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电视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才产生了社会服务性节目。电视生活栏目已是各地方电视台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了。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早已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围绕柴米油盐转的纯服务性节目,消费时代的人们,更加关注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在频道与频道之间、栏目与栏目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生活栏目只有与时俱进在创作理念上推陈出新、大胆尝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交际是人生活在社会上的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处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社会,交际更是一个人必不可缺少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园地和高年级的积累运用中都特设了口语交际这类栏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教学中,这个栏目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说会道,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3.
刘李平 《广西教育》2009,(25):23-23,33
鲁洁教授认为: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生活性、活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正是基于这种“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的基本理念,教材针对特定年龄段的儿童在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人、事、物,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烦恼等来安排内容,如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入学适应,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学业成绩与能力上发生分化,小学五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因此,课堂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的现实需要、问题、困惑为基点,吸取鲜活的内容,让课堂充满生活的真、灵动的美,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新生的挫折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新生的挫折表现及成因 (一)适应不良 从高中到大学是人生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大学新生自踏入校门起就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首先要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生活的转折,从心理上渴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在大学生活中,他们要适应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种人生课题;当他们完全适应大学生活以后,又面临职业选择和走上工作岗位的更强的心理适应。面对诸多的适应问题,由于他们社会阅历浅,身心变化大,学习负担重,社会大、小环境影响及西方文化冲击等,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心理准备,很多问题常使他们困惑、迷惘,情绪低落,急躁…  相似文献   

5.
孩子需要学会在群体中生活,学会改变原有习惯,建立新的生活原则,这是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开始。帮助孩子们积极适应社会生活是幼儿园老师的重要职责。然而,真正帮助孩子积极生活于社会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对社会、对孩子、对教育甚至对自己都有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秦桂琴 《小学生》2012,(12):90-90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决定了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去,在参与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这也正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对教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1.目标性与活动性原则 学校心理教育课程是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根据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来设计课程的.学生在心理教育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激发潜能,达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个性和谐统一的目的.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这一要求,心理教育课程发展性目标应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去改变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培养学生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对学习和人际关系作出适应,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所谓的独立生活能力,在小学阶段,个人认为就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能独立处理部分生活问题的一种能力。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通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尽可能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使他们逐步学会生活自理,逐步学会独立与丰独立生煎。为他们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将来能适应社会,在社会中独立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培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后,使他们成为能适应社会,残而不废的人。因此,生活适应课在培智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性,光凭教材还远远不够,必须从生活中着力开展生活适应课的有效教学,制定不同的个别教学计划,在生活化教学中渗透各科知识,融合各领域的康复教育训练,树立他们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适应课的学习效果,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适应困难学生是指在学校生活中或者是学习适应困难(如厌学、逃学、学业不良).或者是社会性行为适应困难(如捣乱、攻击、退缩、损人等)的学生.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准备、能否帮助这类学生走出困境.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因而它不能不成为今天学校所高度关注的问题.适应困难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特点是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上进心微弱.因此.消除他们的自卑、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上进.让他们挺起胸膛走路.就成了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取得进步的关键.难怪许多学校开展的各种旨在帮助适应困难学生的教育实验都紧紧抓住对学生的学校生活积极性的激励作为突破口,例如“快乐教育”、“希望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11.
王华影 《学周刊C版》2019,(7):182-182
孤残儿童常具有自卑心理,这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本文结合过去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了改善孤残儿童自卑心理的方法,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特殊学生寄宿,是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培养特殊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特殊学生为对象,阐述了智障生、肢残生、自闭生等在学校寄宿生活中的思想特点,并围绕学生寄宿生活,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李娜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7):15-19,25
社会适应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即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及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易地扶贫搬迁使得移民们面临着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迁,迫使着他们进行自身调整,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社区环境。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搬迁后的移民要完全实现生产、生活、心理的适应,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智力和身体残疾,再加上家长的包办代替,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带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会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为智障学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芝 《教师》2011,(23):74-74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培智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未知的知识接受起来相对来说是较慢的。为了让智障儿童能够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培智语文教学应依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与智障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效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当今社会的面貌,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有一类特殊的教育对象,即培智学校的学生,他们在身体和智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方面存在许多困难.生活适应课就是一门为了帮助培智学校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课程.现代信息技术在培智生活适应课堂中的引入是一种全新...  相似文献   

17.
一中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强,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中学生接触最多的环境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较少接触社会,所以当他们离开家庭和学校之后,认识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显得很差。他们长期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家庭的固定的精神生活环境和物质生活环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固  相似文献   

18.
张文 《教师博览》2009,(9):36-38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申立国 《教师》2012,(21):104-104
文科生学习物理是需要他们能用物理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变化。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产,适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城中村村民城市适应问题。认为要使城中村村民完全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必须进行城市化改造,使他们从经济、社会、心理等三个方面完全适应城市,其中经济适应是基础,社会适应是关键,心理适应是完全融入城市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