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一个看似虚无而实际超然的作家,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极力保持低调介入与精神底线之间的平衡,即保持其自由主义创作风格。为此在《黄金时代》里,作者注重叙事形态的更新,坚持黑色幽默风格的延续,巧妙地运用与黑色幽默相关的荒谬逻辑和怪诞语言。这使作者与现实之间的缓冲地带得以拓展直至自由驰骋。王小波就在这自由境地的"虚无"狂欢中走向圣境。  相似文献   

2.
《黄金时代》重构了现实之外的彼岸世界,通过对笼罩在生活表象上的意识形态的剥离,凸显出道德雾霭中罪与性的本质,深刻地阐释了人性内涵;无论在整体结构和局部细节方面,小说都有反讽体系的建构,使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在叙事中得到完满表达;作品还特别注重叙事速度、语义轻重方面的调控,获致了较强的节奏韵律感,这一切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王小波小说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3.
王小波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被忽略的作家,并一直被视为中国作家的“异数”而处于边缘地位,但是他对“自由主义”精神的坚守和对独立文化人格的保持却逐渐被中国当代评论界所赏识和接受。王小波作为自由撰稿人一直扮演自由精神的独行者,他超脱体制的自由创作姿态为中国文坛树立了作家创作的新风范。  相似文献   

4.
《黄金时代》因为涉及到了性爱描写引起很多争议。本文试从如何看待文学中的性爱描写和性—权力—游戏这两个角度来分析王小波小说中性爱描写。着重分析王小波小说中通过性的"游戏"来揭示权力运作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反映"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生活的小说,通过知青王二的经历,表现了处于不理智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小说采用诙谐欢快的叙事笔调,以戏谑、反讽的语言和大量的性狂欢描写,对特定时代的荒唐人、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黄金时代》是已故当代作家王小波的得意之作,本文试图利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事时间、叙述者、叙事话语等方面分析作者构建此小说文本的特点,并且透过这些特点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思想与隐喻内涵。  相似文献   

7.
刘强 《广东教育》2004,(11):64-64
王小波去世几年来,文坛上很多理论家以评论黑色幽默为时尚很多小作家以模仿王小波为跳梁资本很多大学生以翻看《黄金时代》为阅读时髦,集体演出一场中国当代文学的悲剧。我今天也是一个错步上前的小丑。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大宅门》即将与观众见面,我献上的不仅仅是一部剧,而是我生命的全部。我自幼在大宅门里生活,成长于大宅门中,直到“文革”来临,大宅门彻底消失,前后达26年。大宅门里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血泪情仇,几度兴衰,我耳闻目睹、亲历亲为。酸甜苦辣,悲喜怒怨,无时无刻不在激荡我的情怀;我想把它献给读者,献给观众,这成了我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我想叫观众和读者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曾经这样做人,这样活着;他们辉煌,他们龌龊,他们顶天立地,他们卑怯猥琐,他  相似文献   

9.
活得轰轰烈烈的一个女人。俗语说:“女人无故乡”。板儿娘的故乡便是她的丈夫和四个儿子。她几乎把全部的母性和精力都倾泄在他们身上了。五个男人簇拥着她走在街上,骄傲得她全身的每个汗毛孔都放光。据我所知,板儿娘没上过学,好像总共认识的字不到一百个。认识人民币、各种票证以及常用的商品牌价,别的,她说“用不着”,“记住了也是给自个儿心里头添乱。”白天在街道工厂里糊纸盒,晚上回家就是对付她丈夫和四个孩子。这就是她的一切,而且是她终生为之奋斗的任务。她一点也没觉得劳累和委屈,也不懂得思索存在、检视人生这一套。更不知道退让…  相似文献   

10.
颂歌利刃寓言--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黄金时代》的出现曾引起中国文坛内外的震动.有关“性”的描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性”在这部作品里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是一曲对健康、自然的生命形式的颂歌;是对假道学的丑陋灵魂的辛辣讽刺;是对“文革”荒诞历史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鉴赏》2006,(7):74-74
盲女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无法用眼睛观看这多彩的世界,于是,她选择用心灵来编织并感受世界的多彩。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鉴赏》2006,(7):76-77
《人与猴》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式小说。读第一遍时也许只觉得挺好笑,可几乎就在同时.脸上的笑便被深深的思考取代了,随后便急切地再读一遍,恨不得将眼前这些字句挨个儿把玩琢磨,直到有所领悟才长舒一口气。文中的“人”以为自己聪明,以为“猴”是供己取乐的;而“猴”照样以为自己聪明,以为“人”上当了。的确,若完全站在各自的角度观察、思考,他们都应当自豪——“人”之所以抛花生,目的是看“猴”如何以嘴接以爪剥食;“猴”上蹿下跳,意在赚取花生吃,得到了,便以为赚了,耍了可怜的“人”。  相似文献   

13.
《喧哗与骚动》的标题出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中的一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福克纳以一个家庭的“喧哗与骚动”向人们展示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精神面貌。福克纳运用现代派手法表现了这一主题:首先,福克纳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而这又不同于乔伊斯等人“流水帐”似的“意识流”。他先用“意识流”手法勾勒出一个梦幻般的、模糊不清的情节,最后采用传统的第三人称写法,真实“意识流”所造成的空白,使朦胧的故事全貌逐渐显现出来,变得明朗而清晰。其次,福克纳注意运用“时序颠倒”的手法。他摔碎了时序的“框子”,从而轻松自如运用那种“.出众的艺术”来描绘那个年迈而“生死的世界”,借以突出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讲究“尺幅之地,陈兵百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有限的文字表现空间进行拓展,通过具有折射力的选材、精细的结构安排,形成精妙的蓄势,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进而在结尾处突然反转,使读者恍然大司,或哑然失笑,  相似文献   

15.
王小波     
雅敏 《阅读与鉴赏》2006,(11):12-14
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曾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文学评论家的赞赏。1997年4月11日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人生,应如何度过?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思考的问题。《概率》通过院长、护士对新生儿未来命运的预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面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饶有兴味地读完《细节决定成败》这则小说,“误解”一词蓦然跳出,小说的作者可谓是匠心独运,构筑出了文中的重重“误解”!  相似文献   

18.
《基督山伯爵》写的足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以波旁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为背景,在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方血不是太高。小说的主人公只足一个仪仪局限于个人恩怨的纯粹的报恩和复仇者,他除了复仇还是复仇,对社会完全“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对社会历史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喜恶显得漠不关心,在完成自己的复仇“事业”之后就匆匆消失了。因而,作者所宣扬和崇尚的价值观和英雄观并不值得称颂。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