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它的方法和特点。可以由“烘云托月”一词来说明,即画家努力把环绕着月亮的云朵点染得轻重均停、若有若无。从而更能衬托出月亮的皎洁晶莹。借用到写作中来,指作者从侧面着意描写。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得到强调和渲染。英国小说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作品《蝴蝶梦》就是一部从人  相似文献   

2.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全称“烘云托月”,要画月亮,往往用云彩加以映衬,使之更鲜明突出。用在写作上,是指通过对主要对象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来突现主要对象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烘托,原为国画创伤中一项技法的名称,特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进行涂染,如烘云托月般使其鲜明、突出,即画家努力把环绕着月亮的云朵点染得轻重匀停,若有若无,从而更能衬托出月亮的皎洁晶莹。  相似文献   

4.
李汉卿 《新读写》2010,(1):36-39
表现手法1 衬托 【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叫正衬;  相似文献   

5.
“映衬”,从修辞学的角度讲,就是把两个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以起到以彼衬此或相互对比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而从写作学的角度讲,它又通常表现为以一种貌似言彼的姿态出现,却重在于言此,以他人他物他事来突出对此人此物此事的褒贬,从而起到或烘云托月或相得益彰的效果的一种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6.
烘托,原为国画创作中一项技法的名称,特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进行涂染,如烘云托月般使其鲜明、突出,即画家努力把环绕着月亮的云朵点染得轻重匀停、若有若无,从而更能衬托出月亮的皎洁晶  相似文献   

7.
【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人们通常的形象化说法——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根据衬体和本体的关系,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反衬则是把与本体事物相反  相似文献   

8.
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异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人们往常的形象化说法——“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根据衬体和本体的关系.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相似文献   

9.
映衬与生活     
映衬本是一种画技,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渲染衬托,使其主体明显突出。要画月亮,便在月亮下面添上几朵淡云;要画红花,便在红花下面添几片绿叶。于是,月儿穿云而出更明,花儿有叶更显鲜艳。映衬也是一种写作手法,用相对的事物来互相映照和陪衬,或用宾来衬主,使所写事物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三国演义》用刘备的忠义映衬曹操的奸诈;用曹操的奸诈映衬刘备的忠义。这是用相对的事物来映  相似文献   

10.
“烘云托月”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据说,古代有一幅名画流传后世,此画叫《深山藏古寺》。它妙在画面上不见庙而有庙,古寺藏而不露,避实就虚。国画传统中把这种不直接落笔,而着意渲染的手法叫作“烘云托月”,犹如水墨淡彩渲染浮云,能给人以玉镜  相似文献   

11.
(配合四年级下册第23课《黄河的主人》)衬托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巧。在写作中,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表现某一人物,作者会从不同角度,把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加以衬托,这样"烘云托月"能更加突出所描写内容的神采,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语丝     
《新读写》2020,(4):21-21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此种手法可以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烘云托月作为国画的一种画法,后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中使其表现的人物或环境更加鲜明。本文主要以《鸿门宴》中项羽形象的刻画讲述了烘云托月法的完美运用。  相似文献   

14.
李仰臣 《读写月报》2022,(35):32-34
<正>[技法点拨]红花固然鲜艳,有了绿叶的衬托,就格外耀眼:月亮固然皎洁,有了浮云的烘托,便大放异彩。高明的作家除了从正面描绘人或物,还经常从侧面描绘与之相关的其他人或物来映衬,让笔下的人或物特色更突出、形象更鲜明,收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妙效。一、以景衬人俗语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不从正面来直接描写人物,  相似文献   

15.
烘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如画月亮,往往用轻柔飘逸的云加以衬托,更突出月亮的朦胧、皎洁、娇美.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烘托也可用在写作上,“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样描写往往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无论写人物,还是景物,都可用烘托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月亮会触发他们的心弦,牵动他们的情思。勾起他们的遐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本文试从古诗词中关于月亮的神话入手来追溯月亮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月亮的美--中国月亮文化的美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月亮文化的美学内涵为第一,月亮的色彩美,传统对月亮色彩的领会偏重于"银轮"、"玉钩";第二,月亮的形体美,圆月与弯月都有其美感特征;第三,"美在关系",月亮的美在其与周围事物、现象、环境的联系、对比、映衬中突出地显现出来;第四,月亮的美离不开形体、色彩、关系等自然存在,也离不开人的精神活动的参与,月亮给人的美感是一种"温柔的喜悦".  相似文献   

18.
张端 《语文知识》2000,(10):45-46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月亮总是以其独有的高远超尘、皎洁宁静而受到审美的观照:月亮是含蓄蕴藉而又多姿多情的,是一种代表深邃、凄清之美的事物,或者从现代美学的范畴来说,它应属阴柔的对象,而不是阳刚的客体。  相似文献   

19.
映衬——《天山景物记》的写景艺术之一山东/单海波在文学作品中,为了描写某事物,往往特意利用其他事物作陪衬,虚实相生,烘云托月,这种方法叫做映衬。如《天山景物记》中描写天然湖的两句: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作者在描述了“...  相似文献   

20.
星空     
<正>想象一下,没有星星的夜空会是什么样子的?月亮会不会感到孤独?夜空会不会感到自己很空?黑夜里行走的人会不会害怕?是的,只有繁多的星星才能衬托夜空的浩瀚,只有明亮的星星才能烘云托月,衬出月亮的皎洁美好,也只有夜空的星星,才能陪伴夜行者,用高远的光照亮他的前路,指引他的方向,温暖他的内心。繁星对夜空的相依相恋,是大自然最伟大的真爱。星空,因此与人类有了密切的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