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构建了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增长的时空诊断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3点结论. 第1,技术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受"2市1省"行政管理和产业链建构模式等的限制,技术溢出在区域经济联系中的作用有限. 第2,投资、需求等传统经济增长要素在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处于"投资拉动型"和"需求引导型"阶段. 第3,区域间相互作用在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呈逐渐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将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测度分析2012—2019年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时空演变趋势;其次,引入产值影响力分析郑州对中原经济区的产值影响度及综合影响度,并构建ARIMA预测模型对未来8年郑州对中原区经济影响力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一方面,近年来中原经济区各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在逐年扩大,中原经济区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源于郑州都市圈与中原副中心城市群以及郑州都市圈与其他城市群之间,郑州都市圈和其他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率均在40%以上,中原经济区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大于各区域内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郑州对中原经济区整体影响力不断提高,且未来8年将继续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萍 《职大学报》2002,(4):54-56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各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扩大;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则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缩小.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缩小东西地区之间经济差距的根本途经是进一步加速发展国民经济.其中,缩小贫困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和投资环境方面的差距是加速发展经济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并证明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运用统计学相关方法,对京津冀都市圈10个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每个指标和要素在10个城市之间的发展程度是不均衡的。京津冀都市圈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可划分四个等级,即竞争力高等级、竞争力中高等级、竞争力中低等级和竞争力低等级。最后,提出了提升京津冀都市圈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新兴增长区域.本文基于统计数据与文献资料, 分析近20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及时空演变过程, 并探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近20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停滞和衰退阶段(1991-1995年)、复苏阶段(1996-2000年)和稳定增长阶段(2001年以后); 2)中亚地区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快增长, 但由于各国能源资源条件差异和产业、经济政策的不同, 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3)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受居高不下国际能源价格、区域市场经济改革、丰富的自然资源保障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依据到北京距离200 km来划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期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对距离北京200 km以内的河北县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相较于对照组,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实验组县域经济增长贡献为40.74%,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对于周边地区的扩散效应超过了虹吸效应,北京很好地带动了周边河北地区的发展。从不同功能区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中部核心功能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内距离北京200 km以内的河北县域经济增长都有着积极的正向作用,但是中部核心功能区可能是通过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第三产业可能存在“过饱和”趋势,不利于该区域县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以生产经济理论为基础,利用扩展的生产函数,构建了区域经济要素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并利用我国省市区的经济产出、投资、出口与消费需求数据及其派生数据,计算分析了1981-2003年区域经济要素投入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区域投资、出口、消费需求等经济要素波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是负面的,其中以出口波动的负面影响最大,消费需求波动的影响次之,投资波动影响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仅增加区域投资、劳动力投入和出口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且减少区域出口、消费需求和投资的波动也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运用断点回归方法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圈之内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比城市圈之外的地区高1到2个百分点,而城市圈对农耕面积、教育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等可能影响到收入差异的变量没有直接的影响。进一步运用二阶段最小二乘的方法估计由于城市圈形成所导致的城市化水平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论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经济导致的一些制度性的障碍以及城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是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因而应尽快消除阻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地域单元.从经济环境水平、科技教育环境水平、社会环境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京津冀城市群在人才吸引能力方面内部发展不平衡,北京、天津"双核"格局突出,河北省各城市与京津两市之间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京津冀城市群要通过合理区域规划、找准城市定位、优化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升京津冀区域人才吸引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SPSS16.0和ArcGIS9.3作支撑,对2001—2011年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初步探究. 结果表明,1)2001年以来流域区域经济极化、经济总体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2)流域上、下游经济差异较大,但经过多年发展,经济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松原次级经济增长极逐渐形成,经济空间结构由梯度分布转变为长吉、松原组团的“双核”结构;3)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政策因素等是造成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后制造业部门持续向沿海地区集中,扩大了中国的区域差异. 从NEG视角,提出以下理论假设:市场潜力的区域差异是改革开放时期促使区域之间的不均衡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不均衡增长的重要因素.选择了1978~2006年的panel数据以验证理论假设.分析结果表明,市场潜力和制造业总产出具有协整关系.市场通达性在解释制造业空间不均衡时是统计显著的.因此,市场通达性能够促进制造业部门增长的空间不均衡.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式分权的背景下,出于缓解自身财政压力和政治晋升等动因,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电力需求。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1999—2010年30个省区的动态面板系统进行估计分析,结果与理论预期相吻合:财政分权、电力需求、市场化都能促进经济增长,各省区的经济增长、第二产业比重、市场化程度、城市化水平显著地影响了电力需求,财政分权、人口、电力耗能指数与电力需求正相关,价格与电力需求负相关;而在不同省区,同一影响因素对电力需求的作用力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以扩展的生产函数作为分析的框架,构建了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分析模型.利用中国25个省市区1981~2000年的GDP及其构成数据、劳动力投入数据、商品出口以及它们的派生数据所构成的截面数据,计算分析了中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变化对区域增长的作用情况.对模型的估计发现:(1)不仅区域资本、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对区域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且区域出口的增长对区域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其中,以资本投入增长对区域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其次是劳动力增长的作用;再次是出口增长的作用.(2)区域出口波动对区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且这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泰尔指数方法,对北京市2001-2009年以区县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研究,旨在分析在北京市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内部各区县经济发展差异与趋势. 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2)中心城区内部的经济差异主要来自北部城区内部和南北城区之间;3)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之间的差异对总差异贡献最大;4)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政府资源配置的差异、以及部分区县的优势产业带动.  相似文献   

16.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将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纳入统一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根据198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检验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对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城市化在长期内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人口老龄化表现为抑制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趋势.因此应协调好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和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找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动力的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解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DEA方法,从要素供给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特征和问题.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来源由前期的消费转变为出口后,近年来又转变为投资,而资本要素一直是中国各省市增长的主要要素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主导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效率下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