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乡村特殊教育现代化事关我国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全局,具有基础性作用。这要求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运用社会文化建构的脉络解读我国乡村特殊教育发展的本土经验与特征。融合发展是乡村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度与实践方式,从“自发”到“自觉”再到朝向“适宜”是乡村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并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特殊教育特征。未来应进一步关注传统与现代博弈下的融合教育模式建构与特色发展,以县域为本大力发展乡村特殊教育,突出强化科学布局和劳动教育,建立以县级特殊教育学校为本的普特融合机制和以现代生态数字化农业为基础的特殊职业教育机制,致力于实现乡村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质量突围。  相似文献   

2.
邓猛  苏慧 《教育学报》2012,8(1):83-89
西方融合教育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是西方特有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特殊教育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产物,并体现了从文化的移植与到嫁接的转变.我国的随班就读模式是西方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是西方融合教育的形式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儒家文化是融合教育在中国本土再生成的文化土壤,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融合教育的本土化提供了社会基础,新课程改革为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教育背景,这些都促进了嫁接来的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再生成.  相似文献   

3.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本文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从我国社会文化与现实国情出发,着重从词源、文化意蕴、政治话语三个层次对“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展开话语分析。“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展现出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层层演进的历史逻辑,遵循从渐进到加速的逻辑演进理路:目标重点从“普及”入学转向“提高”质量,对象范围从“三类残疾”到面向“所有残疾儿童”,实践方向从重视发展格局走向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方式从“特惠”到“特惠普惠”并重,保障机制从“有限支持”到构建完整的“支持体系”。未来我国特殊教育将继续依托“强化普惠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特殊教育现代化的生成与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等领域的现代化,其中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不断变革探索的历史选择和经验总结,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准确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核心要义、中国特色、战略意蕴,对厘清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教育现代化实现路径、引领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特殊师范教育经历了体系初创、变革与调整和融合与提升三个发展阶段,逐步建构了相对系统的特殊师范教育体系,为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化师资,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模式,促进了残疾儿童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为实现残疾人全面小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促进教育公平”“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光荣使命,我国的特殊师范教育必须顺应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培养更多高水平专业化师资,培养适应普特融合的“宽口径”教师人才,继续加大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力度,推进中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残疾人事业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随班就读与回归主流、全纳教育之间的理论联系,认为西方特殊教育经历了从回归主流到全纳教育的深刻变化;对应西方回归主流走向全纳教育的趋势,我国特殊教育理论应该在随班就读模式的基础上走向与全纳教育理念一致的"同班就读"。如同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实际和西方回归主流思想相碰撞的产物一样,同班就读是我国对国际全纳教育理论趋势的中国式回应,是西方理论与中国国情之间的嫁接、冲撞与融汇,是基于文化嫁接之上的再生成。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强国建设图景中,特殊教育是教育领域补短板、强弱项的兜底工程。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走中国式特殊教育现代化道路,需要把握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表征。其内在逻辑包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论逻辑、从普及走向普惠的历史逻辑,以及聚焦优质均衡的现实逻辑。其基本表征包括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学科融汇、场域融合、制度托举和文化自觉。建设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需要补齐特殊教育作为“三段一类”教育的短板,摆脱特殊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困境。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表征。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经历了以普及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制度构建为主的建设阶段再到普及与提升的发展阶段,正朝向新时代内生式发展的探索阶段迈进。高质量发展背景赋予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新的时代意义,带来理论立场、基本特征及实践方式上的内涵转变,秉持“伦理关怀与教育公平”的理论视角,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彰显“多元选择,朝向融合”的基本特征,追求多样性与统一性相融合;落实“课程整合与差异教学”的实践方式,追求一般性与特殊性相融合。未来民族地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从理念、路径上明晰行动理路,以构建“适宜”的民族特殊教育本土化理论为引领,将生态融合与内生发展作为行动的两翼,打造“共生”的民族特殊教育发展新样态,指向“普惠”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准确把握未来发展、及时抢抓布局、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特殊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办好特殊教育事关建设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特殊教育整体实力与办学质量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激发特殊教育活力,促进特殊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本刊借“中国统计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统计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召开之际,邀请特殊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和校长围绕“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研讨,以采访形式,分期刊登部分专家、校长的观点和建议,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历史节点。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对于探索中国式特殊教育发展道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阈下,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以人民为中心、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以法治为突出方法论特征的核心价值。新时代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要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依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突出法治手段为主的制度建设,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  相似文献   

11.
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到党的二十大系统阐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主题,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文化单元教育教学的主题。高中思想政治文化单元教学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有益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文化指南。  相似文献   

12.
从 1 8 4 0年到 1 949年长江流域文明的演变轨迹 ,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物质文明到政治制度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发展线索。文明发展的动力 ,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 ,又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近代文明转型的成功 ,奠定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最终格局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就教育提出的目标是: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培养残疾学生适应和融入未来社会的能力成为各国发展特殊教育的共识,办好面向未来的特殊教育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未来的特殊教育是现代化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育现代化占据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半壁江山”。乡村教育发展相对复杂,与城镇教育发展存在差异,尚未全面从现代化技术中汲取发展的力量。专门探索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议题,意在构建完整、系统、全面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体系。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以培育乡村人才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在彰显乡土特色中全面赶超城镇教育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乡村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是传承中华优秀耕读文化并以劳动创造为主导的现代化。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应跳出“二元”论争,积极遵循国家发展的价值引领,秉持乡土文化的价值禀赋,坚定教育本位的价值立场,立足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奠定乡村主体现代化的价值基调。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既要遵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一般逻辑,也应符合乡村本土语境,在政治逻辑上以完善乡村教育政策为根本保障,在历史逻辑上以传承乡村教育经验为发展依据,在理论逻辑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在实践逻辑上以乡村学校整体变革为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为底基,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推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直面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存在的实践目标不够明晰、主体治理亟需提质、助推乡村经济文化能力偏弱、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相对滞后、风险调适机制仍需完善的挑战,遵循保障农民教育基本权益的底线逻辑,根植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逻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以及扎根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从动态目标设计、主体治理完善、经济文化重塑、合作交流拓展、行动协同规范五个层面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五条路径,凸显了文化自信自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其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引;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凝聚力量;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科学回答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之问”,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政治本色,又深深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精髓、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同时借鉴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是我国古代吴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和现代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一直以经济发达、文教昌明著称.多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发展,将办好特殊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工艺技术教育、民族实业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等五个发展阶段。时至今日,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呈现出特有的时代意蕴,即以人为核心,围绕经济、文明、生态、外交四个方面在职业教育领域上展开对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在路向上采取从整体把握,深化产教融合,拓宽成才通道,推动技术创新,共建共享打造双赢局面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