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都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发挥着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增强教学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相关知识和理论深度结合,可基于BOPPPS教学模式、融入典型案例开展教学,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不可分割性有更深刻认识,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民族院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努力在思政课教学各环节、全过程通过不同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从思政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两个层面建设路径出发,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在思政课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全面贯穿、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共同着力,使思政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向同行,形成实现课程目标的合力。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历史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的需要;形势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性的需要;国情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提高政治认同、培育民族认同、传承精神财富等方面的价值耦合。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等有效路径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高度契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理念落地落实,促进课程教学讲深讲透讲活。在实践教学中,要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找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三个着力点,通过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评价创新,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诸多领域均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对该意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够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还能推动民族团结的实现,为中华文化的弘扬指明新的方向。高校培养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自身履行基本职责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政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应有之义。文章主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要使其成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和精神力量之魂,必须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职业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实操性特征,对其进行常态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弘扬工匠精神,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力量具有重大意义。在职业院校学生既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体系中,迫切需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为此,职业院校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度,提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学生不断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踊跃为地理教学融入新理念与新思想,助力地理教学实现模式转型、活动进阶、提质增效。为了促进地理教学实现人文创新,教师科学培养初中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深度考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重要价值,全面深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地理教学的策略。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活动能够科学推进课程思政在地理课堂上的落实,深度践行“德育优先”理念。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青年学生只有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人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价值内涵具有高度一致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融入思政课堂,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有助于落实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李明臻 《青海教育》2023,(Z1):52-53
本文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青海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路径,旨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对于促进青海民族地区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冀淑辛 《海外英语》2022,(22):16-18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对各族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进行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具有跨文化教育的优势,而且将思政教育融入于语言教学中,有润物细无声之妙。本研究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中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总体思路,提升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能力的途径,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方式,以及加强课程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化学习视角下,从面上切入,设置中观驱动性问题;从线上展开,通过时间线、空间线、关联线,让思政课有血有肉;从点上融入,让思政课走深走实。通过教学,使“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为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应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精准施教理念下运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如何为精准施教做好教学准备工作,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从精准供给,精心设计4次线下教学专题和精准融合,搭建“X个”线上知识点及以“知”促“行”,促使4个层面(知、情、意、行)相统一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激发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立足新时代,文章探讨内蒙古自治区如何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的基础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青少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即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储备后备力量。课堂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架构,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机嵌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亦是重要方式之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认同”理念以契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识基础的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机嵌入中小学的综合实践课,构建适配性话语体系、恰当选择社会教育场所、精心设计全流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对于引领中小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代价值,分析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从提升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融入教学保障机制、构建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共同体、落实人工智能建设发展资金保障四个方面,探索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小学思政课是小学生的必修课,对小学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知源感恩有着重要意义。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在思政课中融入党史知识,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小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从小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史教育更具有时效性。特分析小学思政课融入党史的意义,再阐述具体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为推进观山湖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育全过程,2021年4月观山湖区教育局开展了思政课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在活动中笔者提交的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荣获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下面是笔者提交的教学设计,期冀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孙书平  刘畅  牟影 《教师》2022,(27):9-11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愈发重要,将爱国主义有效融入思政课程并提升其教学实效性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应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形成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积极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真正在为国育人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展实效。文章主要论述了高校思政课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目标,对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实现高校思政课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深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心理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基础。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学科的数学,应肩负起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明确其作用路径。数学教师首先要提高政治意识,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深入挖掘素材,为在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载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利用真实情境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评价理念,为学科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各族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思想引领,通过思政教育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教育,有助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推动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大家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亟须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优势,巩固和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保障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思政教育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