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了一系列偶氮香豆素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波长(λa)、摩尔吸光系数(ε)和最大荧光发射波长(λe)的数据,并用溶致变色法测算了它们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βxxx).结果表明,所测定的化合物在溶液状态下表现出较强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在氮气保护下,制备了3种二芳基乙烯化合物1o、2o 和3o,通过核磁共振进行结构表征,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其光致变色性能进行研究。在紫外光照射下,3种化合物在可见光区均出现了特征的关环吸收峰,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440、511和605nm,溶液的颜色分别由无色变为黄色、红色和蓝色,到达光稳态时间分别为150、160和600s。到达光稳态的溶液在可见光照射下,发生开环反应,溶液颜色由有色恢复到无色。实验结果表明,乙烯环与二芳基不同位点的连接影响着二芳基乙烯分子的π-π共轭性,从而影响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3.
设计并合成了对-二[(2,4-二羟基苯基)偶氮基]苯和对-二[(5-甲基-2-羟基苯基)偶氮基]苯两个二偶氮化合物,用红外和元素分析证实了相应结构与所设计结构相符.两个化合物均在300-500nm之间有较强的吸收,是良好的紫外吸收材料.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5,10,15,20-四(2,4-二甲氧基苯基)卟啉和5,10,15,20-四(3,5-二甲氧基苯基)卟啉,通过紫外一可见、红外、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加以确认,探究了所合成卟啉的光谱性质。  相似文献   

5.
以2,6-吡啶二甲酸为原料,经过酯化、氨解、关环和取代等四步反应合成了一种含1,3,4-噁二唑和吡啶基团的化合物2,6-二(2-乙酸甲酯基硫醚-1,3,4-噁二唑)-吡啶(4),利用IR、UV-vis、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化合物4在281 nm激发波长激发下,354 nm处出现强荧光发射峰,化合物4发射紫色荧光.  相似文献   

6.
以二芳胺和4-溴-1,8-茶酰亚胺体系为原料,经Cu I/18-crown-6/K2CO3催化制备了2个新的萘酰亚胺衍生物,利用FT-IR,NMR,EA等表征了其结构.并用UV-vis和PL测定了此类化合物在正己烷、四氢呋喃和二氯甲烷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发光性能.在450nm附近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是由于分子内的电荷转移造成的,并且其发射波长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中分别位于492和501nm,而在极性溶剂二氯甲烷中分别位于600和620nm.采用Lippert-Mataga方程计算出分子4-二苯胺基-N-(2-甲氧基苯基)-1,8-萘酰亚胺(DMN-1)和4-(2-萘基苯基胺基)-N-(2-甲氧基苯基)-1,8-萘酰亚胺(DMN-2)基态与激发态偶极矩差值分别为9.2和9.8D,如此大的偶极矩变化说明了该分子具有典型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特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采用Levenberg—Marquardt BP算法对紫外吸收重叠的苯酚、间苯二酚的混合体系同时进行测定,240-290nm的范围内,以50个特定波长处的吸收值作为网络特征参数,并通过正交设计安排样本进行网络训练和计算,苯酚、间苯二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8%,99.97%。  相似文献   

8.
枇杷花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索氏提取和超声波提取对枇杷花中的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枇杷花样品的测定波长、显色剂用量、显色时间和显色温度等进行选择,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测定波长504nm,显色时间10—90min,显色剂用量0.60—1.00mL,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用量0.70mL,显色温度30—80℃。结果表明,采用索氏提取对枇杷花中的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更彻底,晚钟枇杷花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比早钟要高。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席夫碱的合成及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0-菲罗啉为原料,碱性条件下经氧化生成4,5-二氮杂芴-9-酮,再与2,3-丁二酮双肼腙在醋酸催化下进一步发生反应,生成了一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氮杂芴酮席夫碱化合物2,3-丁二酮双肼腙双缩(4,5-二氮杂芴-9-酮),通过核磁、红外、元素分析表征了该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其紫外吸收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方法对山桃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得11个化合物,分别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1a)、硬脂酸(stearic acid,2b)、β-谷甾醇(β-sitosterol,3c)、山柰酚(kaempferol,4d)、槲皮素(quercetin,5e)、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6f)、柚皮素(Naringenin,7g)、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side,8h)、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7-O-α-L-rhamnopyranoside,9i)、槲皮素-3,7-二-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7- O-α-L-dirhamnopyranoside ,10j)、胡萝卜苷(daucosterol ,11k)。化合物1,4,6,9,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以2,7-萘二酚,1,5-萘二酚和对甲基苯甲酸,对丙基苯甲酸以及对乙基环己基甲酸为原料,合成了4个萘二酚酯类液晶化合物,其中3个为香蕉型分子,1个为棒状分子。产物通过红外光谱仪、气-质联用仪(GC-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结构表征,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及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了化合物的液晶行为。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这类萘环衍生物具有液晶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野葛花中异黄酮化合物葛花苷的含量,紫外检测波长为265mm。葛花苷在 0.010-0.040m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1%(n=4),平均RSD为0.69%(n=4)。  相似文献   

13.
以邻苯二胺和2-氯苯甲酸、4-甲氧基苯甲酸、2,6-吡啶二羧酸为原料,在多聚磷酸(PPA)的催化下,用微波辐射法分别合成2-(2-氯苯基)苯并咪唑、2-(4-甲氧基苯基)苯并咪唑和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通过测定熔点、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核磁(1HNMR)及紫外光谱(UV)对这三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荧光测试表明,这三种化合物分别在发射波长λ发射=364.0 nm、345.0 nm、376.0 nm处具有较强的蓝色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方法对山桃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得11个化合物,分别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1a)、硬脂酸(stearic acid,2b)、β-谷甾醇(β-sitosterol,3c)、山柰酚(kaempferol,4d)、槲皮素(quercetin,5e)、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6f)、柚皮素(Naringenin,7g)、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side,8h)、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7-O-α-L-rhamnopyranoside,9i)、槲皮素-3,7-二-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7-O-α-L-dirhamnopyranoside,10j)、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k)。化合物1,4,6,9,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以3,4,9,10-苝四羧酸二酐为原料,合成了4种茈四羧酸二酰亚胺分别为:N,N’-二(十二烷基)-3,4,9,10-苝四羧酸二酰亚胺、N,N’-二(丁基)-3,4,9,10-苝四羧酸二酰亚胺、N,N’-二(环己基)-3,4,9,10-苝四羧酸二酰亚胺和N,N’-二(苯甲基)-3,4,9,10一花四羧酸二酰亚胺等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3,4,9,10-苝四羧酸二酐通过伯胺酰化反应接上不同的亚酰胺基团对紫外吸收光谱有较大的影响,茈四羧酸二酰亚胺接上柔性链能使吸收光谱发生红移,相反,接上刚性基团时,则发生蓝移.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核磁共振方法测定了化合物1,2-二-[-α-(β-甲基-α′-间氟阶基苯基)噻吩]六氟环戊烯的碳、氢谱。根据计算和实测结果确定了取代基β-甲基噻吩对苯环碳化学位移增量参数Ai:A1=17.60,Ao=2.20,Am=3.50,Ap=5.40、质子化学位移增量参数Zi:Zo=0.20,Zm=0.12,Zp=0.16;并确定了化合物的质子化学位移δH、13C化学位移δc的归属。  相似文献   

17.
该文建立了同时测定紫花地丁中槲皮素和七叶内酯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槲皮素和七叶内酯混合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为基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M LR)、偏最小二乘法(PLS)对光谱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紫花地丁中槲皮素和七叶内酯含量.用标准加入方法作回收试验,PLS法处理实验数据,测得槲皮素的回收率在85%--95%之间,七叶内酯的回收率在77%--82%之间;MLR法处理实验数据,测得槲皮素的回收率在75% ~100%之间,七叶内酯的回收率在92%--97%之间.该法具有快速、操作简单、不需分离、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二溴蒽和苯乙酮为原料,通过Sonogashira钯催化偶联反应,四氢呋喃和二乙胺混合溶剂作为偶联反应溶剂,以较高的收率获得了标题化合物,且运用IR,UV,熔点等手段进行了结构鉴定,并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光谱性质。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现代色谱技术和光谱技术从高等真菌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麦角甾-5,22-二烯-3β-醇(1),麦角甾-7-烯-3β-醇(2),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麦角甾-3β,5α,9α-三羟基-7,22-二烯-6-酮(4),(2S,3S,4R,2'R)-2-(2’-hydroxytetracosanoylamino) octadecane-1,3,42-trio1(5),3,7-dihydroxy-9-methoxy-1-methyl-6H-benzo[c] chromen-6- one (6),3,4',5-trihydroxy-6’-methyldibenzo-α-pyrone (7).其中化合物(6)和(7)是首次从该菌里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以产自海南的药用植物三叶鬼针草的地上部分为实验研究对象,通过乙醇常温浸泡提取,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结合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并通过现代波谱方法结合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显示,从三叶鬼针草的地上部分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没药烯(1),7α-羟基-β-谷甾醇(2),豆甾-4-烯-3β,6α-二醇(3),豆甾醇-7-酮(4),7-甲氧基-6-羟基香豆素(5),1-棕榈酸甘油酯(6),3β-O-(6'-十六烷酰氧基-β-吡喃葡萄糖基)-豆甾-5-烯(7),1-O-β-D-吡喃葡萄糖-(2S,3R,8E)-2-[(2'R)-2-羟基棕榈酰胺]-8-十八碳烯-1,3-二醇(8),葱木脑苷(9),(3S,5R,6S,7E)-5,6-环氧-3-羟基-7-巨豆烯-9-酮(10),3-羟基二氢猕猴桃内酯(11),2β,3β-二羟基-2α-甲基-γ-内酯(12)。其中,化合物(7)~(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该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