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洋  沈晓敏 《职业圈》2014,(15):40-40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特有的一对范畴。古代的哲学家大多都十分关注知行问题,比如,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程朱的“知先行后”;王夫之的“行可以兼知,知可以兼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等等。而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知行”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行而后有真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如何开展好基层党建工作,自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新时期党建工作,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就必须用“知”来指导“行”,用“行”来实践“知”,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2.
理学在明代有了很大的突破,这与王阳明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就学说本身而言,阳明学是对朱子学的再生产,为理学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以绍兴府为例,探讨当地理学讲会的发展形态及其在长时段的礼教下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追踪观察理学讲会的在地成果,并探讨地方士人社群对此的接受与回应。  相似文献   

3.
正500多年前,一代儒学宗师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他中年为官,因触怒宦官,被贬至贵州龙场。在龙场这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最终悟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成为心学集大成者。他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王阳明是浙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体系作为明代儒学的发展高峰,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主要观点中饱含着经世致用思想。这种经世致用思想风格不仅体现在王阳明的学术体系中,还充分彰显在其创立者王阳明个人的生平实践活动中。王阳明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着积极价值。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创新性的解读,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使其对我们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立定远大志向、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500多年前,一代儒学宗师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他中年为官,因触怒宦官,被贬至贵州龙场.在龙场这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最终悟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成为心学集大成者.他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  相似文献   

6.
泰州宋明时期的理学发展到顶峰,其代表人物是宋朝"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和明朝"泰州学派"的领军人物王艮。儒学发展到宋初,其哲学及道德性命之学重新抬头,周敦颐及其之后的张载,被誉为理学的开山鼻祖,但胡瑗却是"开之必先"。胡瑗的理学对明代的王阳明影响较大,而王阳明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老师。因此,胡瑗和王艮这两位泰州学人有着理学方面的密切联系,但他们的思想又不完全一致,尤其是王艮,其在传承中创新,使宋明理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该文围绕王阳明的圣人观和致良知学说展开。从圣人观的核心谈起,王阳明认为良知即天理,是成圣的前提和内在依据,由此主张“满街都是圣人”这一观点,让圣人这一概念平民化。关于成圣的实践,王阳明认为良知的发用流行是成圣的重要实践过程,停留在知良知是不够的,而要做到致良知,在生活中不断追求天理,摒弃私欲,将纯乎天理的良知显露。王阳明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出发,从“成己”和“成物”两个角度,阐明了万物一体的圣人境界。而如今,王阳明的圣人观对个人和社会仍有很大价值,不仅有助于提高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陆陇其是清初著名理学家,被人称为"醇儒",是清代第一位配祀文庙的理学家。陆陇其力倡程朱理学,反对阳明心学,主张躬行实践,其理学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思想界也异常活跃,涌现出大批著名学者、理学家,而陆陇其则是第一个被清政府准许从祀孔庙的理学家。其中缘由不仅仅是陆陇其承继程朱理学,更为重要的是清廷需要为汉族士人树立榜样,而陆陇其及其学说主张则适应了清初政治文化环境,利于统治者教化人心、维护封建统治。除此之外,积极入仕、自身学术成就、广大士人的认可也是其能够从祀孔庙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贬龙场期间诗文的精神境界可以分为体验、证悟、超越三个层面,其基本主题是在反复的体验与证悟中寻求心灵的超越。基于亲身体验的迁谪诗文,既笼罩着浓浓的迁客情思,又常常于"吾性自足"中玩味"吾道真趣",表现出一种狂者胸次和真儒品格。这些诗文形象地记录了王阳明从向"理"中求"心"到理、心互辨,最终认定心即是理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朱熹与王阳明均对“格物致知”思想作了全面细致的阐释,朱熹主张格物为致知起作用,王阳明则提出致知为格物起作用。首先,从“格物致知”的对象而言,朱熹主张格尽外界事物之理,王阳明则强调必须寻求个体内心的善;其次,从“格物致知”的过程而言,朱熹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王阳明则提出“格物”的过程就是格个体内心意念的过程;最后,从“格物致知”的结果而言,朱熹追求穷尽事物之理,王阳明则希望通过良知为善去恶。  相似文献   

11.
徽商与徽州文化秦效成历史表明,在徽州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有三个辉煌里程:程朱理学的前导性开拓;徽商推动的“全方位”挺进;江戴皖派朴学的新高度跨越。而徽商属于经济范畴,体现的是商品经济促进文化,含蕴益丰,借鉴性更大,因之也就更值得探讨。众所周知,明中叶...  相似文献   

12.
谢永梅 《文化学刊》2015,(2):228-230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刻,儒家、法家、道家、程朱理学等思想均包含在其中。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曹雪芹的生活年代为主要时间坐标,将贾宝玉的言行举止特征与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比勘,可以对宝玉的文化性格进行大致定位。从宝玉对"四书"的推崇可知其思想仍然以宋学为主,宝玉反对科举的文化意蕴在于对程朱理学造成的主体与天理、知识与行为的背离提出质疑。从这一点上讲,宝玉反对的只是充满逻辑矛盾的程朱理学。从贾宝玉热衷更改丫头名字、私改称谓及对《诗经》的定位判断,可知其文化性格倾向于阳明心学,也就是遵循良知的引领,追求名实相副。但宝玉除了保留阳明后学"本体派"的激进色彩,他对格物致知也保持着天然的动力和欲望。综合考虑,笔者倾向将宝玉的文化性格定位在修正后的阳明心学体系上。  相似文献   

14.
阳明心学将宋明理学在心性领域的探讨推进到精微的地步。王阳明的理论建构,基本上是围绕其对《大学》的诠释进行的。阳明以对朱子《大学》新改本及其"格物说"的批评为起点,逐步建立起其以良知为本体,以致良知为工夫,以心性合一、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和本体工夫合一为导向的心学思想体系。而阳明心学思想的顶点及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通过对阳明的《大学》诠释和其思想建构脉络的梳理,我们得以理解以《大学》为核心的四书诠释如何影响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进程,以及宋明经学与理学互动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所论友朋,主要是指包含同学在内的志同道合之友。王阳明认为友朋重在道德与识见,与年龄和地位无关。理想的友朋需要放下姿态去寻找,指正友朋错误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友朋是修行圣学的重要助力,可以帮助确立志向并维持志向,友朋间的切磋砥砺是精进学问的重要方式。王阳明对于友朋的特殊强调与阳明心学的内在修行路径及其学说传播之需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墨子·尚贤》中的人才论与晚期原始社会文化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提出的“兼爱、交利”之说构成了“墨学”的核心。墨子后学虽有门户之见,但是“兼爱、交利”这一学说核心却没有变化。墨子“兼爱、交利”之说的提出有着必然的社会基础,而且相对于当时的布衣阶层,这一学说也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在诸侯争霸,权位角逐的战国时期,他的这一学说无法实施,因此.也就成为社会“乌托邦”。自秦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就更不会有执政者对墨子的学说感兴趣。作为文化,晋代虽有鲁胜作《墨辨》,然而,没有形成学术延续。到了清代,才有毕沅、孙星衍、孙诒让诸家研究墨学。墨学中…  相似文献   

17.
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本文对孟子仁政学说指导下的管理思想进行了陈述和剖析,旨在探讨孟子仁政思想的“以仁政行王道”为目的的管理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张文辉 《职业圈》2011,(2):76-78
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本文对孟子仁政学说指导下的管理思想进行了陈述和剖析,旨在探讨孟子仁政思想的“以仁政行王道”为目的的管理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王艮安身说或称保身说,自云原出于孔孟,并试图借此超越于理学的一般框架。然对之的理解,尚不能局限于字面上的含义,除了需要虑及时代的影响以外,也需要紧扣王艮学说的整体性构成,把握其叙述的脉理。本文主要考察王艮的安身说与其所述“仁”“智”二概念之关系,通过几个层面上的递进性分析,揭示出其思路的取径特征,及所寄予其中的真实要义。  相似文献   

20.
"知行合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是儒家理论学说中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来看,许多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十分薄弱,行动力严重不足。基于这一现状,结合知行合一理念,对思政工作的改革方向进行分析,并研究出相关工作的创新方法,使人才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