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翁化俗     
中国古代,到秦朝才有郡县行政区划,而由朝廷下令在郡国创建官学,则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但是,在汉武帝下令之前,在蜀郡成都就已经建立了一所官学,这是中国古代有郡级官学之始。“文翁化俗”这则掌故,源出《汉书·循吏传》,讲的就是文翁在蜀郡重视文化教育,创设官学,移风易俗的事。文翁,是西汉时庐江郡舒城(今安徽舒城)人,名党,字仲翁(或作翁仲)。他年少好学,后来到京师长安游学,专攻儒家主要经典之一的《春秋》。西汉景帝末年,他被任命为蜀郡太守。  相似文献   

2.
教学资料     
“通判 ”的 地位 通 判 是 “通 判州 事”或 “知 事通 判”的省 称。 宋初 ,为了 加强 对 地方 官的 监察 和 控制 ,防 止知 州 职权 过重 ,专擅 作大 ,宋 太祖 创 设“通 判 一 职。通 判由 皇帝 直 接委 派, ”辅 佐郡 政 ,可视 为知 州 副职 ,但 有直 接 向皇 帝报 告的 权力 。知 州 向下 属 发布 的命 令必 须 要通 判 一起 署名 方能 生效 ,通 判之 名,也因 上下 公 文均 与 知州 联署 之故 。通判 的差 选,初 由 朝廷 选京 官 任职 ,后改 由 转运 使 、制置 使及 提举 司等 监 司奏 辟。 通判 之 掌除 监 州外 ,凡…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八册《九色鹿》一文中第8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笔者认为这一句中“灵魂肮脏”和“小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查《现代汉语词典》,“小人”有二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指人格卑鄙的人。而“灵魂”有四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人格;良心。“肮脏”有两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为:比喻卑鄙、丑恶。灵魂肮脏连在一起的意思为“指人格或良心卑鄙、丑恶”。所以本句应该改成“灵魂肮脏的人”,或删去“灵魂肮脏的”这个定语较为妥…  相似文献   

4.
从前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考生,写了三篇狗屁不通的应试文章,主考官阅卷后大为光火,提起朱笔分别写上三句批语:其一曰“放狗屁!”其二曰“狗放屁!”其三曰“放屁狗!”这三个浑小子看了莫名其妙,竟然为三篇文章的等第争个面红耳赤。一位书生从旁经过,得知此事,便为之排了名次:批语为“放狗屁”的排第一,批语为“狗放屁”的排第二,批语为“放屁狗”的排第三。这三个小子听了还是不知所以,硬要书生讲个明白。书生解释道:“放狗屁”表明作者是人,不是狗,故列第一。“狗放屁”则表明作者不是人而是狗,虽则有时放屁,但还有守门看家  相似文献   

5.
刘锴 《教学随笔》2011,(11):40-40
“烂醉如泥”一词常被解释为因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的样子。 遍览古代诗文,“醉如泥”一词颇多现身: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词,杜甫诗中亦有“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之句。  相似文献   

6.
三极管的管型及管脚的判别是电子技术初学者的一项基本功,为了帮助读者迅速掌握测判方法,笔者总结山四句口诀:“三颠倒,找基极;PN结,定管型;顺箭头,偏转大;测不出,动嘴巴。”  相似文献   

7.
一、一词颠倒需更正节选入课文《五蠧》的第四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字二句对举,要么“薄罚”与“严诛”并列,要么“罚薄”与“诛严”相对。查其他版本,均作“罚薄”。显然教材颠倒误排。这一错误88年版教材  相似文献   

8.
李焕华 《教师》2011,(13):62-62
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而作业批语是评价中的一分子,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激励性和灵活性。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暖人之心的批语能激起学生强烈的上进心,而一句伤害自尊的话能让学生意志消沉,甚至在心灵上永远留下阴影。近两年,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着用真挚新颖的批语去打动、启发、激励学生,以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力,使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三句半”诗源于元末明初。据古今笑话集《笑笑录》载,元末张士诚在江浙起兵抗元并建国,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人们讥讽为“黄菜叶”。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诛杀了这三个坏蛋,将其尸首挂在竹竿上让…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词汇海洋里,有两种词形、词义须细心辨析。一是古代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很容易与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相混;二是古汉语里的一种“双音偏义词”很容易误认作两个单音词。稍不留意,“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  相似文献   

11.
记得20年前舞台上流行”三句半”节目,由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话,由丁念最后半句。下里巴人,滑稽可笑,尤其是丁念的最后“半句”,可谓“点睛”之笔吧!偶尔翻阅古今笑话集《笑笑录》,发现古代也有“三句半”诗。元末张士诚在江浙举义建国,  相似文献   

12.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一句,新版课本将“为好”注为“联欢”,“会”作了后一分句的谓语。这样处理,与古代外交辞令甚为不合。“好会”,是古代外交辞令中的一个专用名词,是与“兵会”相对而言的。《左传·宣公元年》下有杜预注:“晋师救陈、宋,四国君往会之,共伐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初五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 ,将句子“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中的“喻” ,注释为“人们才了解他” ,这个注释是错误的 ,应注释为“(自己才 )明白”。为什么应注释为“(自己才 )明白”呢 ?其一 ,这句话与它前面的一句“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属对偶性的排比句 ,它们在共同对文章的中心之一“经历忧患 ,使人生存发展”进行论述。既然是对同一个中心进行对偶排比性论述 ,那么 ,前一句中的“而后作”之“作” ,可译为“(自己才 )奋起” ,而与之相对仗的后一句中的“而后喻”之“喻” ,也就应该译为“自己才明白”。这里得说…  相似文献   

14.
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而作业批语是评价中的一分子,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激励性和灵活性。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暖人之心的批语能激起学生强烈的上进心,而一句伤害自尊的话能让学生意  相似文献   

15.
巧用词序出新意一句话,因词与词之间有相对固定的排列顺序,才能表达一个准确的意思;如果词序不对,不仅影响语义的准确,还会产生歧义甚至闹出笑话。比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将这句话中的两个词“石头”与“脚”的次序颠倒一下,就成了一句笑话了。  相似文献   

16.
教育随笔     
我碰过这样的“钉子”:有一次,我检查一个学生的作文是否重抄,不料打开本子一看,这个学生在我的批语旁边写了两个字:“你呢?”我一时不得其解。我的批语最后一句是“字迹潦草,重抄一遍,把字写端正。”我仔细揣摸了一会,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学生的意思:“老师的字不也潦草吗?”我顿时感到刺芒在背,十分内疚。  相似文献   

17.
太虚幻境薄命司的册子上给王熙凤的判词有“一从二令三人木”之句,脂本此处还有“拆字法”三字批语.怎样破译?说者各异,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笔者不想旁征博引,太掉书袋,因为那不一定是实事求是作学问的方法.最好还是从雪芹那里找一些方法吧.先看一下,判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不用引经据典,稍有文字知识者一看就能知道,“凡鸟”两字就是王熙凤的那个“凤”字(繁体)拆开而成的.这已是大家公认的.那么,我们对第三句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也用同样简明的方法来解一下.“从”字的繁体写法是光写二个双立人(彳),不管是立房卧,反正双就是两个;这就先有两个人了.再在右边的上半边,横着并排字上两个“人”字,这又是两个人了.然后在这两个“人”字的下  相似文献   

18.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9.
释“吏护还之乡”柳宗元《童区寄传》“吏护还之乡”一句,初中课本第三册注为:“送回他(到)乡里。之,指区寄”。这条注释十分别扭,实在使人难以接受。毛病在于强把“之”字作代词解。为了把“之”字当作代词,又不得不在译句时加进一个介词“到”。殊不知把这个“之”解作代词是讲不通的。“之”前有两个动词:“护”和“还”。“之”可以指代“护”的对象,作“护”的宾语,但不能同时指代“还”的对象,作“还”的宾语。显然,把“之”当作“护”和“还”的共同宾语,译为“护回他”,此路不通!  相似文献   

20.
杜牧《阿房宫赋》在描写到六国王室的悲惨遭际时有如下几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对文中的“媵”,一般都如此作注:妾的一种,为古代贵妇的陪嫁女子。这种解释虽大致可通,但并未将“媵”的来龙去脉交代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