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勇 《天中学刊》1999,14(4):35-39
南宋遗民诗人汪无量诗学杜甫,遵循“走笔成诗聊纪实”的创作原则,其诗作全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宋末的历史现实。在叙事纪实的形式方面,他还继承了杜甫以联事组诗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手法而又有重大的突破,使我国的诗史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诗史"传统,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历史感。在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诗史"传统,更推动了"以诗为史"传统在理论上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相似文献   

4.
唐大历四年(769年)春,杜甫由潭州出发去往衡州投奔好友韦之晋,途经株洲,历时三天两晚.途经株洲期间,杜甫创作了9首诗歌.这9首诗歌,一方面反映了株洲境内凿石浦、空灵岸、花石戍等地的优美风景,另一方面更是真实表现了战乱之后村庄荒芜、人民困苦的现实惨境,所以虽然诗歌数量不多,但却有诗史意义.与此同时,诗中也反映了杜甫追慕...  相似文献   

5.
杜Jun是明清这际名的黄冈籍诗人。他为人坚持民族气节,论诗主张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这决定着他的诗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继承了自杜甫以来以诗歌反映动荡社会现实的“诗史”精神,从而把诗歌创作与时代、社会、个人的际遇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史"内涵包括叙写历史事件、反映个人遭遇、展现时代画面等三个方面,风格上又具有的"沉郁"的特点,韩偓诗歌符合上述内容,所以韩偓诗歌可以称之为"唐末诗史",韩偓是杜甫的"异代知音"。  相似文献   

7.
文廷式生当晚清动荡的时代,一生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要历史事件,其诗歌作品感世伤时、忧危念乱,与国运民生密切相关,真有少陵"诗史"之品格。无论从思想艺术方面来讲,还是从兴发感动的作用来讲,文诗都传达出一份深挚的志意和理念,给人以强大的感发力量,同时在模拟化用杜诗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一种转益多师、不拘一格的姿态,这与杜甫论诗主张及其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志意和理念暗相契合。  相似文献   

8.
从南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对南宋遗民词人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创造,即清空、沉郁的审美特质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清空,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推崇追慕,这和南宋遗民词人的隐居生活密切相关,和他们的隐居不仕的文化心理相契合,是词人在潜身草野、怡情山水的生活中为了求得对不可忍受现实痛苦的一种暂时性精神超脱相一致的审美选择。沉郁,是指南宋遗民词感情的深沉郁勃,遗民词人身虽隐居,但终生都没有忘怀故国、故家,失意和苦闷增加了情感的浓度和思想的深度,使其词在情绪的深沉和感情的力度上,都呈现出深沉郁勃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高丽诗人李齐贤因忠宣王赏识进入元朝大都,先后游历中国的四川、浙江、西藏等地,创作大量纪行诗,为中韩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这些纪行诗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受到中国“诗史”传统的深刻影响。其“诗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中寄寓作者强烈的人事感怀,真实反映时代之变。在忠宣王西谪之际,李齐贤频繁往来中原与半岛之间,其纪行诗流露出忧时忧世的家国情怀,被誉为“杜少陵不得专美于前”;二是咏史怀古创作以《春秋》为法。在西行途中,李齐贤所作咏史诗对中国历史发表评论,流露出秉笔直书、不为贤者讳的史家精神。  相似文献   

10.
杜甫之诗,以“诗史”而独步诗坛,其人,以“诗圣”而感化后代。本文试就《茅屋为秋风所破耿》(以下简称(茅》)简析之。  相似文献   

11.
金松岑是近代颇有成就和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反映了国内外半个世纪的历史面貌,记录重大事件和人物,历史上发生过的实事,官府的敲诈和百姓的涂炭,以诗证史,以史补诗,具有鲜明的“诗史”特征。当然,诗歌毕竟不同于历史,“诗史”的深层含义应为“史外传心之史”,他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盛唐诗人岑参曾两次出使西域,写下了大量西域诗.其中有的记述了长安通西域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描写了西域的气候;有的生动地描写了西域少数民族的乐舞;有的真实地记述了西域战争,这些诗有"史"的认识价值和意义,具有"诗史"性质,在文学史上、尤其是西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岑参的西域诗及其诗史价值我们应予以客观评价和高...  相似文献   

13.
14.
木斋 《天中学刊》2006,21(4):70-74
正始与建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从根本上决定了正始与建安的不同诗风。个体诗人时代的确认,开拓了玄言诗新的诗体形式,进一步确立了五言抒情诗的体制,进一步实现了意象式的写作方式,多视角转换的写作方式等五个方面,构成了阮籍《咏怀》五言诗的特质及其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灭亡,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端平二年(1235),强大的蒙古军队连年南侵,宋军节节败退。至卫王祥兴二年(1279)南宋的最后一个据点压山也被元军攻克,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宣告结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场江山变易的剧烈程度远远超过了靖康之难,因为此时的人们已无处躲藏异族的铁骑了。  相似文献   

16.
吕本中是两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江西诗派乃至整个宋代诗坛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启了南宋诗歌中兴的源头。其战乱诗将记实叙事与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紧密结合,艺术风格自具特色,表现手法别具一格。题材上以“靖康之乱”为背景进行真实记述,具有以诗传史、以诗补史、诗史互证的意义,深得杜诗“诗吏”精髓。因此,给予吕本中的战乱诗“诗史”称号应不为过。  相似文献   

17.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他建立了“通经汲古”的虞山之学,强调经史并重,主张诗史一家,他自已的诗作就有“以诗记史”的特点,其中尤以晚年所作《投笔集》为代表,基于明确的“诗史”观念和卓越的创作实践,钱谦益的杜诗注本以“以史证诗”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杜诗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南宋灭亡之后,一批词人变成了失国遗民,这些遗民词尤善言愁,其诸多"愁"包孕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无时无刻不在啃噬着他们敏感的心灵,于惶恐、紧张、焦虑的心理历程中痛苦的体验和承载着民族苦难;对山河破碎的痛惜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更体现了一种"万古纲常"和"精忠大义"的崇高民族气节。元蒙的入侵和统治,华夏制度文化的断裂,无疑也给南宋逸民词人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重的精神苦闷和惶惑,在走向田园林薮,到宁静的大自然中去寻觅自己那颗失落心灵的家园和归宿之中,蕴涵了他们对历史意义、对民族苦难、对人生归宿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宋末元初,周密、王沂孙、张炎等成为受姜夔词影响最大而又成就较高的一批南宋遗民词人。共同的人格追求、相似的人生际遇使这些南宋遗民词人非常尊崇姜夔,把他的创作奉为唯一典范。以这些南宋遗民词人为主形成的宋末元初词坛最具影响力的"姜张词派",开启和推动了元代词坛"复雅"风气的形成,其影响直至元代中期被誉为"一代正声"的张翥等人的创作,这是姜夔词传播与接受的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20.
吴嘉纪是清初存诗较多、口碑颇佳的一位遗民诗人,他的《陋轩诗》以"严冷"闻名。诗中描写贫士贱民的哀吟之作是其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最为人称道的部分,而这些诗作也体现出鲜明的"诗史"特征。从吴嘉纪的诗歌文本出发,对这一现象和创作特点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