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多方不懈的努力,终于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阵营内部,国共双方都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但各自对这一战略方针的理解和实施却不尽相同。国民党的持久战略表现为“持久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问题是《纲要》第六章需重笔浓抹的一个教学重点。本文认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中共在政治上积极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中共在军事上领导开展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三、中共在思想上揭示抗战发展规律,坚持持久战方针,成为全国抗战的指南。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初期,基于维护其远东安全、避免东西两面被夹击的国家利益的需要,苏联在处理与中共的关系上,一方面从道义和舆论上大力支持中共,另一方面,却拒绝在军事物质上援助中共,而且,片面地要求中共“团结”、“服从”国民党,甚至要求中共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以保持中国抗日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蒋百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他很早就认为日本必将侵华。基于这一认识,他通过对中日两国的具体国情的分析,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提出了对日持久作战的观点。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持久战的战术思想,包括速决战与持久战、运动战及游击战等。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完善了持久战思想,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红军从内战到抗战战略转变的过程中,时为中共最高负责人的张闻天率先提出和深入研究阐述了持久抗战理论,并带领中共领导集体积极谋划持久战策略的组织和实施。这一系列工作推动了转变的最终完成,实现了红军的巨大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日军旨在扫荡并占领中条山,精心谋划了更大规模的中条山战役。对于日军的军事企图,徐永昌等多数国民党军事高层误认为是日军渡河西犯的前兆,蒋介石虽断定日军意在攻占中条山,但为防患于未然亦依附了徐永昌等多数国民党军事高层的看法,并将重点放在了加固河防上。就具体应对举措而言,国民党军事高层制定了加固河防和主动出击的应对方案,重新启用卫立煌担任战役总指挥,并极力寻求中共方面的军事支援。从实施成效看,国民党军事高层的应对举措有诸多失当或失误之处,为之后中条山战役的败局埋下了伏笔。通过考察国民党军事高层对中条山战役的策略因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管窥复杂纠葛的国共关系及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的主要原因是军事失败。蒋介石不仅低估了中共的实力,在战略战术思想,指挥用人等方面,均不及毛泽东。国民党内部涣散,共产党上下一心。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情报的掌握,又使国民党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1948年,东北战场的失败导致经济崩溃,军事失败导致经济极度恶化,人心崩溃。解放军渡江后,毛泽东战略指挥得当,蒋介石疲于奔命,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主力全部被消灭。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7,(4):97-102
陈诚多次参与了正面战场的重要战略方针的制定,他对中日战争的局势发展和抗战有着深刻认识和判断:在淞沪会战后对蒋介石的苦撑待变战略很不满,反对政略干扰战略;而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他强调国军应该主动出击,展开全面战争,反对徒劳等待,依靠外部同盟。陈诚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前后抗日持久战的论述和全面认识,不仅可以体现出当时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抗日战略,也展现了他的军事理论素养。  相似文献   

9.
1940年下半年,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阴谋从政治上军事上向新四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妄图将我党我军完全赶出华中。为了打退国民党的进攻,坚持华中持久抗战,巩固和发展华中抗日阵地,完成党中央关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在陈毅同志的指挥下,新四军部队在苏北同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进行了著名的黄桥决战。黄桥决战是陈毅同志光辉的战斗业绩之一。它充分地表现了陈毅同志指挥若定、擒纵自如的革命气魄。这一战役所表现的卓越的军事艺术和政治艺术,正是陈毅同志无产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持久抗战军事方针的参与制定者和积极支持者之一。在参与领导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对抗日持久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阐释,丰富和发展了洛川会议关于持久抗战方针的内涵,为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正式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地缘战略关系和军事依存关系,英国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制度、政策和战略的消极作用,英国、国民党和中共三方在合作抗日、保卫香港问题上的矛盾与斗争等方面,探讨和总结了1941年12月以英军的败降而告终的香港保卫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在从内战到抗战战略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红军逐渐形成了持久抗战和联合白军等重要的理论策略,时为中共总负责人的张闻天对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共领袖集团中,张闻天首先于1935年12月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明确论断,并对持久战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1936年9月他发表的《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是较早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持久抗战理论的专,早于彭德怀、周恩来的同类章,也早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与此同时,还在中央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的1935年10-11月,张闻天即提出,中共要将国内战争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就要加强白军工作。当时,张闻天正确地将联合张学良东北军、杨虎城西北军作为白军工作的重点,积极推动西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实现及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局面的形成;在张闻天的直接领导下,对其他各实力派的联合工作也迅速展开,为民族抗战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东北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也是国民党最早遭到军事失败的地区,而且,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失败引发了其在整个陆的崩溃,国民党在东北的众所周知,其原因除了国际因素-苏联的影响外,国民党自身在政治战略,军事战略,战役指挥,战术指导等方面也犯怔一系列的错误,由此也说明了国民党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有过三次大让步,即中共对国民党二大的妥协,这是政治上的大让步;中共对中山舰事件的退让,这是军事上的大让步;中共对《整理党务案》的再退让,这是党务上的大让步。本文将从周恩来对三次大让步的描述、共产国际和陈独秀在三次大让步中的态度两方面对三次大让步进行一个较为清晰地阐述,从而对这段历史有个较为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持久战理论的胜利。众所周知,毛泽东在抗战进行了十个月后就提出了著名的持久战理论。其实,蒋介石在抗战时期也提出了持久战思想,他所倡导的是“持久消耗战略”,主张“两阶段”的持久战,注重“向国内退军”和“以空间换时间”,实行单纯防御,把阵地战置于首位,辅之以运动战和游击战,逐次消耗敌军,以求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抗日战略方针是"持久消耗战",共产党的抗日战略方针是"持久战"。两种抗日战略方针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差异,但也存在许多共同性。  相似文献   

17.
抗战结束之初,国共双方实力悬殊,国民党占绝对优势,但是在内战中却被中国共产党击败。国民党军事失败的原因很多,包括农村土地问题被搁置,军队的逐级私有与派系斗争造成了军事上的内耗与贻误,国民党及其政府的腐败导致民心丧失,中共秘密战线的策反工作瓦解了国民党军队的斗志等几个方面。国民党失去了民众的拥护,也就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其军事失败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组织了淞泸会战和南就保卫战,采取的是“速战速和”的军事战略,两次会战的失败,日本和谈条件的提高,英美推行的缓靖政策,以及共产党持久战理论的影响,迫使国民党的军事战略从速战速和转变为持久抗战。  相似文献   

19.
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内随即产生四派意见:何应钦主张为叶挺另编一新四军;白崇禧主张取消新四军番号;徐永昌主张政治上与中共全面破裂;王世杰、张治中、贺耀祖等则力主缓和。蒋介石采纳了白崇禧的意见。国共在尖锐对  相似文献   

20.
1949年北平谈判是国民党败退大陆前国共两党最后一次谈判。此次谈判从提出到成行,国共双方都深受苏美对华政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军事上的胜利和发展强大,某种程度上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即开始对国民党的放弃和袖手旁观,也使斯大林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并坚定了苏联对中共战胜国民党的信心。中国共产党正是利用了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抓住机遇,猛追穷寇,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