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到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中,将有助于促进中国政治学的繁荣。在本体论方面,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认识论方面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破除对绝对真理的迷信;方法论层面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用一种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政治学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与全面发展这一政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渊源,通过对于其现状的研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新发展趋势,就是要科学发展,争创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中外政治思想研究是人们参与政治思考的重要途径.自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中外政治思想研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政治思想史两大根本研究领域内硕果累累,令人瞩目.近30年来,我国中外政治思想史研究基本呈现出六大基本特征,即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政治学学术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研究体系不断系统,研究的思维过程渐趋科学,研究内容逐步丰富,研究方法日渐多元以及研究的目的性有效提升.当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时期,中外政治思想史研究只有继续强化本学科研究的学术性、体系性、独立性、开放性、多元性,不断加强研究队伍的科学建设,才能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有力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政治学发展的自我反思与中国政治学建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数量化是政治科学的必经之路,但是数量化必须以精确、严格的定义为基础,而且政治科学的发展不能停留于数量主义,它必须建立起解释理论,并以此支撑应用研究。建构中国政治学,指的是政治学的中国类型,而不是指在不同国家或地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学。建构中国政治学具有双重目标:既完成“补课”任务,与国际的政治学发展接轨;又实现政治学的本土化、中国化。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为指导;必须增强政治学的科学性,不仅尽量扩张数据的“硬性”方面,使之具备最大限度的可测量性和可比较性,而且尽量提高它的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关怀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面对时代的变化而产生的新问题,不断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用来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得出新经验,新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理论依据,并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教育内容,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向大众化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这一视角来研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巩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正>西学东渐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历史前提,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变革,推进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本土化、中国化的方式对接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维。由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及中国理论。西学东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拥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传播的历史契机。在中西文化视域下,西学东渐则为我国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及内涵提供了正确发展方向,使文化形态、历史背景、内在特质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基本媒介。  相似文献   

7.
2010年12月29—31日,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由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社科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广西民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在我国存在着“对立论”与“等同论”的争论,争论是实质是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就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看到二者的互动共进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发展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发展环境,当然对于中国也不例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当前我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二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政治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发展中,我们能够找出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重要条件、机制以及不同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的历史特点。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互动中,我们党与时俱进地保持着先进性,与时俱进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本土化构想: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政治学理论面临诸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构中国现代政治学理论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对自身政治现实的反省与思考、对西方先进理论模式的借鉴与吸取、对自我知识谱系的梳理与检讨等方面的努力。本文认为,建构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承载学术任务的多层次性与复杂性;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意识形态化的问题;三是政治学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中国小康社会的进程是我国经济、政治、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全面建设的进程。本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角度,论述了小康社会政治目标的战略地位、具体蓝图以及实现小康社会政治目标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步骤和战略安排,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仅是中国现实的需要,也是中国未来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释和展望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途径,是构建指导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发展需求,也是和谐社会最基础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政治学概论》确立和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这部教材注重阐释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大学生搭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该教材在内容和论述的方法上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一些章节中回避了西方政治学家在该领域内开拓性的成果,同时在论述方法中缺乏实例,理论表达略显枯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阶段,这既是一个新的开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代表着未来的“航向”。进入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一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紧密联系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能够与时代同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行,逐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它就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兼顾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实现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能展现中国色彩,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传播视角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在夯实理论根基、解决实践难题、优化合力构成等方面,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面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的双重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对其主体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内涵的正确界定,可以在明确主体不同类型和功能地位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最终实现主体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的相互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总是为既定政体提供地域性政治知识.伴随着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政治学也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第一,政治学作为域外政治思想之一种援入中国;第二,中国传统知识资源的"政治学化",并建立相应的本土政治学谱系;第三,作为政治思想阐释--尤其是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阐释--政治学获得其思想形态;第四,留学欧美之政治学博士归国设立政治学系所并著书立说,使政治学从思想之维走向学科学术之维.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治学研究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突破继续发展瓶颈的困惑。导致这种困惑的原因很多,有的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政治学研究,有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才逐渐显露出来。对中国政治学研究所面临的困惑与出路的思考,将有利于我国政治学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