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育人策略。而在高校的常规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践行者是高校辅导员;但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和高校大学生教育的复杂化和多元化,高校需要加强特色化育人,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的概念深入各行各业,“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高校教育也在“互联网+”影响下迎来了新的教育局面。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必要步骤,辅导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把握时代发展特征,立足常规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互联网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适宜的思政教育,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基于此,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重点方向,阐述了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有利于高校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有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互联网+”时代给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应当从打造思想政治实践课信息库、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学习平台、建立全国高校辅导员失德信息库、鼓励高校辅导员进行网络文章创作、组织高校辅导员参与社会实践这五个方面提升。  相似文献   

4.
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高校党的建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具有重要价值。在"互联网+"模式下,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个别高校党建还不适应"互联网+"模式,需要大力改革和创新。本文对"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党建工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党建工作积极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教学中,互联网是改变一切的力量,也是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那么创新教学方式也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改革的主流。一些高校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高等学校也需要大力推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那么高校辅导员要通过"互联网+"构建出适应我们高校教学教育模式。开发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好的教学资源,提高课程的吸引力,还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在线教育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广泛受益。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推动科技教育快速有效发展,提升了高校教育创新力。对河南省部分地方高校的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制度建设不规范、课程体系不完善,地方高校与"互联网+"国家战略结合较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亟需进一步加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地方高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和"以人为本"评价指标结构模型,以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7,(1):39-42
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具有全新的媒介素养能力。首先应准确把握辅导员媒介素养能力的内涵;其次要关注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教育主客体的双重性、教育时空上的延展性等新特征。网络生态空间中辅导员媒介素养有以下新挑战:一是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力;二是要具有超强的网络创生力;三是要树立媒介素养思维模式;四是要有效疏导大学生网络舆情;五是要提升网络信息收集和研判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媒界正进行着"互联网+"、媒介融合等重大变革。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传统广播媒体自然面临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要一味随波逐流,反而应在厘清"互联网+"和"+互联网"概念之区别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突出自身传播优势,以"广播+"的思路强化广播媒体的主体地位,主动融合,从而增强其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分的扩散和应用过程。互联网+时代必须拥有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思维创新中开展实践创新,并通过实践创新成就一番事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行动实践需要改变传统思维,需要使思维方式更符合互联网+实践活动所需的突破性、开放性、整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才能在互联网+的实践活动中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运用的愈发广泛,"互联网+"作为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结合的深化产物,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给各行各业都提供了远大的发展前景。互联网技术在给经济领域带来变革的同时,也对政府管理,社会服务带来了新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工会工作方面,"互联网+"时代,工会组织也面临新的挑战,给工会工作模式带来新的发展前景。"互联网+工会"或称"智慧工会"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为高校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强化技术支撑与应用、改革教学方式、推动高层次认知、促进教师思想转变、完善师生关系、运用大数据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等策略,推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过程都发生了变化。分析"互联网+"对高校体育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体育教学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教学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通过发挥出网络技术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高校教学工作的手段更加丰富,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更为多样的教学内容,同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其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借助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大量的创新创业引导政策为我国创新创业活动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但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情况未呈现良好的态势。论文分析发现新时代创新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自主学习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和信息分析及处理能力四个素质特征。基于此,论文从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质量控制四方面提出了"互联网+"创新创业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进的建议,为完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既引领高等教育领域的颠覆性创新,也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其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给地方高校教学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应积极强化高校的混合教学,注重教学模式创新,促进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文章主要介绍了“互联网+”教育的含义、“互联网+”时代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规定,职业学校学生(三年制),第三年可推荐到企业(工厂)顶岗实习,即"2+1"的培养模式,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一项重大改革。"2+1"的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先用两年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再用一年时间到企业(工厂)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顶岗实习,这样,学生在校时间只剩短短的两年,和以前传统的培养模式相比,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和挑战。本文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介绍"2+1"的培养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一些变化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现如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社会结构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借助于“互联网+”模式来展开教育教学,融合互联网思维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身处在这种环境下的高职英语自然也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来进行教学创新,这样才能寻找到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经历多年发展,互联网+概念应运而生,并与传统领域实现了充分融合。目前,互联网+已经提升到国家级战略计划,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是传统行业未来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师生提供文献资源服务,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和挑战,传统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读者多元、个性化需求。如何创新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创新创业理念与精神,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足够的客观支持力量。当前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更好地解决这些不足。文章从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入手,探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