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信息社会的基础是计算机和互连计算机的网络,它的普及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单位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信息时代必然地转变成信息网络的时代,它已由原先的单机运行发展为众多机器联网运行状  相似文献   

2.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影响英语语言信息网络动态化的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培育新型的英语学习生态系统,构筑多元化的英语建构范式,实现英语信息表征方式自主化和工具化,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动态化提供了环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施静萍 《考试周刊》2009,(27):192-192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4.
信息网络建设是我国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当今计算机在图书馆情报界中发展并利用最广泛最深入的高科技信息技术.用计算机网络联合体的形势输入所需求的所有图书资料信息资源,借助日趋完善的信息高速公路连接,可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全球联网和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因此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图书情报界它的前景十分广阔,这一新兴综合技术的逐渐成熟,将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着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网络建设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和信息社会的基础.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网络安全受到威胁,网络的安全与防范已经成为信息战略的核心任务,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水平提升将时整个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是决定课程发展的关键因素,预示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属大势所趋和必然结果。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信息技  相似文献   

7.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今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在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日益普及并对现代教育产生极大影响的今天,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雷英 《河南教育》2009,(8):18-18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课程名称的变化却反映了课程教学实质的变革。原来的计算机课侧重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既要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和平台.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是非常适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方法.它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由于通信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程不但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更能为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文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探讨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领域空前普及,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计算机知识已经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知识一样.成为现代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农村.很多人不了解计算机。更谈不上应用。随着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信息技术成了中小学的必修课,各个学科开始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但在农村仍有许多问题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一、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谓网络经济,就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通往人类新时代的必由之路──信息高速公路尚红"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Highway)的正式名称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美国政府报告为它下的定义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一个能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  相似文献   

14.
李娜 《新疆教育》2013,(9):168-168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在技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系主要负责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本系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该系设置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下设公安信息技术和公安信息安全两个专业方向,学制均三年。该系设有计算机专业教研室、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数学教研室、实验管理中心等。现有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同时长期聘任公安机关信息专业的技术人员2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授1人,从事计算机安全的专业人员1人。该系计算机实验室包括:综合机房实验室2个、多媒体机房1个、网络实验机房1个、图形图像处理机房1个、公安网络机房1个、微机原…  相似文献   

16.
王宏 《教师》2013,(31):83-8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申鸿 《职业技术》2010,(2):96-96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目益增大,成为信息传输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和承担传输以及交换信息的公用平台。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变得日益重要起来,已被信息社会的各个领域所重视。国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心有关人士指出,网络与信息安全已成为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不可替代的便利,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运用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1)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2)计算机信息技术成功的运用于会计等统计工作;(3)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商业机遇;(4)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些领域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质量,所以,我们要珍惜计算机信息技术,合理的进行利用,争取更大程度上改善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计算机从无到有,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就是计算机”,IBM总裁的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现代信息社会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网络的社会,计算机网络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而且已成为整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因此学好计算机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下面将学习要求和要点概述如下。 一、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构造方法以及应用特征;掌握广域网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低层协议标准;了解高层协议的功能划分;掌握局域网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其协议标准;掌握互连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和新动态。 二、《计算机网络》内容提要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 概述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 ,使现代社会越来越进入到信息网络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已经给高校德育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与新课题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这些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本文立足于清华大学的工作实践 ,对网络化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对策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一、信息革命与学生网络化生活环境的形成从 2 0世纪 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起初在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中展开建设 ,如今发展至全球范围 ,网络已经进入了各个行业。自 1 994年 3月中国获准成为国际互联网络成员以来 ,信息网络普及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