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儿童群体比较庞大,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回顾了流动儿童的基本现状以及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途径,以高职院校志愿者介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为例,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的形式,凝练了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理论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2.
由于生活环境变化,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面临突出的适应问题,他们在学习、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以及生活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适应状况如何,不仅受到自身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与就读的学校性质有密切关系。要有效解决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社会工作的干预非常必要,应当积极进行社会倡导,增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3.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4000多万流动儿童,带有明显的"移民第二代"特征:虽然生长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将流动儿童视为服务的主体,注重发挥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由农村进入到城市生活与学习,因此在城市中就出现了大批的流动人口。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于流动人口的子女而言,较之于城市中的儿童来说缺乏相对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针对此种情况,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选择的路径进行探究,以期能够引起政府、社会的多方关注,为流动儿童的教育提供更为便捷的帮助与服务。  相似文献   

5.
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务工人员涌入昆山而剧增。城市流动儿童来到新城市学习时,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及他们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使得对他们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对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学校适上呈显著差异,城市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时,应根据流浪儿童的特点灵活地设计并实施活动;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不能仅是救助管理机构的责任;体制内救助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必须依靠政策推动;护送返家不应是对流浪儿童救助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以X县S社区内困境儿童为例,阐述其生存需求和监护保障情况,并以社会工作理论为指导原则,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的相关服务,提出改进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释放心理压力;扩宽困境儿童的社交空间;为困境儿童搭建多方保护体系和服务体系;提升困境儿童监护人养育能力。  相似文献   

8.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常见而且较为严重的发展障碍,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着面孔识别障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学界对自闭症面孔障碍成因的探讨主要有能力说、动机说和加工策略说.但是,目前的干预中多关注于这类儿童的社交训练和面孔识别电脑软件上的训练,而缺乏对不同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障碍群体成因的分类识别,这就导致干预的针对性不足.未...  相似文献   

9.
影响流动儿童在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支持的欠缺,也有学校和教师给予流动儿童关怀的不足及与其沟通渠道的不畅,更有流动儿童在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学业基础、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因此对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上下协调、共同努力、综合解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社会的建设.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专业活动,通过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及社会政策的综合干预方法,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师生冲突的差异,对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约2000名儿童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流动儿童具有歧视性,倾向于选择强制的方式,对城市儿童选择沟通的方式;流动儿童仍对教师较为敬畏与认同,城市儿童较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冲突强度都较低,流动儿童的冲突持续时间更短;冲突结束时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较佳,城市儿童师生关系却趋于疏离,冲突对城市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较强.为解释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师生冲突的差异,采用解释现象学分析方法(IPA)对6名教师进一步访谈发现:从低教养水平高教育期待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受歧视的流动儿童,仍对教师较为敬畏与认同;质朴的、亲密友爱的传统师生关系观促使冲突结束时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较佳;教师权威观的变迁致使城市儿童的不满情绪及冲突的消极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12.
由于家庭环境、学习背景等原因,流动儿童在学力状况、身心状况、综合素质方面与城市孩子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心理问题较突出、综合素质较低。学校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流动儿童现状,如教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免费对他们进行特长培养等。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逐渐涌进中小型城市。宁德市作为典型的中小型城市,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近年来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给宁德市带来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当今流动儿童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许多流动家庭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他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高投入少,疏忽了家庭教育在流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性侵害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会工作者应在留守儿童性侵害预防与救助工作中发挥专业优势。在针对留守儿童性侵害问题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秉持文化敏感性视角和地方性知识视角,充分发挥留守儿童性侵害预防和救助服务中的教育者、资源链接者和倡导者角色。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以家庭为中心、以关系为取向的介入理念,教育留守儿童监护人认识性侵害的危害,为受侵害的留守儿童及家庭提供整合式的危机处遇模式和专业支持,促进建立以留守儿童为本、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的留守儿童关系型关爱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是伴随着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作为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它特有的柔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特征方式使政府的刚性管理方针与具体的社会管理服务深度契合,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结合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河南省社会工作协同河南省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路径进行科学探析,进而对社会工作协同社会管理的制度性、目标性和功能性的机制研究对河南省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寄宿生是城市中问题较多的特殊群体,由于亲情的缺失、居家环境的影响、缺乏心理疏导而导致他们人际关系较差,学习不上进、不自信,攀比现象严重.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出发,灵活采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学校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能够达到帮助寄宿学生走出困境、健康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彭俭 《考试周刊》2014,(77):166-166
城市流动儿童作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人群,近年来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从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和亲子关系入手,探讨城市流动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城市流动儿童问题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教师》2017,(5)
针对现代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文章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以南宁市良庆区Y社区为例,针对该社区流动儿童的自我认识不足、自信感低、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沟通能力较低等问题,用小组工作手法介入设计五个小组过程来提升社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通过对其提供的小组工作服务的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小组工作介入对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利用在优势视角下以小组工作方法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在我国流动儿童提升抗逆力领域中更有效地开展社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自我概念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内部资源,了解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提取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920名,收回有效问卷869份,其中包括452份流动儿童问卷和417份城市儿童问卷.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水平低于城市儿童.在流动儿童中,自我概念水平总体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较其他年级较低,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气氛和睦的高于家庭争吵的,父母文化程度高的优于父母文化低的.这些结果为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教育提供了相应的教育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成为留守儿童,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主要的弱势群体。通过对江西省赣州市G镇G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的参与式观察发现,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学习、生活、心理等诸多困境。应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积极介入,鼓励和帮助留守儿童发现自身优势,提高其抗逆力,与此同时,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支持体系,保证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