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洛文化、汉人南迁及其有关史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成为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在洛阳和河洛地区,至今保留了许多有关的遗迹、遗物。  相似文献   

2.
成语“乱七八糟”是个贬义词,形容十分混乱,一团糟。该词源自我国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先说“七国之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西汉后,大封功臣,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同时还封了很多列侯。这八个异姓王  相似文献   

3.
周艺  高远 《柳州师专学报》2000,15(1):97-101
"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之的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次变乱爆发的原因,史学界有三种流行的说法.本文详细地研究分析了史料,认为这三种说法均难以成立,并提出了"八王之乱"根源于西晋士族政治基础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新说.  相似文献   

4.
封建、郡县论是中国古代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汉魏之后的晋代,由于社会的动荡,中原士人对历代的兴亡成败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封建论也是焦点之一。多数学者乃至史学家得出了近乎一致的结论:封建优于郡县,甚至在遭受八王之乱后的东晋也不例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等。  相似文献   

5.
黄河、洛河及其支流水系把河南和关中连接起来,使这一片地区成为传统中国政治的轴必蒂,探索西晋“八王之乱”发生的历史背景,除了应当考虑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矛盾和冲突之外,也要重视两京所在的地理状况、交通条件、军事形势以及周边的民族布局。实际上。“八王之乱”的发生,同这一带历来是宫廷角逐焦点和战争多发地段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西晋时,嵇绍在其父嵇康无罪被杀后,经山涛推荐而入仕,后在“八王之乱”中国护卫晋惠帝而死,从中国古代的伦理观看,其仕父仇为不幸,而其护帝殉难又为忠臣。这种忠而不孝的奇特现象,从他死后,便引起了人们对其的不同评价。从这种评价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中国古代的忠孝观、忠孝关系及其发展演变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7.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是西晋历史上一位颇受非议的人物,晚近史家和学人均将其作为女人干政、扰乱西晋政治和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而大加贬斥,并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时间界定为从贾后开始执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长达16年之久。实际上从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贾后执政这一段时间里,“朝野安静”,“海内宴然”,政局是稳定的,无甚“乱”可言。我们应摆脱“女人祸水”之类封建旧史观的束缚,对贾后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八王之乱”的时间也因此应从永康元年(300)四月开始算起,肇乱者是赵王伦,而不应把这笔帐算在贾后身上。  相似文献   

8.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关于它的起因,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它与太康年间晋武帝的统治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晋武帝在世时安排皇位继承人及辅政大臣不得其人,以及士族门阀势力的恶性膨胀,逐渐形成两大派系,两派之间的斗争终于引发了爆乱。同时大封诸王,并使之出任督都,出专方面重镇,在永定三年(公元301年)以后,各地督都参与进来,更扩大了“八王之乱”的规模。  相似文献   

9.
贾后被杀后,在权臣孙秀的操控下,泰山羊氏献容被立为惠帝皇后。在“八王之乱”中,羊献容先后五次被废,又五次恢复后位。西晋亡后,其又被前赵君主刘曜纳为皇后。羊献容累废累立的遭遇,一身二后的特殊身份,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0.
“乱七”是指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扩大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诸侯王的不满。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赵、济南、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发起叛乱。“八糟”指的是晋时代的“八王之乱”。公元2  相似文献   

11.
韩实 《考试周刊》2011,(6):31-32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士商关系的梳理,反映了商之间存在着森严的阶级壁垒。然而这一切却从中唐这个“安中国古代社会传统士人阶层文学观与商业文明交互影响、两史之乱”后万方多难的时代开始转变。  相似文献   

12.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权力争夺,最终导致西晋国灭,拉开了五胡乱、南北朝分裂对峙的序幕.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古代史上无出其右者.它并不单单是场战乱,而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广泛的外延.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文言志人笔记小说集,所记者大多为上层人物(主要是士大夫的言行),较直接地记录了当时的口语。 潮汕方言的形成,受中原古音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其中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不少。晋太康年间,中原地区发生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接着又是长达百年之久的“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晋朝的一些大家贵族、中原地区一些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也是人口移徙融合的过程。就中原地区而论,历史上曾发生过周边诸民族与中原各族、以及中原各族与周边诸民族之间多次的移徙融合。仅仅中原与福建之间历史上见于记载的较大规模的人口移徙融合就有四次:第一次是汉武帝时,为了镇压闽越土著居民的反抗,加强中央集权,曾“尽徙其民于江淮间,以虚其地。”第二次是晋永嘉之乱,中原一带“衣冠入闽者八族”。第三次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被朝廷派往岭南,镇压少数民族人民的“叛乱”,后来陈元光被尊称为“开璋巠王”。第四次是唐末五代时期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起义军南徙,据今  相似文献   

15.
雅敏 《新读写》2010,(1):49-49
中国 古代称“中国”一般指中原一带,亦即“中原”、“中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相似文献   

16.
自东汉末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分崩离析,延绵近百年。西晋于280年使支离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起来,然而,仅仅十余年光景,291年出现的一场长达十六年之久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战争——八王之乱,西晋政权又陷入更大的混乱和分裂之中。“八王之乱”与西晋短祚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笔者从皇族政治角度,重新透视西晋初期这段历史,发现一些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有个成语叫“乱七八糟”,它是形容乱得不成样子,毫无条理和秩序。这个成语和两件历史事实有关,可能知者不多。   一件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氵鼻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等六王于公元前 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景帝错杀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此即成语中的“七乱”。   另一件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把皇室子弟分封为诸侯王,享有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18.
诗人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遭受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代。晋武帝为巩固其统治,大封亲属做王,造成“八王之乱”,“八王”混战又引起“五胡”乱华,群寇纷起割据,互相残杀,前后一百多年。土地荒废,人民迁徙死亡,户口耗损大半。北中国沦陷异族之手,从十六国到后来称为北朝的拓跋魏占据黄河流域三百年,使中原地区二三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受到极大破坏。而流亡在南方的汉族政权(东晋和以后的宋、齐、梁等)与之相对,从未真正下过收复北方失地的决心。内部的政治状况也是一团漆黑,政变总是史不绝书。土地集中在土族手中,农民没有耕地,又要承受赋税徭役,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9.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中央权力的激烈斗争和为时甚久的一场混战.从贾后发动宫廷政变发展到诸王混战,前后达十六年之久,大乱使西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激化起来,西晋政权在大乱中走向覆亡.八王之乱是西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拟就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提出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正> 恩格斯说过,“任何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的。”①社会的动荡常为文化思想展示出相对广阔的驰骋原野。魏晋南北朝时代,其政治、经济乃歪社会,较之秦汉、隋唐虽显失落,但在文化思想领域由于中印文化的且争且合,一时奇峰竞起,异彩迭现,而成为中国文明的史页上,一颗辉煌而沉甸的“怪叹号”。本文试就此时期儒、佛交融的历史原因做一大致的探讨。一、灾难的历史环境与两种力量相当的文化态势。魏晋南北朝是个分裂割据的年代,战乱频仍,政权交替频繁。从公元185年到公元589年,长达四百余年的历程中只有西晋为时仅24年的短期统一(公元280—304年),而在这仅有的二十来年的统一中又包含了长达十六年(公元291—30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这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和随之而来的诸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黄巾大起义被镇压后,北方“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人”②。官渡之战后,中原“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③。八王之乱,所致祸难,更是振古未闻。据《晋书》卷59《传论》载,其时西晋“帝京寡弱,狡寇凭陵,遂令神器劫迁,宗社颠覆。数十万众,并垂饵于豺狼;三十六王,咸陨身于锋刃”。继之而来的“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