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  相似文献   

2.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本人就此谈如下体会.一、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很有帮助的.是一种辅助数学教学的手段,也是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理念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我在教学工作中,深刻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陛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应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运用也越来越常见。现在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见到人们利用手机看视频,上网,聊天,购物、打游戏等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人们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也更加方便和丰富。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也成为必然的趋势,在教育教学方面,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一般是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所以,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来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着重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科学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达到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需要落实以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核心目标的主体性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数学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大众数学.但在中小学数学教育实际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比例很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数学学习,本文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充分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技术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我近年研究的数学科创新教学的课题内…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并且在基本思想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武勤英 《成才之路》2011,(11):45-45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文从精彩的初中数学课堂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牛军祥 《甘肃教育》2009,(23):27-27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它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数学,这一令人"头痛"的学科,令莘莘学子望而却步,有人甚至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而影响前程,遗憾终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决定一切,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每个人对数学都有强烈的兴趣,哪有学不好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是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下面笔者就工作中的几点成功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逯旭章 《青海教育》2007,(11):49-49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实践活动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全面地看待学生,给予他们创造、表现、成长的机会,改善数学学习方式,发展个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走近数学,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使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