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文红 《新闻界》2007,(3):47-48
青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生力量,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其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文化载体的媒介,农民和城市居民当前在资源享用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媒介的农村传播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农民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必须对青年农民媒介消费的观念、行为以及潜在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突破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媒介传播的"瓶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民在短时间内从原先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中被一种外来力量突然拉出,投入陌生的城市和由城市所创造的文化环境中.和他们原来完全不熟悉的"城里人"集中在一起,怎样互相认同、互相接受对方并完成思想、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这当中既有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又有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融合与适应过程.农民和农村的媒介使用基本状况如何?传播资源如何重新分配?媒体本身是如何构建农民和农村形象的?构建这种形象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不断被城市挤压处境下的农民是如何解读媒介话语的?这种解读表现了怎样的自我认同方式?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关注媒介和"三农"关系的入手点.本文对其中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3.
戴文红 《新闻界》2007,(3):47-48
青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生力量,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其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文化载体的媒介,农民和城市居民当前在资源享用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媒介的农村传播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农民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必须对青年农民媒介消费的观念、行为以及潜在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突破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媒介传播的“瓶颈”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多媒介的传播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化的提升、乡村振兴内生性动力的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自信的增强。目前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着媒介知识不足、媒介技能不强、媒介批判能力不够和媒介参与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加快乡村“新基建”建设,提升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内生动力等路径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媒介素养,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媒介依赖理论为根柢,以农民依赖的媒介为实践平台,以农民的依赖行为与文化贫困内在联系的剖析为助推器,提出促进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发展的主要路径:绘制农民精准画像、探析心理能动机理、深耕文化内容建设、打造模仿化媒介引导人、构建协同帮扶机制格局等,以期为相关精准扶贫服务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媒介依赖理论为根柢,以农民依赖的媒介为实践平台,以农民的依赖行为与文化贫困内在联系的剖析为助推器,提出促进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发展的主要路径:绘制农民精准画像、探析心理能动机理、深耕文化内容建设、打造模仿化媒介引导人、构建协同帮扶机制格局等,以期为相关精准扶贫服务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图1。参考文献26。  相似文献   

7.
媒介文化,从字面的意思理解由三个要素构成:媒介、文化、媒介产品.其中,“产品”要素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的核心,媒介产品是用来销售赚钱的.通过议程设置,媒介文化建构了我们生活的“拟态环境”. 大众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区别的,但大众文化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的大众媒介承载方式,异化了大众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之间存在“信息鸿沟”的背景下,农民博客的出现为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带来转机.本文基于发展传播学的视野,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尝试探讨农民博客在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媒介角色与功能.文章以“新农民博客村”平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化、政治、经济三大方面解析了当前农民博客所展现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赵斌 《传媒》2017,(17)
新世纪以来,媒介文化异军突起,根据媒介形态不同,形成了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类型.作为主流媒体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主要承担者和传播者,媒介文化实际上更加强调文化的媒介呈现方式,以及媒介形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作为大众文化下的亚文化系统,媒介文化肩负着传播新时期主流文化以及边缘文化的历史使命,这也成为传播学日益关注的焦点.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王月博士独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的《新世纪媒介文化的变迁》一书,从新世纪文学期刊、文学出版、影视和网络四大媒介对文学生产的影响着手,以新世纪以来发表、出版的小说为对象,对媒介文化变迁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媒介文化的价值与构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媒介文化理论内函的阐述,从文化、审美、商业的角度分析了媒介文化的价值,并提出了媒介文化的构建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电视媒介对农民群体形象的再现存在着资源配置的偏差、内容选择的偏差、形象塑造的偏差.针对上述偏差,我们应明确媒介在农民问题上的社会责任,增强生态意识,改变现有媒介资源的不平衡状况,同时树立亲民意识,客观、平等地构建健康的、真实的、进步的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两极权力中冲撞与协商——论媒介融合中的融合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不仅在技术上实现共融,并且更深层次地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本论文从文化的视角思考媒介融合.论文首先对媒介融合特征进行梳理与提炼,发现媒介融合中的基本文化问题.通过论述融合文化概念的意义与内涵,指出媒介文化权力问题是融合文化的核心问题.并在融合文化范式中,运用文化研究理论探索融合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媒介文化指的是人类以媒介为基底而生产生活的方式和样法.媒介文化研究则关注媒介文化的方方面面,既烛照日常生活实践,又与社会整体发展相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农民精神文化与知识的建设,农村出版传播肩负着这样的任务,尤其是在当前"媒介化"时代,在农民群体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得到广泛普及,中国农村出版传播需要积极适应建立新的传播平台,同时整合传统的"三农"读物在新的媒介平台上,深入有效地做到文化知识上的惠农、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16.
多屏视听时代,综艺节目的 跨媒介传播成为一种新趋势.当前我国综艺节目台网之间的跨媒介传播主要包括跨媒介流通、跨媒介联播、跨媒介衍生及跨媒介互译等四种模式.但面对电视文化场和网络文化场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生产者只是试图简单地通过改编、删除或添加文化密码来迎合目标文化场,导致综艺节目的 台网跨媒介传播效果不甚理想.因而,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分析媒介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化治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传播机制不通畅""文化参与机制不到位",并在此基础上,从党和政府、媒体和农民三个主体层次提出相应的路径及措施,以此推动媒介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对受众来说,新媒体环境正在催生"参与式文化",受众从以往"传统媒介的靶子"转型为媒介的"管理者",因此促成了受众媒介素养的转型,从以往强调受众对待媒介时的批判能力到强调受众的自我选择和管理.根据这一变化,有学者构建了"媒介素养之塔"理论框架,据此框架,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从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四个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仇加勉 《现代传播》2007,(4):112-115
西方文化反哺理论的正式提出与西方媒介教育由完全的保护主义转向相对的保护主义几乎是同步的,以文化反哺为代表的关于文化传递的理论,是媒介素养教育由完全的保护主义转向相对的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虽然中国学者也很早就注意到了文化反哺现象,但从整体来看,文化反哺理论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仍很微弱,中国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价值走向仍然是沿袭早期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保护主义价值走向.从文化反哺视角来看,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未来的价值走向必然是尊重多元文化,实现由绝对保护主义向相对保护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