮躁,促进民族文化天然融合,才是"汉写民"文学的题中正义。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母语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当下,其发展面临着创作水准、语言沟通、传播推广方面的困境。阿库乌雾作为新时期以来彝语作家代表进行双语创作,其作品取材于彝族传统文化,创作主题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诗歌创作意象鲜明,成为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的标杆。他在民族化写作、创作主题的挖掘与开拓、文化视野的拓展和文学传播等方面为少数民族母语作家提供了经验和理论指导,为推动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阿库乌雾彝语文学创作与传播的成功案例,为母语文学打破创作与传播困境、取得长足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3.
藏族大学生是我国藏区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大人力保障。切实协调好其所持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各自观念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其自身的成长、发展,还是对于藏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走向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第二部分写藏民族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上的认知现状分析,第三部分写关于当前藏族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状况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母语写作层面重新评价沈从文创作是个有待开拓、深化的问题范畴。沈从文对母语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乡土"叙事是其母语写作的起点和归宿,沈从文构筑的有关湘西的"乡土"世界,既展现了其文学创作独特的时空范式和文本构成,又通过对诗意田园的营造,为现代人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人性范式和文学样式。其二,"散文化"是沈从文的为文之"道"和最具本色的创作取向,它既呈示在其小说中亦表露在其文学批评中,在沈从文那里,散文已兼容文学与人学、审美与人生,他以完美的"散文化"创作发扬光大了母语文学的千古文脉。  相似文献   

5.
<正>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性"自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在20世纪初叶传入中国伊始,学术界就将其应用到中国文学全球发展的论述中。其时,中国正在经历从朝代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的"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观念因此得以创生。郑振铎是中国最早系统论述世界文学的学者,他于1922年发表的《文学的统一观》一文,认为人类文学虽有地域、民族、时代、派别的差异,但基于普遍的人性,文学具有了世界统一性,这就是世界文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谢灵运影响深远。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审美风尚而言,他是推动其变化的关键人物。他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是山水诗的不祧之祖。《宋书·谢灵运传》称其“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足见其诗是流传之广,影响之巨。谢氏同时也是当时的著名辞赋家,流传至今的赋作计有14篇,内容大多以山水游览和纪行叙事为主。其中,尤以《山居赋》最能代表其赋作的创作成就和艺术高度。而谢灵运在《山居赋序》中有两句未尝有…  相似文献   

7.
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在她一系列以富于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的现代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充溢着追求个性独立、维护人格尊严、与封建道统和男权社会绝不妥协的抗争进取意识,表现出鲜明而深刻的女性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构成了丁玲女性主义小说创作最主要的魅力和最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丁玲作品中女性主义意识表现的特点、丁玲作品中女性主义风格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古代民族根据当时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创作的,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民间舞蹈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在传承过程中具有三个显著的特性,即群体性、民俗性和人类文化性.民间舞创作应该拥有多元并举的局面,在"传统"与"现代"这个永恒的话题中写下当代"中国民阃舞创作",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作为民间口头创作的一种体裁,俗语、谚语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其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研究俗语、谚语,人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民族文化的知识。基于此,本文选择俄汉语中具有时间意义的俗语、谚语为对象,对其进行了尝试性地分析和研究,借以挖掘出俄汉两个民族在时间观上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10.
咏史诗的起源可追溯到《诗经》与《楚辞》,但真正确立的标志是西汉班固的《咏史》这一新诗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诗人创作"言志"的主体性不断加强,显示出魏晋文学情感的觉醒。本文通过汉魏晋咏史诗的演变来分析诗人创作"言志"主体性的变化,进而明确这种变化对魏晋文学自觉产生的影响,对进一步研究魏晋文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贾谊思想体系由"道"发其端,其"道"吞吐众理,海纳百川,既含有创生万物之本体论意蕴,亦有待人接物之方法论意义。在"道"之基础上,贾谊设计了一整套以礼为核心、以民为根本的政治伦理治国模式,对汉王朝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其重民爱民思想在今天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改革中同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文学初始 ,就有“女性写作”。虽然这种写作被称为是“第二性”的 ,但却是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胚胎型或幼婴型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创作 ,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群的集体突击 ,整体性地完成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工程 ,并成为女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2 0世纪的 80年代 ,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而 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完成了臻于成熟的多元发展 :其表现 ,一是文本的多样化 ,二是理论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次韵诗起源于唐代,在宋代得到发展。宋代的次韵诗以诗人苏轼为代表,他一生写过很多的次韵诗,无论是形式还是题材,次韵诗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扩充和丰富。苏轼的次韵诗创作高峰之一是贬谪岭南时期。本文以苏轼贬谪岭南后在北归路上创作的次韵诗为例,探讨苏轼次韵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经典进入"中国文学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各种冠以"中国文学史"名称的文学史,其实基本上只是汉文学史。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学史",必须是收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作品从而反映出各少数民族文学面貌的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写入"中国文学史"既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又有实在的理论根基,还有中外经验可鉴。只要真正更新了观念,正解了标准,放大了编写队伍,它就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童年经验对余华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像一条潜流隐藏在其文学追求中。首先,童年经验以生活原型和题材进入余华的创作;其次,童年经验对余华的创作风格产生影响;最后,童年经验影响着余华创作的手法和技巧。本文以余华的童年经验为切入点,研究童年经验对余华创作的影响,从而探究余华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6.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化还呈现一种混沌状态下的文学,敦煌文学以民间应用文学为主,属于原生态文学。先秦文学与敦煌文学共同的特点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以集体移时创作为其创作特征,以仪式讲诵为其主要生存形态。本文通过对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的研究和比较,认为文学起源于各种社会仪式。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作为一名古代具有鲜明创新特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一生都在致力于文体的创新与实践,尤其是他各具特色的散文创作。本文着重对柳宗元文学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并认为时代文化语境、文体文风发展与变革、柳宗元自身创新意识三者的综合作用是促使其文体理论创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创新意识产生得很早,在秦汉典籍之中就可以见到大量的文字记载。千古以来,这种创新意识在政治、人生、哲学、伦理、文学等人文层面展开,其表现富于美学意味。中国古代的创新意识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涵,它昭示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一种奋发进取、刚健有为的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特质;永在追求、永怀希望的理想色彩。虽然各种思想派别在创新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各异,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绝不保守倒退、抱残守缺,而是主张温故知新、吐故纳新。然而也必须承认,中国人在科技层面上创新意识相对薄弱,这与人文层面上创新意识的强劲有力恰恰形成鲜明对照,这也给中国古典美学带来了特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红色文学担负向世界传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塑造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生活形象,为我国促进外交,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沙博理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积极促进中西方国家文学层面的交流。胡庚申教授最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以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该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沙博理译介的茅盾作品《林家铺子》和《春蚕》,分析其红色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探讨生态翻译学如何具体解决案例,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探究中国红色文学的翻译策略选择,以期为中国红色文学的英译及中国红色文学“走出去”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汪磊  邵敏 《文化学刊》2013,(5):105-110
自古以来,俄罗斯就与熊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古斯拉人对熊的图腾崇拜,封建社会里俄国人猎熊、驯熊、赏熊的传统以及用熊来取名造姓的风俗习惯,抑或是艺术家们以熊为主题创作丰富的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熊早已从简单的动物形象上升至俄国人的精神层面,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国家的一种象征。本文对熊在俄罗斯文化中的意义作了梳理分析,并对国际上惯用称谓"俄罗斯熊"的来历进行了探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