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朓在谢灵运的基础上发展了山水诗,使山水诗创作彻底地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并对唐代山水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分析其创作的不同从而阐释谢朓在谢灵运创作的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3.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4.
叶蕾 《现代语文》2009,(10):29-30
钟嵘《诗品》谢朓条品语历来为评论家所关注。钟嵘为什么要说谢朓的诗歌“颇在不伦”,却对谢朓论诗时的“感激顿挫”念念不忘,为什么谢胱的诗歌审美标准和他的五言诗歌的创作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钟嵘所持的是浑厚感人的五言古体诗的审美理想而认为谢朓的诗歌创作不能令人满意。而作为诗人的谢朓,他的创作追求不是写出优秀的古体诗,而是要创造新的诗歌形式——永明体。  相似文献   

5.
谢朓是南齐的一个著名诗人,人称“小谢”,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他的诗  相似文献   

6.
敬亭山和谢朓楼是宣城的标志性景观。自谢朓来到宣城题《游敬亭山诗》后,敬亭山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唐代诗人李白来到宣城题《独坐敬亭山》后,敬亭山开始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谢朓楼是谢朓所建,李白在多首诗歌中表达对谢朓的崇拜。后代的文人因为仰慕李白和谢朓,经常登上敬亭山和谢朓楼题诗歌唱,他们或是怀念谢朓、李白,或是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敬亭山和谢朓楼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谢朓是齐梁"永明体"诗歌的重要人物,今存诗157首,对诗歌进行用韵分析,借以研究古代韵部发展情况,是汉语音韵学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对谢朓现存155首诗歌进行用韵分析,得出谢朓诗歌用韵平声韵多于入声韵,押韵中没有四声混押,四声相承对照整齐,各韵部界限比较明晰等特点,其用韵既有少部分上古音的痕迹,同时又体现出了南北朝时期语音发展的新变。  相似文献   

8.
谢朓是南齐时代的重要作家,“永明体”代表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谢仕途坎坷,一生政治抱负未能遂愿,年轻的生命也因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而陨落。在谢朓诗歌中清晰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政治前途和生命的担忧的这种忧患意识,下面通过谢朓的文学创作并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来探讨一下他的这种忧患意识下的隐遁思想,以便更清楚地认识、了解谢朓。  相似文献   

9.
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为代表的西邸文学集团,是先唐时期人数最众、阵营最大的一个文人群体,对当时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谢朓在“西邸”的八年时间内,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两大明显的特点,其一是“以山水作都邑诗”,其二为“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此外,谢朓还以其不断的艺术实践,成为“西邸”诸人中对“永明体”贡献最大的一位诗人。  相似文献   

10.
试论陶渊明诗歌的平民精神刘鸿达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具、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留下的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自南北朝起,历代论者都对之予以高度重视,研究的深广度逐渐拓宽加大,但“田园诗人”的称...  相似文献   

11.
吴林 《文教资料》2009,(31):4-5
初唐诗人王绩在整个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朴质真实、富有闲适情趣的田园诗中时时出现山水意象,流露出对山水景物的审美,初步展现出了山水与田园两种题材合流的趋势。但这种合流却又是非常不充分的,表现为他笔下的田园有陶诗的风韵.而山水又流露出“大谢”的痕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山水与田园两种题材发展历程的基本反映.当然也与王绩早年经历和外在环境的触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谢朓山水诗意象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它们向 我们昭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点和思想意蕴。 谢诗风、云意象着眼于高远的宇宙空间,把诗歌题材推 向了一个高蹈于尘世之外的旷远境界。谢诗暮、夜意象则显 示了他内心隐晦、曲折的痛苦。“香草”类意象则是一种暗示 的象征性描述,它们基本上沿续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象征 意蕴,让山水诗增添了一份高洁之气。谢朓的思归表面是一 种“赏心”,内层却是对“赏心”的疏离。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学观念与南北朝“吟咏性情”完全不同,它继承了儒家的文学创作以六经为旨归的思想,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他的诗歌也以写景抒情作为两大主题,但比南北朝表现更为突出。其抒情着重表现了他一代帝王实行文治时的宽阔胸襟和乐观情绪;其写景主要通过自然山水与风云雨雪的不同景况之刻划表现他的诗人敏感和气质,恬淡与欢乐。他的诗歌形式比起南北朝更趋向合理整齐,8句诗,对仗,平仄的有序运用为近体诗之定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和谢朓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名家,二者对山水诗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相比较而言,二人在山水诗的创作上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谢朓在继承谢灵运山水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对其进行变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摆脱玄言影响,注重抒写性情;做官与隐居,庙堂与山水相互结合;篇幅更为短小,题材更为丰富;对仗更为工整,音韵更为讲究等方面,为后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例如对盛唐诗歌的勃兴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以来,谢朓研究取得很大成果。首先,对谢朓诗歌情景的浑融、才情与谋篇、格律技巧及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情景交融这一点,抓住了谢朓诗歌的根本特色,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标志着谢朓研究的进步。而对其才情与谋篇得失还是毁誉参半,未有定论。对其格律技巧的研究,虽常有述及,但由于资料缺乏及近体诗规则的拘束,不够深入。其次,把谢朓与谢灵运、陶渊明、李白进行比较研究,更多地展现了谢朓诗歌创作的特色。特别是李白与谢朓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前期学者主谢、李相承说,并出版了专门论集,影响甚大,后期研究者则一反谢、李相承说,对李白与谢朓关系提出质疑,这些文章虽数量不多,但仍从根本上动摇了谢、李相承说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  相似文献   

17.
元兢有突出的诗歌声律理论的贡献,还是追求诗歌新变的初唐先驱。他标举谢朓诗为审美对象,事实上是对当时流行的"上官体"的疏离和反拨,目的是托古以变今。谢朓诗情与景会,生命意识的忧伤,以及语言清丽洗练的特质,客观地影响了唐诗的创作。"玄晖诗变有唐风",从这一点说,元兢的激赏和推介产生了作用,不应该忽视其在诗学史上的影响。元兢和陈子昂相比,追求诗歌新变的目标和内涵是不同的,尤其是审美和思想的差异,艺术和明道的不同。元兢没有复古明道的明确主张,没有突出的思想影响,仅局限于艺术鉴赏的感性层面,背离了文学的传统核心价值取向,因此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如陈子昂那样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六朝作家中,对唐诗影响最大的是谢朓与庾信.但二者对唐诗影响的因素和内容不同。谢朓对唐诗的影响主要是积极方面.偏重于文学形式的发展与革新。庾信的影响既有积极亦有消极方面.偏重干兼合南北文学之长的风格和气韵。  相似文献   

19.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主要作为一名有操行的隐士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可是陶渊明的诗歌却由于在审美取向等方面与当时的文坛格格不入而被人们所轻视。但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寂寞的。陶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众多的诗人,其中就有齐梁时期的著名诗人谢朓。谢朓不仅接受了隐士陶渊明,还接受了诗人陶渊明,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20.
谢朓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永明与宣城两个最主要的时期。永明时期谢朓处于西邸文学集团之中,创作了大量咏物诗,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由此而形成的"咏物"思维也对其后期的山水诗创作产生很大影响:谢朓山水诗的选材偏好与写作手法都与咏物诗有着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默察静物、擅取常景、细写微态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诗人的审美意识也完成了相对于文学潮流来说的逆向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