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它辑录了孔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语行事。每段文句大多三言两语,各自独立,互不连贯。所记内容,大都是孔子门徒认为最有启发性的,因而文字虽简,但含义深远,其中有许多精辟动人的名言警句。例如:  相似文献   

2.
孔子非姓孔     
孔子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但世人大多对其姓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认为孔子就是姓孔,我们通过考证上古三代的姓氏原则,指出孔子姓"子","孔"乃其氏号.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它辑录了孔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语行事.每段文句大多三言两语,各自独立,互不连贯.所记内容,大都是孔子门徒认为最有启发性的,因而文字虽简,但含义深远,其中有许多精辟动人的名言警句.  相似文献   

4.
《论语》虽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记录,颇具口语特色,但在行文中已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本文试对其进行简单整理说明,以期对教学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论语》是一部贯穿着儒家伦理思想的书,它所记录的言论,大多表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所谓  相似文献   

5.
选入高中语文课程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是《论语》中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篇什。该篇记述了孔子启发弟子畅谈自己的理想,通过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予以评价,对弟子们加以引导的经过。以往在解读这篇课文时,对孔子大多是赞美的,然而细味其中的细节,笔者认为,孔子的这一次对话式的教学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由众多仁人智士整理、归纳孔子言行而成,而目前有关孔子论学部分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对孔子"论学"进行专业性研究,其二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但大多以教育者如何"教"为主,涉及"学"字本身内涵则言之不多。因此,如何将孔子这一部分宝贵的思想落实于高中课堂之上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鉴于此,从"学"的角度对《论语》中"论学"部分内容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其智慧似明媚的阳光培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似甘甜的雨露滋润了厚重的东方文化。由著名特级教师孙汉洲同志倾心撰写的《孔子智慧与现代文明》一书已经出版,孔子研究领域又添了一朵奇葩。细读该书,发觉有以下特点:一、面向大众,通俗易懂虽然历代统治者对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学体系推崇有加,研究孔子的文章也汗牛充栋,但学究气太浓,大多是“凡人难懂的书斋理论、玄奥思辨的高头讲章一。长期以来,孔子在国内已被供奉于神秘的殿堂之中,普通百姓对他的了解越来越少。在人类踏上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之际,在海…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源起:在指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读本第六册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问题:孔子为什么难以推行他的仁政主张?我认为是他个人的原因,他说话太“冲人”,他的主张很好,但说话太“生硬”,不易为人接受。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观测点”很新。以前我们看孔子,关注的大多是他的思想,即使谈到孔子的语言,也是作为《论语》这部语录体著作的语言,大多是从语录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思想价值。“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爱因斯坦语)。我决定搞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复述了张同学的问题,肯定了他的“重大发现”。或许是我煞有介事的开…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问题对于学好数学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的课堂问题大多由教师提出,学生从未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低,导致学习缺乏思考的深度。那么,如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从《论语》记载的情况了解到,孔子很重视“乐”的教育作用。在讲学时,孔子时常一边弹琴,一边讲授,使学生陶醉于愉悦的情境里,于不知不觉之中接受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的陶冶。现代的中学生大多喜欢唱歌,我们不妨因势利导,借鉴孔子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防治和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品质。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孔子有众多的门人弟子,他们各有各的特点、长处和优势。门人弟子在孔子生前和逝后对孔子多所助益,他们尊师重道,给孔子以精神鼓舞;他们照顾孔子日常起居生活,使孔子安心从事各种活动;他们维护孔子威信、宣传孔子,扩大孔门弟子集团,使孔门团结;他们提升孔子学问道德;他们慷慨资助、并跟随、保护孔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学说;他们辅助孔子设坛教学、为政治国、整理典籍;他们践行孔子为政治国理念、传播孔子学说,发展儒家学派。门人弟子对孔子的助益是多方面的,是相当之大的,可以说没有这些助益孔子是不可能闻名当时,也难以蜚声后世的。一言以蔽之,孔子的炼成,儒家的形成,儒学的盛行,孔子门人弟子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2.
一、孔子人格学说研究的意义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承认和肯定.许多人对孔子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孔子的考证、哲学、政治、教育以及伦理道德的研究,忽视了孔子对人格理论的巨大贡献.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有着独特的人格理论学说,他不但宣传自己的人格学说,而且终身都在为实践自己的人格学说作不懈的努力.什么是人格?这是人格理论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但是,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赞同这样的观点,即人格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贯行为模式加以描述.纵观世界的人格理论研究,可谓说流派、观点层出不穷.当我们注目于中国文化时,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孔子的思想中,有着较为系统、而又深刻的人格学说体系.而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人格思想,都不过是孔子人格思想具体体现或延伸.  相似文献   

13.
正《论语·阳货》第一则,记载的是阳货和孔子之间的一次交锋:阳货希望孔子出山,帮助自己,但孔子自小讨厌阳货,长大后看到阳货陪臣执国命,更是厌恶他。阳货是有架子的,他不会亲自登门拜见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看不上他的,不会主动投怀送抱。但阳货毕竟是阳货,他是有手段的。他先放出风声,要孔子去见他。但孔子不傻,不去见。阳货苦思  相似文献   

14.
在认识孔子的义利观时,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孔子是“重义轻利”,这一观点是有偏颇的。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孔子的义利观,正确认识孔子的经济思想对于经济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师节民国时期就是孔子诞辰 有人提议将教师节从9月10日改到9月28日,以此纪念孔子诞辰。我赞同将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先秦诸子以教育家论,首推孔子。这个没有争议。第二,华人世界都把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民国时期有正式的规定,在共和国成立之前,教师节就是孔子诞辰,台湾沿用至今,其他地方也约定俗成。孔子影响中国教育两千五百年,且深且远。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中国思想史学界在对孔子和儒家的研究中。流行的观点是,孔子和儒家的诸如民主、平等、人道等思想都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思想大多都与其复古的历史观密切相联。李泽厚先生是持这种观点,并从历史角度把孔子和儒家的思想与氏族社会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和论证。李泽厚说:“孔夫子和儒家老是要回到三代去,‘复三代之治’,认为夏、商、周社会是最好的……孔老二想回复的是后期氏族社会的‘文明’制度,这本是一个真实的  相似文献   

17.
胡适与鲁迅     
过去近百年中,胡适与鲁迅都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也被骂为"封建余孽"或"帝国主义的走狗";特别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大多被说成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实际上,胡适与鲁迅是人不是神,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既是朋友,也是同事,既有交情,也有分歧。他们在思想和学术上多有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不同的知识分子代表。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孔子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最后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孔子所说的仁,是行为准则。准则有两个,一是亲亲,一是爱人。亲亲是处理宗法亲族内部关系的准则;爱人是为政对待人民利益的准则。做到这两条,就是仁,就称为仁人。依仁而行,就不致众叛亲离,就能使家国社会政治秩序安定和谐。仁之此义乃春秋常谈,孔子所说也仍是如此,只是更加自觉。作为行为准则,仁有特定的要求对象,在这一点上,孔子所说有重大不同。孔子之前,仁的要求对象几乎全是大夫而不及士,孔子则不仅对大夫,还进一步对士,尤其是平民之士也提出仁的要求。所以有此要求,是因为士要人仕为官,为官就要有为官的标准,孔子的标准就是仁。也正因此,孔子对士而发的仁论爱人一义特显,而实际上对亲亲一义孔子同样重视。扩大下移仁的要求对象、将大夫之仁改造成士之仁,是孔子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孔子所说的仁,是行为准则。准则有两个,一是亲亲,一是爱人。亲亲是处理宗法亲族内部关系的准则;爱人是为政对待人民利益的准则。做到这两条,就是仁,就称为仁人。依仁而行,就不致众叛亲离,就能使家国社会政治秩序安定和谐。仁之此义乃春秋常谈,孔子所说也仍是如此,只是更加自觉。作为行为准则,仁有特定的要求对象,在这一点上,孔子所说有重大不同。孔子之前,仁的要求对象几乎全是大夫而不及士,孔子则不仅对大夫,还进一步对士,尤其是平民之士也提出仁的要求。所以有此要求,是因为士要人仕为官,为官就要有为官的标准,孔子的标准就是仁。也正因此,孔子对士而发的仁论爱人一义特显,而实际上对亲亲一义孔子同样重视。扩大下移仁的要求对象、将大夫之仁改造成士之仁,是孔子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