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称职教师与不称职教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称职教师”和“不称职教师”的特征进行一番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这两种极端不同的教师形象作一番描述也是很有意思的。 80年代前后,英国研究人员从各类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等群体中搜集到许多数据和资料。他们试图从中界定“称职教师”和“不称职教师”的基本特征,比较一下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持有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2.
对课程与教师关系的关注和反思,反映了研究者关于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思考深度。受到西方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经验的启示,我国对二者关系模式的研究经历了范式转换。即从“分离”转向“整合”范式。相应的,教师从课程的“工具”和“附庸”角色向“自觉反思”、“理解对话”、“共生”、“抵制”、“教师即课程”关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3.
教师研究的失范与规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这里的“教师研究”不是“关于教师的研究”,也不是“在教师的配合下进行研究”,或“与教师一起进行研究”,而是指由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开展的探究活动,是教师关于自身教学生活意义的持续不断的体验感悟与建构过程。关于教师研究的意义、价值取向、方式特点等,笔已有专阐释②,这里侧重谈  相似文献   

4.
“教师研究”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背后支撑这一研究的基本理念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结构性转换,即从教育“理论中心”走向“教师实践中心”,相应地,教师教育及其研究也应从培养“技术熟练者”模式走向“反思性实践者”模式,从“规范”教师实践走向“服务于”教师实践。  相似文献   

5.
博客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以校园博客为载体,以教师专业自觉和教师教育研修为路径.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坚持“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三个基本点,借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协进”三种形式全方位、多层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科学地将搭建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技术载体运用到教师专业自觉、生命成长以及教师研修管理的研究之中,改变了教师培训的他律模式.采用博客的形式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自觉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校本研修的崭新途径.是学习管理的崭新平台。  相似文献   

6.
教师做课题的积极性与可能性来自于课题研究与教学生活的相关性。课题研究从真实问题出发,任务驱动性显著,其研究模块吻合新型学习方式,尤其是项目化学习的基本特征。新时代的教师要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变革,就需要有一个教师专业形态的适应新型学习方式的“磨牙器”,课题研究就是最好的载体。教师在策划项目化学习的时候就是在做“生本课题”,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时候就是在做项目化学习的“师本研修”,二者相辅相成。着手“做的哲学”“型的逻辑”“果的因缘”,课题研究就不再那么讳莫如深,反而易于上手,从而在新型学习的变革路上赋予教师应有的角色担当。  相似文献   

7.
教师研究的现状透视及定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研兴校”理念的驱动下,我国中小学教师研究已由最初的起步走向了“繁荣”。然而,“繁荣”的教师研究却正处于“高原期”,而且暴露出不少问题。对照“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深入探讨“教师正在从事着什么样的研究”和“教师应该从事什么样的研究”,是合理诠释“教师即研究者”的应有之举,也是提高教师研究水准、提升教师素质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8.
关于“研究型教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如何培养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研究型教师”是什么、“研究型教师”研究什么、“研究型教师”怎么研究、“研究型教师”需要什么?文章在教师专业化背景、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发展现状的立体空间中对“研究型教师”的提出背景、发展方向和培养途径进行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9.
当前,“校本研究”已被视为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之依托。校本研究,还有某些形式如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之类,有时也指“教师研究”或“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但“校本研究”是否可归结为“教师研究”,还不清楚。不过,“研究型教师”或“教师即研究者”,当前不仅指一种教师类型,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高价位价值导向和目标,所以,这里就含义比较明确的“教师研究”(这里的“教师”单复数均可)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视阈:生活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正是在这种“范式转换”的背景下,“生活体验研究”这一颇具平民色彩的教育思维和话语方式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日渐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则是传统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日渐失能,科学取向未能全面揭示教师专业成长本质。未来基于“生活体验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取向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研究——关注教师的“生活体验”;教师专业成长——关切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培训方式——关心“主体精神”与“个体生活实践”;教师培训策略——以能力为本位。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校的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乃至本土教育理论创生的重要“沃野”,应主要聚焦课堂与学生,把握“原生态、生活史、大数据、小微研究”四个关键词,引导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围绕教育研究的推进策略与制度保障打出“组合拳”,通过进行教学和教研融合的集体备课、建设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团队、提供立体多元的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平台、强化教师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为立足全学科的实践研究提供友好环境和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2.
王雅丽 《江苏教育》2022,(30):30-35
培养“研究型教师”是当前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在对教师的教育生活史调查中发现,教师“做研究”面临诸多困境,表现为研究价值的失落、研究趣味的失缺以及研究过程的失真。这样的研究状态不仅无助于教师专业成长,还会造成教师严重的内心冲突,结果是研究与教学相脱节、研究工作与教师主动发展的愿景相矛盾。鉴于这些问题,有必要在实践中找回教师做研究的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效能研究的消隐以及教师认知研究和教师生态研究的复兴表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从简单性范武向复杂性范式的转变是大势所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效益,在本体论模型上要实现从“简单小系统”向“复杂巨系统”的回归;在价值观操守上要实现从“探究普适性的客观规律”向“寻求情境化的教学意义”的转变;在方法论准则上要实现从“还原论方法”向“系统论方法”的升级。  相似文献   

14.
张革 《宁夏教育》2005,(3):43-43
“研究性学习”的实行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需要以革新的行动来落实“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更求。改革教师团队的心态和教育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型组织”。这样,倡导教师的“行动研究”也就势在必行了。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所谓“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基于研究的问题解决过程,其研究的主题源于学校环境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一、“会诊式行动研究”模式的指导思想“会诊”原本是指各科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提出诊疗方案。我们将此“会诊”运用到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会诊式行动研究”,“会诊”的对象是某位教师的某堂课,“会诊”的医生是参加校本教研的全体教师,通过教师的“会诊”,对教师的教学各方面把脉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成因,提出治疗方案,进行调理治疗的过程。会诊式行动研究是反思性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更注重自我反省和集体协作反思,在“会诊”中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反思修正。同时会诊式行…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课程角色研究可分为角色设定、策略探讨和反思实践三个阶段.针对各阶段研究的问题,研究围绕参与课程、课程创生和课程领导,在目标上体现出树立教师主体地位、发挥创造性、促进专业发展、回归专业自主以及追求专业自由的价值取向.如何反思“反思性实践者”,定位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兼容技术、探究和批判的范式是当前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论领域对课堂教学要素的传统解读中,学生、教师和教材被称为具有“金三角”的关系。后来,根据实际的发展与变化,再加上“媒体”或“环境”而成为课堂教学要素的“四驾马车”。其中,对学生这个要素的研究,尤其是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在中小学教学中始终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除班主任外)把研究教材作为正业,  相似文献   

18.
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近年来在“非学历教育”中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在研究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教师远程“研修”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研究层面上,文章从分析不同模式培训的区别入手,明晰了“研修”模式的特点,并特别阐明了利用网络开展教师“研修”的技术应用特色。在实践层面上,文章提供了两类“研修”模式的多个实例,这些实例集中体现了华师网院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新理念和网络教育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不但是文中研究层面在实践中的体现,更期望为高校网络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借鉴的远程培训案例。最后,本文从高校网络学院的视角,讨论了培训机构开展“研修”的角色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9.
简论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失范与归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行动研究”等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教育文献中,这些不同的表述表达了一个共同的理念: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应当拥有教学研究的能力,应当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应该说,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逻辑,是理论、结构、实证三者的统一。理论是“结构的呈现”和“实证的依据”,结构是“理论的组织”和“实证的架构”,实证是“理论的诠释”和“结构的运行”,三者相融共生,组成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铁三角”,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实践的全过程。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质量,必须增强理论自觉、锤炼结构思维和呈现实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