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骚》篇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对于"《雅》《颂》之博徒"一句中"博徒"一词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这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回顾20世纪以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认为"博徒"一词需要在文献的基础上做出合乎文本的解释。本文通过对汉代以来"博徒"一词的用法,结合骈文对仗的写法分析"博徒"一词的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博徒"一词确为贬义色彩,并且据此阐明刘勰的用意。  相似文献   

2.
六朝是我国乐舞(音乐、舞蹈)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南史·循史列传》描述宋文帝年间的乐舞:“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的乐舞:“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装,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这种带有全民皆习乐舞的状况在中国舞蹈史上尚属罕见。它那在南方特有的“桃花渌水”掩映下的“袨服华装”的色调及其华艳状正是南方所特有的。六朝乐舞的兴盛跟南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宋书》卷六十五《刘道产传》写道:“百姓乐业,民户丰赡,由此有《襄阳乐歌》”。它一方面延续了汉代的乐舞,另一方面则有自己时代的新的创造和发展。六朝时的乐舞主要集中在建康(业)、江陵一带。由于长期偏安江左,江南的地方乐舞遂成为六朝的主要形态和主要格局,然而,衣冠渡江也带来了中原文化、美学,包括乐舞美学。六朝时南北长期处于分割、对峙状态,在文化交流的总背景下,乐舞也出现了相融状态。这是六朝乐  相似文献   

3.
要真正地了解中国的书法 ,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 ,并且很多重大问题必须借助于文化的研究才能获得可靠的答案。继《唐人书法与文化》之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王元军博士的新著《六朝书法与文化》(2 0 0 2年 1 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是这方面的又一尝试之作。本书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六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士人书法的社会价值、书法与士人的生活风尚 ,书法世家与社会文化生态、属吏与书法、寒人之崛起与书法、道教佛教与书法关系等问题 ,还就产生书法形式的地理社会人文环境作了研究。六朝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  相似文献   

4.
区域文化: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有地域性,这一事实似乎很早就受人注意。 《文心雕龙》称北方早出的《诗经》为“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的“训深稽古”之作;称南方后起的《楚辞》则为“瓖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并将此“奇文郁起”的原因归于“楚人之多才”,多少接触到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唐代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有意比较了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风的殊异: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泳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他注意到了地理环境参预文学风格的形成,这一看法对后世文论家影响甚大。到法国十九世纪文学史家丹纳,则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史》引言中,明确地把地理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认作决定文学的三大因素。他们都把文学品种、风格的生成与地域条件挂起钩来,考察地域带给文学的影响,揭示了文学发展的某种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5.
屈原《九歌》文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楚辞·九歌》是一组意象清新、情致深婉、语言优美的诗篇,凡读《九歌》者,无不被它的巨大艺术魅力所打动,所惊服。但同时也为围绕着它的许多问题所困惑。例如关于《九歌》的文体,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历来楚辞研究者,一般均承认《九歌》与楚国的宗教祭祀有关,但对《九歌》文体的性质缺少明确、一致的说法。通常认为,《九歌》是供祭祀典礼用的祭歌。虽然有民间祭歌说和郊祭歌说的不同,但都认为是“祭歌”这是一致的。所谓祭歌,就是供祭祀典礼上演唱的歌词。如最早注楚辞的王逸,他在《楚辞章句·九歌叙》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这就是说,《九歌》原是楚地民间“乐  相似文献   

6.
该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事例分析及情感剖析,挖掘曹雪芹与紫式部所传达的人性观,并将两者的异同进行比较。《红楼梦》中借贾雨村“论气”阐明了“正邪两赋”的人性观,肯定了善恶并存之人性,即人性与兽性共生于我们心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源氏物语》中亦将光源氏及其情人们于交往时微妙的两极心理变化统一在瞬间的描写之中,以此间的内心博弈体现最真实的复杂人性。两部作品虽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都不同,但在人性刻画上却都深刻且全面,都传达出人性与兽性共生共存的真谛,指引着我们对人性积极追求的方向,彰显着对人性的包容和谅解。  相似文献   

7.
100年前 ,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 ,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当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 ,《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 ,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8.
汉代班固的《离骚赞序》和《楚辞序》在评价屈原时其主要观点几乎完全对立,由此引来后人聚讼不已。笔者认为:班固对屈原始终是敬佩景仰的,《离骚赞序》和《汉书》中对屈原的评价代表了他的观点;而《楚辞序》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表面出自班固之手而实质体现汉明帝意图的代言书。  相似文献   

9.
由于注释目的和楚辞文体观的不同,楚辞注本的选目自汉至清也历经了发展变化的过程。明清之际,楚辞研究呈现出向屈原及其作品集中的趋势,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受这种学风的影响,辨析了"二招"归属、《九歌》分章,收录屈原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蒋骥的楚辞选目巩固和推进了上述趋势,对后世楚辞注本的选目以及域外楚辞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云龙 《职业圈》2014,(10):34-35
《现代企业文化》:怎样来定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从产生到走红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诗》和《春秋》都是先秦儒家士人极力推崇的文化文本。二者从实际的历史角度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在儒家的话语建构工程中它们却同是儒家权力意识与乌托邦精神的体现 ,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空间的变化 ,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六朝乐舞之审美格调、美学思想 六朝乐舞之审美格调首先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人的情调、风度,即体现了六朝风流气度。《宋书·隐逸》载,“衡阳王义季镇京口”,“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戴)顒憩于此涧,义季亟从之游,顒服其野服,不改常度。”谈宴终日,“为义季鼓琴,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太祖闻其好乐,赠正声伎一部。音乐成为六朝时尚和名士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3.
影响汉武帝时期楚辞解读与传播的因素有很多,而汉武帝凭政治权力对此造成影响,重要原因之一。汉武帝在位期间,出于政教目的和个人兴趣,他通过诏令引导与利禄扶持,促成了刘安《离骚传》的产生和严助、朱买臣等人的“世传楚辞”,使楚辞解读与传播一度活跃。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他诛杀楚辞传人,对楚辞传播给予冷落,则导致了楚辞传播的沉寂。通过这一个案研究,证明在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度下,帝王凭政治权力可以对文学典籍的解读与传播带来正、负两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电影《活着》由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笔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电影《活着》中不同人物的言语应用,借助社会学知识考察电影中不同人物言语应用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阶级地位等因素,以及电影中不同人物在不同政治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下的言语适应。这种多方位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社会各因素与人们言语应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前后两届全国十大紫砂名壶评选中,前一届他以作品《云开旭日照苍松》跻身其中,这一届又以《梅竹提梁壶》中奖,连续两届获此殊荣,实属不易。此人名叫周荣金,40多岁,已是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的高级工艺美术师。难怪壶艺泰斗吕尧臣给他题词:“难得壶徒”;另一位壶艺大师谭泉海为他题词:“扬紫艺为荣,捏砂泥成金”;评上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的徐安碧以书相赠:“砂海人才济济,壶徒别有创意”。这些题词既是对年轻有为的周荣金的评价,又是对他的激励。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底,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改进文风作为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的重要任务,作为改进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机遇,下大决心大气力抓紧抓好。具体到新闻界,特别是对外报道领域,由于媒体传播的目标受众不同,改进文风的要求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六朝文学的发展和“风骨”论的文化意蕴张少康“风骨”论是六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中所提出的一个十分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标准。它首先由刘勰提出,后来钟嵘又有所发展。《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论是历来研究者所特别重视的,它也确实是刘勰文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相似文献   

18.
这篇探讨及比较性质的文章,涉及两个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极不相同的思想与文化源流。一个是东亚文化,一个是西亚文化。有学者如苏雪林等曾用了不少功夫,特别是从比较宗教及神话等的角度,尝试证实西亚文化对商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对《天问》等楚辞的影响。但大部分学者至今仍将这论点看成是推测性的。笔者基本上也同意大部分学者们的看法,虽然笔者认为苏教授等所提出的研究成果有继续探讨下去的价值。因此,在苏教授的推测还未被证实之前,我们只得继续假设西亚文化和东亚文化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源流。《约伯记》显然属前者,《天问》则属后者。  相似文献   

19.
《楚辞》是《文心雕龙·物色》篇论述的重要文本参考及依据,作为典范文本,其对该篇的理论建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该篇所论,由《楚辞》之"触类而长"入手,分析了其感物入兴的心理转向、文辞表现的亦繁亦简,从而彰显其在山水文学创作传统中的突出成就与地位;通过对《楚辞》特点与"贵闲"、"尚简"结论的内在理路分析,亦确证其对"物色论"总结的潜在作用力。《楚辞》写景成就的"被发现",大大助益、深化了《文心雕龙》对物色理论的思考与认识,也是"楚辞学"研究史上的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20.
《诗纬》是形成于我国汉代的纬书的一种。《诗纬》中有关《诗经》的评论,其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翼奉一派,因而《诗纬》与《齐诗》在理论上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所提出的“四始”、“五际”,及“六情”说,以阴阳律历附会解释《诗经》的诗篇,其真实用意在于,揭示周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发生作用。《诗纬》中的诗论,如“诗者,天地之心”、“诗者持也”、“诗含五际六情”等论说,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