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清代闽台海防一体化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的海洋地理环境决定海防是须臾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清代闽台区域的海防实践,传统海防观向近代海防思想发展的过程,论述林则徐、魏源建立外海洋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的海防思想,以及对闽台海防 思想较有影响的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的海防思想,海防思想的中心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个时期的海防思想对尔后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想起了筚路蓝缕的开拓作用。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海防形成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经世致用治学观的逻辑发展;其二是倔强刚毅的内在性格使然;其三是对来侵略冲击的应力回应。他提出的“师夷智”是近代海防论重兴的思想基础。曾氏在置办船炮、输入海防知识、推动海军建设、打造海防团队力量上作出了诸多努力,有助于晚清海防建设。  相似文献   

3.
田照军 《天中学刊》2014,(3):113-116
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国家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海防问题成为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富国强兵之策,从而形成近代海防战略思想的先驱者,其海防战略思想是中国近代海防意识开始觉醒的标志,并对中国近代海防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宋以来即为军事要冲之区的三门湾,历代海防遗迹多有所存,尤以明代所存最富。三门湾沿海明代构筑的一条以卫、所为点,巡检司、寨汛、烽堠为线的雄伟壮观的海防长城,肩负着防御倭寇的重任。这些海防遗迹是研究台州海防文化重要的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前后,自林、魏倡议“师夷长技”,筹划海防,是为近代海防思想之萌生;其后近代海防思想又随洋务运动的兴起而不断发展,但综其始末都没有跳出“师夷”的窠臼。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代海防思想萌生、发展过程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海防是关系明初政权稳固的大问题。针对海疆不靖的严峻形势,明成祖励精图治,积极筹防。从他在山东的海防作为来看,其海防政策有诸多特点,诸如“以陆固海”、“以海屏陆”、重视海防军政和“行海禁”等,其中重视陆海结合和行政建制是其亮点,并对山东海防有显著作用。但他仍然例行洪武时期的海禁并罢掉海运是其政策的败笔,这对其后中国明清政府一直没有致力于海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曾国荃是近代中国海防建设的重要人物,他长期担任主持南洋海防的南洋大臣等要职.他的海防思想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形势下的产物,并在担任两广、两江总督等职时,致力于发展海防建设,创办造船工业、建造近代化军舰、筹划购买铁甲舰,在抗击侵略者入侵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提出了扼要设防、有备无患、固结民心、以变求通、先固本基等一系列宝贵的海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海防实践肇始于19世纪40年代,经过四、五十年的缓慢发展,到90年代,海防建设初具规摸,但由于近代海防建设的筹划组织者是腐朽没落的统治阶级,又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这就使海防实践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成为近代中国海防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以后,“海防”P1题目益为清廷所重视,并作为一个重要话题一直延续到清末。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其海防思想形成于1874年以后的第一次“海防议”。随后.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在海防实践中的经验,其对海防的认识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形成了“建威销萌”海防思想体系,并建立起了北洋舰队。李鸿章在中国海军近代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海防近代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前后,自林、魏倡议“师夷长技”,筹划海防,是为近代海防思想之萌生;其后近代海防思想又随洋务运动的兴起而不断发展,但综其始末都没有跳出“师夷”的窠臼。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代海防思想萌生、发展过程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晚清海防事业的发展中,留学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是晚清海防事业近代化的先驱和中坚,在海防教育、舰船制造、海军建设以及对外反侵略战争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推动了中国海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清末的海防发展是中国近代军事变革中的重要部分。在战争的刺激下,随着晚清社会总体变迁,海防观念也不断更新。其观念从陆防为主发展为陆防、海防并进,再到最终成型,使海军变为一支独立兵种,并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但由于晚清政府之腐败没落,政治体制僵化低效,军事思想发展缓慢,与世界总体趋势难以接轨,最终导致海防事业的彻底失败。海防无论对近代还是现代中国,都十分重要,对海防演变进行研究凸显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使晚清朝野上下开始重视海防建设,一些有识之士更著书立说,以宣传海防思想。康有为作为“戊戌维新”的领袖,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提出了一整套海防建设思想,从海军力量建设,兵船、舰队管理,海军学堂设立等方面,对戊戌政变前国内外海防建设思想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对近代乃至当代海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防是传统中国面临的全新课题。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海洋战略密切相关。然而,现阶段我卧全民海防意识教育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开始严重制约了我国全民海防意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万历末年至天启时期,左光斗、董应举先后受命主持直隶屯田事务,二人均奏请拨置部分天津海防营兵士归其管辖。围绕着天津海防营的归属,左光斗、董应举与天津兵备道、天津巡抚进行了长时间的争执。这场天津海防营管辖权之争,既反映了这一时期天津海防地位的下降,也折射出明代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之后海防思想的形成及其在两广和两江期间对海防建设和海防教育所作的贡献。张之洞在晚清海防建设与海防教育方面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自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以抵御外国入侵为目的筹建北洋、东洋、南洋海军,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威海卫全军覆灭,洋务派苦心经营二三十年,把海防建设列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纵观中国近代海防建设的全过程,其基本宗旨是抵御处侮的,并且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今天,我们对洋务派的海防建设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8.
明代海防设施因抗倭需要而设,是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地理上结合的产物。其海防设施具有防御体系完备、虚实结合,选址据要设防、据险而守,卫所堡寨布局精密、战暇兼顾等三个重要特征。明代海防遗址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重要的国家文物和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帝国主义海上入侵接连不断,海防危机日趋深重,这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反抗侵略和建设海防的巨大热情,形成了爱国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形态——近代中国海防爱国主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近代早期爱国主义者,在战争中积极抗敌,战后认真分析研究海防形势,总结反思海防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和发展了创建近代海军的早期设想,并为实现这一设想指明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方向,从而使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获得了新的历史内容,直到今天仍富含巨大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帝国主义海上入侵接连不断,海防危机日趋深重,这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反抗侵略和建设海防的巨大热情,形成了爱国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形态——近代中国海防爱国主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近代早期爱国主义者,在战争中积极抗敌,战后认真分析研究海防形势,总结反思海防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和发展了创建近代海军的早期设想,并为实现这一设想指明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方向,从而使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获得了新的历史内容,直到今天仍富含巨大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