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是中学化学的经典实验,从理论上可以生成银白色固体,但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主要是黑色或灰黑色的固体,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有白色固体产生。利用微型实验和创新思维,对教材中传统的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在铜片的表面立即“长出”银白色的针状固体,像一朵盛开的“雪莲花”,通过改变铜片的形状,置换出的“银树”呈现明显的晶状树枝,仅凭肉眼即可清晰观察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下册第12页图8—14,Cu与AgNO3溶液反应.从图中可以看到:浸在溶液中下部分的固体,呈银白色,而上部分固体表面呈黑色.笔者曾做过多次试验,均出现此现象.众所周知,银的颜色呈银白色,若置换出来的是纯银,应该始终观察到的是银白色的附着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黑银”现象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人教版必修1中采用坩埚加热(装置如图1所示),而鲁科版则采用在石棉网上加热(装置如图2所示),两种方法均有许多缺点.用坩埚装置可视性差,实验之后附在坩埚底部的黑色物质较多,难于清洗;若在石棉网上加热,实验时间长,表面黑色物质附着多,燃烧刚完成时很难看到淡黄色固体.  相似文献   

4.
1 问题的提出 上海市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学期第六章中关于金属活动性的内容中,安排了学生实验:探究Fe、Cu、Ag的活动性强弱.这是一个传统实验,但无论是在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实验时经常会出现异常现象:铁丝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的铜呈现黑色或褐色而不是紫红色:铜丝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的银系华东师大教育硕士生.  相似文献   

5.
庞涛 《化学教学》2000,(2):46-47,49
一、奇异的实验现象将锌粒、铜片一起放入浓的NaOH溶液中 ,不仅可以看见气泡产生 ,还可以看见红色的铜片上覆盖了一层银灰色 (若用锌粉则为银白色 )的固体 ,过一段时间取出铜片 ,刷洗掉松散的固体 ,原来红色的铜片表面变成了光亮的银白色 .这一现象看起来象电镀 ,跟微电池原理有关 ,姑且叫做“微电镀” .锌可以跟浓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 :Zn 2NaOHNa2 ZnO2 H2 ↑ ,但铜片表面的银白色金属是什么物质 ?从何而来呢 ?笔者进行了如下实验探讨 :二、实验方案及报告在 2 5 0mL烧杯中分别盛入 80mL指定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6.
“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是中学阶段比较重要的一个反应,其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但在实际过程中实验现象与理论现象却存在着明显差异,大多数情况只能观察到黑色固体的产生,要想观察到产生银白色固体很难。分析该实验过程中黑色固体产生的原因,并实验探究黑色固体的成分,基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该实验的改进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铜与浓硫酸反应在常温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铜丝表面渐渐变黑,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溶液变绿色,随反应的时间推移,铜丝表面有黑色物质扩散到溶液中,对本实验中出现的与教材描述内容不相符的一些现象进行实验探究,找到实验中发生的与教材描述内容不相符的原因,为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教学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1 改进思路  先加热二氧化碳气体保护下的铜丝 ,再加入硫粉 ,并使整个反应在半封闭状态下进行。2 实验装置如图3 演示操作3 1 点燃酒精灯 ,对试管底部的铜丝进行加热。3 2 加热约 2分钟后 ,按下玻棒 ,使硫粉落入试管底部与铜丝接触。移开酒精灯 ,混合物红热 ,发生剧烈反应生成黑色固体。3 3 待稍冷却后 ,从试管中取出黑色固体 ,发现其易碎 ,加入稀盐酸不发生反应。4 注意事项4 1 铜丝要细 ,用废旧电线内芯即可。长度要适宜 ,太短则铜丝与硫粉不能充分接触 ,太长则铜丝不能充分受热。4 2 装硫粉的玻管下端用火灼热时 ,应注意不能…  相似文献   

9.
黄玉梁 《考试周刊》2013,(1):152-152
<正>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探究电解池的形成条件及电解的原理。探究实验:①如图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进U形管内的CuCl2溶液中,观察现象。(稍候,若碳棒表面无明显实验现象,则可取出碳棒继续下一步操作);②如图2:将两根碳棒用导线连接后,浸入U形管内的CuCl2溶液中,观察现象;③如图3:将两根碳棒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浸入U形管内的CuCl2溶液中,再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实验①碳棒表面无明显变化。实验②碳棒表面无明显变化。实验③阴极:碳棒上逐渐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  相似文献   

10.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是化学教材(人教版)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的一个演示实验.实验时,用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趁热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反复操作几次后,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生成,观察到铜丝表面又变为红色.此实验操作非常简单,现象也比较明显,但就此断定是乙醇被氧化生成了乙醛,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未必就是乙醛.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课本中介绍苯的取代反应性质时是以苯和溴反应为例进行实验的.若按课本上的装置和操作,将苯和溴混和好后,再加入催化剂——铁粉,烧瓶内液体急剧沸腾,大量的溴蒸气和溴化氢气体充满烧瓶上面的空间,并通过长导管进入锥形瓶,进一步弥漫到空气中,产生呛人的白雾和窒息的恶臭,造成严重的污染,锥形瓶中的蒸馏水也会因溶有溴呈棕黄色,这时再用AgNO3溶液来检验蒸馏水中的溴离子缺乏说服力.另外,实验结束后,把烧瓶内生成物倒入水中,生成的溴苯因溶有溴而呈褐色,尽管在教学中强调是因为溶有溴而发生了颜色变化。  相似文献   

12.
德沃金根据抽象的平等权理论对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作了新的阐发,提出了资源平等论,这一理论构想包括拍卖模式和虚拟保险市场两个部分,分别解决初始分配和再次分配的平等问题。试就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缺陷进行分析,并就其对我国和谐社会法治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提出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航空公司安全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不利于构建安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组织机构、理顺关系,统筹兼顾地抓好风险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完善安全保证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安全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能,有力地推进航空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选择题是标准化试题的主要题型,在高考数学试卷中,所占分数比例高.考生能否迅速、准确、简捷地解好选择题,成为高考成败的关键.如何提高解题速度,确保做题质量,这就要求考生有合适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下面就2001年高考选择题的多种解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奥赛罗》以嫉妒、盲目、报复为主题展现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与无助。列维纳斯的伦理观把爱作为伦理的基础,强调他者的不可知性和他异性是自我对他者回应和负责的根本原因。只有忘我的以他者为中心、对他者敞开心扉才能让爱的伦理关系存在并延续。借助列维纳斯的爱的伦理观阐释《奥赛罗》三位主要人物对爱的不同处理方式,可以揭示出导致人物之间伦理关系破灭和导致的爱消失的原因,再现莎士比亚这位文学巨匠的超前历史眼光与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从控制走向协调,以治理代替管理,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美国公立大学一直努力的方向,而加州大学则是将这种努力践行得较为彻底的一个成功典范.这种努力具体表现为加州大学一方面通过与政府签订协约、引入市场机制、寻求校外群体的支持等形式来弱化政府的管制色彩,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董事会、学术委员会等治理机构的协调作用,为大学自治提供一系列的缓冲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共生关系原理、利益原理、交易费用原理是行政许可法构建的三个原理,体现了法律制度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有机衔接、法律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利益关系的合理协调、法律制度与实践的有效连接。作为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行政许可法坚持按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主体和程序、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作了全面规范,成为我国建设“有限政府”、“亲民政府”、“法制政府”、“廉洁政府”和“高效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8,(3):77-83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海德格尔寻找艺术作品的本源,对作品、艺术和本源的概念层层分析之后,最终发现并没有一个外物可以赋予艺术以本源,而艺术就是自身的起源,这一结果恰恰揭示了海德格尔对于存在和存在物的差异性思考。他把一切事物都纳入到其存在论哲学框架中,把人当作世界讲述自己的一个媒介,唯有如此才能以体验的方式接近艺术的本质,这也正是他存在主义艺术论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视。但是,“纲要”课程开设之后的教学现状却并未令人满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增强“纲要”课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行开放式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挖掘历史资源,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的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