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坚持“三为主”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共存于教学矛盾的统一体中。教和学是互相依存的。构成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教师的“教”,教学就变成了“自学”,而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学”,落实教学计划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和“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教学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起决定作用,这是客观…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研究往往偏重于“教”的研究,而对于学生是怎样学的,是不是会学,学习效果如何等等往往关注较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既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就必须强化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教学方法的核心,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法”是为“学法”而服务的,离开“学法”的“教法”是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说“引导”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读书写文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以“教”的积极性,去启发学生“学”的积极性,离开了“学”的积极性,“教”的积极性也必然落空。如何启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呢?那就要抓住一个“导”字。“导”是贯穿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完成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事情,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有“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的两个实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正确处理主导地位的教师的“教”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学”,有机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改进、增强基础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学法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我们认为,教和学,教法和学法,是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在教学过程中二者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交替发挥作用的,因而必须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关系。比如课始的导入新课或交代教学目的、要求,就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来实现的,这就要以“教”为主;而当教师讲完要求,让学生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或进行练习时,就变成了主要是学生的自学活动,而要以“学”为主了。应当指出,在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和讨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生“学”。“教”与“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在逻辑上是可以分开来研究的,但实质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好的学法是以好的教法为前提而获得的;好的教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没有学习自然就无从谈教育。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正像没有买方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无论我们搞哪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形成能力。如果我们的“教”不能为“学”服务,如果“教”不能激发学生学和引导学生学,如果我们的“教”不能使学生“买账”,那么这种教法无疑是失败的。这就如同车离开了路,船离开了水,很难发挥其自身作用一样。如何让我们的课“畅销”,让学生真正感受到“…  相似文献   

9.
高效课堂最终要体现在教学效率和效果上,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对推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的“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一、讲究授课艺术,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成的“交响乐”。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让“教”与“学”这两个因素科学地组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深钻教材,细致研磨,领会消化,找规律,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一、技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体育教学中各要素之间最主要的一种关系,它既包括着教师的教,也包括着学生的学,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就教的过程来说,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征,所以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但就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说,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肯学善学才是内因,教师教得好的外因只有通过学得好的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又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体育教学中的教与学,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产生体育教…  相似文献   

12.
一、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重“教”不重“学”,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针对这一弊端,有识之士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应从“怎么教”向“怎样学”转移,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转移,这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实践证明,教法改革是重要的,没有教法改革也就无所谓学祛改革,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没有学法改革,无论多么先进的教法都无法付诸实践。因此,在改革教法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兼顾“教”与“学”,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明确教法改革的目的教法改革应有利于学生思想…  相似文献   

13.
张丽娟 《成才之路》2009,(32):69-69
英语教学因为远离母语学习的语境,显得很别扭和难受。离开英语课堂,英语就没有了生长的空间和土壤,学生也就远离了这门学科;离开了英语教师,学生就失去学习与提高的示范和指引。由此造成。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成为格格不入的两个概念,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由于英语师资的严重缺乏,我们只是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关心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去“学”。从学生的学入手,以学促教,应该是改变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就语文教学而言,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语),“教”是工具、手段,“不教”才是目的。当我们的教学工作真正达到了“不教”之“意”时,“教”就成为可忘之“象”。笔者认为“忘”并不是彻底地丢弃,而是通过我们的思维活动,把“象”与“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只要我们能够会“意”,自然也就无须再去强调“象”了。  相似文献   

15.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很多人对“教”、“学”只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我则认为“教”、“学”不仅如此,它还应包括教师的“学”与学生的“教”,这样才算是完整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由教师的注重“教”向学生的注重“学”的方向转变。体育教学中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一看就会,一点就懂,甚至技术动作比教师做得还规范,这时如果教师仍然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学”起来就索然无味了,如:在教学篮球“运球上篮”时有的学生已经很熟练了,可教师还在讲解、示范,让学生重复练习,使学生感到乏味、无兴趣。即使有的技术动作很难,教师一味的去“教”,而不管学生能否“学”会,也是费时费力而达不到“教”好“学”成的效果,所以调整好“教”与“学”的比例,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心理,适当适时地“教”,把学生的“学”放在重要位置,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教”与“学”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这些关系,对于教师正确地把握教学的过程,处理教学中的事项,提高教学的品质意义极其重大。我们认为,“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两种主要活动,其间的逻辑关系至少有四种。一、教等于学“教等于学”是“教”与“学”之间的...  相似文献   

18.
“两课”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唤起大学生“学”的愿望,把学生“学”的主动性与教师“教”的主导性结合起来,即学与教的内外因有机结合。这就需要从分析大学生的认知结构着手,解开教学“症结”所在,多管齐下,推进“两课”教学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王晓霞 《教育革新》2009,(12):38-38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桨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学”是创造,“教”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导。“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融化为流动的和谐的音符。就能勾描出”回头一笑百媚生”的动人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体现这一互动流动的美妙乐章呢?  相似文献   

20.
交往、互动是教学本性、主体精神的体现。 教学是个整体,它由教和学两方面所组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也就是说,没有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就没有“教学”。但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两者的性质、目的是不同的。就教学的宗旨而言,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为了学、为学服务,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