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意山光》是宁海电视人用他们的文化积累,用电视的手段与他们家乡的人文、环境、自然和历史作的一次对话。它很富有对话精神,这种对话精神是我们现在很需要的。有一个哲人说过,只有讲自己故事的人才是他自己,才真正能够认识自己。其实,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要知道自己,要知道我们的历史从哪里来,我们应该到哪里去。《人意山光》是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用电视构筑的地方影像志。过去的县志都是用文字写的,过去的历史都是用文字记载的。宁海的《人意山光》做了影像志的雏形,它对全国的意义在于我们都应该做影像志,因为我们已经到了影像文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张维为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2014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即:中国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中国超越》与之前的《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一起构成了张维为先生的"思考中国三部曲"。在《中国超越》这本书中,作者结合其在西方国家生活20多年、走访100多个国家的经历,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3.
晚清的侧面     
刘继兴、王伟合著的《818你不知道的晚清》一书,以博客体的形式,以历史评论的风格分门别类地讲述了我们"不知道"的晚清。这里的"不知道",我觉得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虽然我们熟悉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知道的仅仅是一面,或者说虽然知道但很片面;一方面是很多曾经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或者推动历史  相似文献   

4.
自从我当上了《女性世界》的编辑后,我就觉得自己象广告商似的了,跑到哪里总要推销一下《女性世界》这个版面。有一次,去一个工厂开座谈会,清一色的女工,一开口我就说:“你们知道吗,新民晚报有一个版面叫《女性世界》?”当然有人说知道,有人张大眼睛看着我。于是,会议结束时,我便张大眼睛看着那几个人说:“一回生,两回熟,《女性世界》是我们的天地,以后就靠我们大家来办了。说真的,普通女工难得和什么记者、编辑之类的打交道,这样一来,她们也就记住了《女性世界》。做编辑的,谁不爱自己的版面?谁不想把版面办得更好些?我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5.
车录彬 《编辑之友》2011,(2):94-95,100
"果然""果不然"是现代汉语中两个比较常见的表达料定语气的词语,它们在形式与意义上是不对称的——"果不然"含有一个"不"字,但它与"果然"的意义却基本相同。例如:(1)我即刻就知道了,一定是消息不好:果然,她说"糟了!"(马宁《处女地》)(2)有人说他捡了个"肥差"。果不然,椅子还没坐热,请柬雪片似飞来。(《人民日报》1995.9.21)这两例中的"果然""果不然"完全可以互换。但二者是否真的完全一样呢?如果是的话,为什么要造出这两个词语?如果不是的话,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详细考察了  相似文献   

6.
彭斯英 《传媒》2000,(8):31-34
1978年10月初,文汇报社分工跑群众文艺的记者周玉明,听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学习班正在演出的话剧《于无声处》很受欢迎,许多人看了一次还想再看。她便要求文艺部负责人史中兴一起去看戏。一看,果真名不虚传。虽然全剧只有六个人物四幕戏,而且都在同  相似文献   

7.
正李怀宇这本《知识人》价值,不仅仅在于她为我们勾勒了十六位台湾"知识人"的形象,更是因为她对中国文化、知识人群体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补充"和"开拓"。很荣幸,2012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这本《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以下简称《知识人》)。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  相似文献   

8.
出版社每印完一本书,都要存留几本样书,为了取一本样书,我来到了书库。库房内十分寂静,在一个角落里堆积着很高的一堆书,足有上万册。我于是好奇地伸手取了一本,仔细一看书名是《于无声处》。我忙问了一句,这里怎么还存有这么多《于无声处》呢?回答是,新华书店卖不出去,内部发行更没人要,不库存怎么办?心想如此库存,再盖几幢书库也是难以满足的。见此  相似文献   

9.
好一个厉以宁──读《厉以宁词一百首》胡培兆大家都知道厉以宁是著名经济学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很有才气的诗人。我与他虽是早相识,也是不久前才知道的。去年岁末。我们一起出席教育部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他赠我《厉以宁词选》。今年北大百年校庆。他又请...  相似文献   

10.
多少年来人们为自己在投资领域树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人物,人们愿意相信,下一个传奇就是自己。所以《从8万到200万》(机械工业出版社)注定不会缺乏读者。我也不例外,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克利斯·卡米洛的著作。看到扉页上的推荐"彼得·林奇+尼古拉斯·达瓦斯=克利斯·卡米洛"的时候,我想起了林奇。是的,我们都读过他不少书,知道他从不知疲倦事无巨细亲临考察无数公司的业绩。而对于本书,对于一个声称投资不需要财务知识的投资英雄,他眼里的投资是什么样的呢?我很好奇他的方法,相信你也是。人生中我们都知道要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1.
《工蜂》之廉思 刘昕亭:随着新书《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的面世,廉思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品牌——以社会调查的方式,接近或者说显影一个弱势的群体,而这个所谓的"底层",多少有点让我们措手不及:"蚁族"是我们传统上认为的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中的低收入聚居群体;"工蜂"作为在大学任教的青年老师,更是我们常识中的绝对"中产",但是却以"底层"的自我认知显影.去发掘并且凸显出这样一个个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与情感,梦想与焦虑,从最初的"蚁族"到现在的"工蜂",我想这些研究对象的选取,恐怕并非草率,这是与您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有关,也与您个人的理想和作为一位学者的抱负有关.我很想知道,是出于什么样考虑,促成您选择这些群体作为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我很愿意把我二十七年以来在《生活》杂志拍摄的一百张封面的情况作一个简括的说明。我知道,很多读者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且,很自然地要向我们提出对拍好杂志封面的有关问题。我并不相信,由于我是拍摄了《生活》杂志一百张封面的唯一摄影家,所以我就比那些只拍过一张封面或者甚至连一张封面也  相似文献   

13.
我是在感恩节这天突然想起这个故事的。我们没有任何感恩节计划,事实上我连哪里可以买到火鸡都不知道。胡乱吃了感恩节晚餐后,我打开视频网站,一边看《珠光宝气》一边吃大白兔牛轧糖。大白兔的糖纸,照例是老土或者说经典的蓝白相间。  相似文献   

14.
一个电视栏目,三任总理来视察、座谈、题词,我不知道在国际上有没有先例,但我知道,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恰巧,我都在. 李总理来了 李鹏总理来的那天是1997年12月29日,快过年了,气氛挺喜庆的.那时,《焦点访谈》的人都很年轻,意气风发.我们几个主持人、记者奉命等候在《焦点访谈》的演播室.领导们早就到了,当时的台长是杨伟光,《焦点访谈》总制片人是孙玉胜.玉胜一如平常,在不显眼的地方站着,也许他心里此时正在回想节目开办三年半的历程,掂量今日《焦点访谈》的分量.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2014:我是MH370。不要问我是从哪里给你写信的。有些事情如果需要知道,人们早晚会知道的。你也不用担心我是来谴责你的。是的,你已经把我忘了,这我知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你并没有比别人做得更好,但也没有比别人做得更差。"尘归尘、土归土",我们的命运均是如此。我没有早一点给你写信,是因为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中。事情过去这么久了,慢慢地,我已经可以玩味这场悲剧中的黑色幽默了。飞机出事故的概率大约是20万分之一,出现多人死亡的空难事故的概率只有三百万分  相似文献   

16.
对于喜欢写点评论文章的笔者来说,9月3日是个有意义的日子,起码是个令人兴奋的日子。因为这天《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刊登了我的文章《感恩造就"爱心效应"》。也许有  相似文献   

17.
社里的编辑谈起他,更是充满敬爱感佩之情。他们说:社长是个奇人,是个奇才。我很好奇,金明善奇在哪里?"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先人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一个人三天不见就可能有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谣言面前,我们很少不被感染和蛊惑,造就谣言这种"社会精神病"现象的,并非信源,而是公众。《圣经·约翰福音》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朋友们告诉多马说,他们已经看见复活的主了。多马是个不肯  相似文献   

19.
冰心走了,她走过了漫漫的百年之旅,苦苦地寻觅她那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园。人们认识自身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关心人类灵魂的哲人苏格拉底发出的“认识你自己”这一著名的醒世命题两千年后,莎士比亚依然排遣不开对人的认识迷们,他借李尔王之日呼喊着:“谁能告诉我:我是谁?”又过了五百年,法国的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不朽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个命题正是现代主义文艺的心境象征,也贯穿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种种认识的思考。冰心是五四以来“自觉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先行者,但她却惊呼“我也不知道我是怎样…  相似文献   

20.
"我"是谁?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可能很容易就得到的唯一解,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却不一定只有唯一的答案,或许可以得到颠覆性的多重解,"我"能够随时改头换面,扮演任何角色,"我"可以是男人,是女人,是老人,也可以是孩童,甚至是一条狗。1993年《纽约人》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后来变成了对网络的经典描述: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个性"真言"形象地为互联网上烙了自由与匿名的标签,但网络实名制的出现,就会让这风靡了二十多年的"狗"随之消失,而一直习惯了畅游"自由王国"的我们,也很可能要脱掉各色"马甲"、猫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间"里享受"冲浪"、互联网自由与匿名的光环将会褪去。那么,网络实名制到底是何物?它为何而生?为什么它的出道,会在互联网世界哗然一片,引出众多争议?这激烈争议的背后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