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3 毫秒
1.
中职体育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职体育教学“教什么”和“如何教”两个基本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学生欲望无限性及中职体育资源的稀缺。本文阐述了“教什么”要重视的问题,“如何教”要重视的问题,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两个问题的途径。最后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评教”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高校“学评教”的现状出发,结合评教表设计、“学评教”的组织实施、“学评教”的统计方式、“学评教”结果的反馈与使用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当前高校‘‘学评教”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学评教”的参与者——学生与教师、组织者——教学主管部门、“学评教”的功能等三个方面对建设“学评教”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首先对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认为我国“学生评教”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集中于“学生评教”的可行性、信度与效度等方面,二是在于如何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等方面;其次,进一步展望了“学生评教”研究的未来走向,认为未来该领域研究将重点集中于“学生评教”的制度构建、指标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制高点的把握.本文剖析了传统《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课堂教学所存在的“教”与“学”的问题.尝试进行“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没料到教师生涯中那一次困窘.竞给了我受用终身的财富!我由此而寻到一条从“山穷水尽”的“教而困”到“柳暗花明”的“教而乐”的通道.这通道可概括为“教而困,而学,学而思,思而教”12个字。前后的两个“教”字,形同义异:第一个“教”,指“教学”;第二个“教”.指经过学习和思考“豁然开朗”之后的“再教”。这时的“教”,知识内容已焕然一新:这时的教师,是知识更新了的值得刮目相看的“新我”了。  相似文献   

6.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7.
蒋霞 《黑河教育》2013,(11):49-4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什么”与“怎么教”是两个基本问题,关于这两个问题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尤其是这两个问题谁更重要的问题,理论与实际中争议不少。即使得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的结论之后,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我们仍然难以平衡两者的关系。在课程改革进入新的攻坚阶段之际,笔者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8.
谈论教学,离不开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如果把“教什么”视为教学大纲之事,那么“怎么教”就是教学方法之能了.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教学工作的核心.如果把问题展开来讨论,或者从教学的本来意义上考虑问题,则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实际上存在着四个而不是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是:“教什么”和“学什么”以及“怎么教”和“怎么学”.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一、念顺口溜。如教“左、右”时,教学生念“小朋友,靠右走,右字下边是个‘口’”;“小朋友,要记清,左字下边是个‘工’”。教“处”字时,教学生念“半个多,腿伸长,一竖一点坐腿上”。教“高”字时,编出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教“蒜”字时,教学生念“二小二小,头上长草”。教“碧”字时,教学生念“王大娘,白衣裳,坐在石头上”。学生念顺口溜学生字,记住了字音、字形,有的连同字义也理解了。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促使广大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利用一直是个难点。文章从两则教学案例出发,具体阐述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并对如何“用”教材进行教学进行了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11.
肖玉 《小学语文》2008,(7):128-128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刊发了上海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一文。文章指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语文学科范围的意义有两个:其一,“教教材”就是教教材所指引的生活实践,理论命题是“教学生活化”,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然后向生活实践拓展;其二,“教什么”及“教什么”如何产生,  相似文献   

12.
约翰·怀特这样解释“教”:“教’,一个意思是努力带来‘学’;另一种意思则是指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①徐江先生说:“教’要努力给学生带来可学的.”②“努力”表明“教”追求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迫切态度;“带来”指出了“教”的方式方法——不只是“言传”,也包括“身教”;“可学的”则指明了“教”的内容.也就是说,“成功地做到了”,努力带来了可“学”的,才能称其为“教”.  相似文献   

13.
袁雄敏 《科学课》2009,(4):10-11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本质上是对待教材的两个过程。首先是“教教材”,“教教材”是基础,然后是在“教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4.
就当代教育管理思想来看,教学督导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涵义。狭义的教学督导是指“督教”,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重点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督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广义的教学督导包括“督教“、“督学”和“督管”。其中“督教”如前所述;  相似文献   

15.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相似文献   

16.
“教”与“育”是两个有联系但内在意蕴不同的概念,长达百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没有完全弄清“教”、“教育”、“育”三者之间的意蕴界限及其各自的本真内涵,以至于“教育”简化为“教”,以“教”代“育”、重“教”不重“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教育”应有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强调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怎样才能真正走向“用教材教”呢?2009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给了我们三点启示,即“用教材教”必须坚持“两个基点”,运用“三种策略”,强化“四维综合”。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怎样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针对一篇课文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9.
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产教融合有效机制的设计及运行是缓解人才培养“两张皮”、提升工科生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案,本研究选取了17个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典型项目进行扎根分析,发现“学科属性”“企业属性”和“企业参与程度”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重要的“项目动因”,基于该动因的不同组合,产教双方需要对“学业指导”“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项目举措”进行有机设计,进而达到提升“培养成效”的目的。进一步地,结合制度理论,研究发现要素的制度化程度极大程度上影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效,包括学业指导制度化程度、资源共享制度化程度和平台建设制度化程度等,且发现了要素间的组态效应。研究建议: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产教双方应主动回应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多种需求实施分类发展,围绕主导目标甄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合作伙伴,建设开放型组织推动多层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良性合作机制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地理教学为例,阐述了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必要性及怎样实现“用教材教”的教学行为的基本观点,着重阐释了“教什么”及“怎样教”的观点。论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地理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等四大方面,并从“抓住主干,分类施教”、“教师示范,引导自学”和“引导创新,多元评价”三个方面,说明了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