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小平 《良师》2011,(12):23-23
法沃尔斯基是苏联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成名后,有很多出版社邀请他替书稿配插图。 在当时出版界美术编辑的眼中,法沃尔斯基的配图不仅生动好看,更能直观反映文章的精华要义,所以对他的作品总是不加修改,直接刊发。而法沃尔斯基每次也都全力以赴,潜心研读作品,再精心绘制画作。  相似文献   

2.
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个对"饥饿艺术"爱得发狂的表演艺术家悲剧的一生。这位英雄式的艺术家是艺术的殉道者,他宁愿饿死也要捍卫人的尊严和艺术家追求艺术极境的权利。他似乎在隐喻着艺术家们在现代社会的命运。这篇小说一方面展现出一个荒诞、无情的异化世界,另一方面,饥饿艺术家本身也俨然是作家自身的写照。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大开脑洞,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用牙签复原了名画,用回形针"画"出了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呐喊》,甚至还用细碎的巧克力"复刻"出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这位艺术家叫作Adam Hillman,是一个95后的艺术系学生,比起艺术家这个头衔,他更喜欢称呼自己为"物品整理员". 和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4.
"愚人"和"艺术家"是德意志文学史上特有的两种重要人物类型。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但又并未彻底断绝与前者的联系,二者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托马斯·曼创作于1912年的《死于威尼斯》的主人公阿什巴赫便是一个兼具"艺术家气质"和"愚人特性"的形象。他偶然在一位14岁的美少年身上发现了纯粹的"精神美"并苦苦追寻,潜藏在他精神中的"愚人性"随着对"少年之美"的渴望日益高涨,并与"艺术家理性"展开了天人交战。作者以此揭示了貌似作为社会精英的艺术家群体,囿于理性和感性的纠葛,身陷"亦智亦愚"的尴尬人生状态。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3,(7)
年轻的跨界"微生物艺术家"柯普菲在实验室里用细菌冲洗照片,玩转波普艺术. "我到底是个搞艺术的微生物学家,还是个研究微生物的艺术家呢?"扎卡里·柯普菲在他的个人网站上写道,"连我自己都弄不清楚了." 柯普菲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他是一位穿白大褂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6.
艺术家和常人最重要的美学区别在于,艺术家必然是一个"诗性主体".艺术家"诗性主体"的建构,首先取决于他的心理结构:恋美情结、超越之爱、人类良知.其次,取决于他的发达想象力和奇异的灵感、生命的诗意与智慧以及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路程.最后是他对于艺术形式的天才感觉和传达技艺.这些要素逻辑地形成艺术创造的审美结构,决定着艺术文本的美学价值和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人生短,艺术长。泰戈尔高度评价:"他的漫画是诗与画的具体结合,也是一种创造。"国外友人分外赞誉:"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在他之前,没有人画过,之后也没有人画过。"他的画人人能买得起,且人人都能看得懂,他用淡雅常见的线条,寥寥数笔就勾画出高尚的人格和深远的思想,于简单朴素中画出了悲悯和仁爱之情。巴金形容他:"与世无争,无所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现代的文人墨客中,丰子恺先生无疑是别具一格的一道景语,他多彩的人生道途上,处处开满着文学与艺术的奇葩。这位被称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以其光华的  相似文献   

9.
刚刚参加了一个艺术家的追悼仪式。他英年早逝,生前宽厚纯良。朋友纷纷从巴黎、北京、上海飞过来出席,众多黑衣白衫和浅色花朵汇集一堂。艺术家A说:"那么多坏人,为什么不死,偏偏要死一个好人呢?"艺术家B摇头叹息:"我自己的葬礼,会来  相似文献   

10.
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是一位致力于艺术和精神分析相互关系研究的英国哲学家。他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特别是与视觉绘画艺术相关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视觉绘画艺术方面,他提出了"双重性"、"看进"、"看作"、旁观者理论、风格和艺术"情境"等理论。这里主要探讨沃尔海姆的艺术"情境"理论。他提到的"情境"与文学上所说的"情境"含义截然不同,主要是指观看者或艺术家本人具有的运用到艺术品中的艺术技能的背景知识的多少,而观看者或艺术家对艺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将制约着他对艺术品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1.
《旧约》中的"约伯记",是将人的精神如何在尘世中通过挣扎而求得新生,作了一个最为令人难忘的描绘。诗篇中的那位主人公约伯,他对于神旨的领悟,他的至死不渝的追求,不可遏制的冲动,则与艺术家十分相似。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不仅身上流着希伯来人的血液,他的灵魂中也奔涌着《圣经.约伯记》中的思想感情。以《饥饿艺术家》为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明显地晃动着约伯的影子。饥饿艺术家所追求的永恒不灭的艺术,是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峰"。在这里,主人公正像约伯遭受大灾大难仍忠于上帝一样,他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的艺术。为达到那不可企及的艺术境地,竟让自己无期限地饿下去,显示出他对艺术永不舍弃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饥饿艺术家就是卡夫卡为艺术而受难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12.
孙犁先生以朴素而自然的艺术笔触,对小说《荷花淀》作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描绘。他的这篇小说时代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如那白洋淀里的"映日荷花"秀丽俊逸,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西哲黑格尔认为:"美只是真实的一种表现方式,……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荷花淀》的艺术美首先就表现在选取题材的真实感上:本文  相似文献   

13.
艺术大师斯坦斯拉夫斯基曾对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语重心长地说:"当你一脚踏进剧院的大门,就必须把家里的所有烦恼和不快统统抛至脑后."这就是"角色意识".他认为,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沉浸在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3,(19):30-31
俄罗斯艺术家西格尔—特克诺威的作品乍一看就有埃舍尔的风格,但细细品味又带有俄罗斯的风情。他的画作想象力丰富,画工精细,每幅作品都让人回味无穷。(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荷兰艺术家,被世人称为"图形艺术家",其代表作有《画手》、《凸与凹》、《画廊》等。)  相似文献   

15.
<正>约尔格·伊门多夫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大师,1945年生于德国布勒卡德。他曾被冠以"政治卡通大师"、"社会现实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名头,当时的东德还曾称他是"修正主义",从这些名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极强政治性的艺术家。这些冠名随着世界政治的变化都渐渐失去了意义,而他的艺术作品本身依然是世界艺术中有持续影响力的语言之一。  相似文献   

16.
石涛的"一画"理论一直受到艺术家们的关注,就是因为他用道家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在认识上更进一步接近了艺术的本体。同时,在怎样对待"成法"以及如何做到"脱俗"两方面,石涛本着"无为"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要求艺术家自由发挥,不能拘泥于成法,必须自主创作,否则会出现"法障"。  相似文献   

17.
<正>"凡是艺术家都须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既要有诗人的妙悟,又要有匠人的手腕,否则其创作难以尽善尽美。"朱光潜先生的这一精妙论述,简单明了地解释了艺术家应具有的两种特质。教师是课堂的艺术家,想要打造魅力课堂,同样需要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想要做到这两点,需要在魅力课堂打  相似文献   

18.
艺术家的魅力"语文教师应当是半个艺术家",这是南江县二中教导主任魏传宪老师信奉并实践着的一句格言.他的学生也说:"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我遇到过很多好老师,但从没有一个象魏老师那样吸引我":"他有一种引人向上的强大力量".的确,魏传宪是一个相当有魅力的语文教师,这种魅力在他的课堂教学艺术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形象化.他曾说,语文教师应具备戏剧表演家的素质,把讲述的内容熔铸到自己身上,化为视觉形象;把自己的观点、感受用满怀激情的讲  相似文献   

19.
艺术除了可以美化人生,稍许研究就会发现更能启迪人生。杜尚给人带来的艺术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活得潇洒,活得有思想不苟从。并且是一种敢于特立独行的生存状态。他有一种性情,就是无功利的,有点像中国思想家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与别人不同的是,杜尚认为"我最好的作品时我的生活"。所以杜尚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不是画或者雕像,而是他的人生。艺术的深层展现的是比艺术家本身更吸引人的艺术家的人生经历,精神世界。能够让我们很好的洞悉什么是人生真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小说《饥饿艺术家》写了艺术家从受欢迎到被人遗忘的过程,铁笼是饥饿艺术家的生活的空间,他拒绝与外在的世界交流,孤独地进行着饥饿表演。他的艺术得不到人们的认同,一直处于生存的被遗忘状态。艺术家坚持自己的选择,他的这一选择充满了荒诞性,同时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