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北大、清华、南开因抗战被迫迁离而组成的临时性大学,开始暂留长沙,后来又迁至云南,简称西南联大。在它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却成就了不少奇才。汪曾祺就是其中的一位。汪曾祺曾说: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个作家的  相似文献   

2.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阿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  相似文献   

3.
本文钩沉了穆旦1942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的《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一文,使我们清楚了西南联大抗战初期的迁移、上课、日军轰炸以及为何迁往四川未果等情况。《隐现》1943年版本的发现,使我们了解这首穆旦早期最为重要的长诗的最初结构、旨意,以及其同1947年改定本的巨大差异,进而进行比较研究,探察作者如何穿透语言和逻辑之网,呈现一个时代的“内心世界”及苦痛。  相似文献   

4.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二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 ,以《边城》为代表的小说 ,呈现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湘西乡村风俗画卷 ,具有艺术美典型的形象性特征、强烈的情感性特征和鲜明的独创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学生人格的发展,对人的一生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西南联大的师生关系一直是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题材。联大师生在南渡征途上患难与共,在日常生活中亦师亦友,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在家国危难之时维系大学精神,这种师生关系典范值得当今大学校园师生倾力传承。  相似文献   

7.
关于留学生文学的定义,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原因是划分界限的多样化。留学生身份的独特性在于他们的越境行为,所以界定留学生文学应该以他们身上有无中外文化的冲突为标准。陈铨的《冲突》鲜明地反映了留学生身上两种民族文化融合和冲突的情况,是当之无愧的留学生小说代表作。留学生身上的陋习与社团中的宗派主义,与他们新潮时尚的外表构成了反讽;留学生摆脱传统婚姻伦理观念,转而倾向于自由恋爱,并在其间感受到矛盾与困惑,这体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除此之外,小说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多地体现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1939年,汪曾祺19岁。这一年,他考上了西南联合大学。正当好年龄的汪曾祺,与彼时中国最好的大学相遇,是多么美好。恰恰这位来自高邮世家的才子,念的又是中文系。在这个当时中国顶尖大学的中文系里,有着众多的大牌作家、诗人:朱自清、闻一多、杨振声、陈梦家,当然不能不说的,还有他的恩师沈从文。当时的中国战乱频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被迫南迁,西南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大的科学精神,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指出,科学精神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刚毅坚卓”的校训,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西南联大办学的指导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是西南联大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严格的科学作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是西南联大科学精神的文柱。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促进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西南联大科学精神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昆明相对民主自由的政治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重新唤醒了冯至已经沉睡了近十年的创作意识。受到里尔克诗是经验的理论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经验的积淀,冯至在宁静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昆明西南联大发现了由经验上升为诗歌的契机,特别是从昆明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中获取了诗歌的意象,创作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第一部《十四行集》。昆明和西南联大对于冯至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略论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积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回顾、缅怀西南联大的办学历程,学习、借鉴西南联大成功办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西南联大,这所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中国大学奇迹,着实让今人慨叹。我们应该了解联大,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以期对我们现今高等教育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关于留学生文学的定义,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原因是划分界限的多样化.留学生身份的独特性在于他们的越境行为,所以界定留学生文学应该以他们身上有无中外文化的冲突为标准.陈铨的《冲突》鲜明地反映了留学生身上两种民族文化融合和冲突的情况,是当之无愧的留学生小说代表作.留学生身上的陋习与社团中的宗派主义,与他们新潮时尚的外表构成了反讽;留学生摆脱传统婚姻伦理观念,转而倾向于自由恋爱,并在其间感受到矛盾与困惑,这体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除此之外,小说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多地体现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既教书,又育人,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应成为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这方面,西南联大的教师们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人们在探索西南联大为什么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能培养一流人才奥秘的时候,不能不研究西南联大的教师们是如何进行教书和育人,又是如何将二者融为一个整体的  相似文献   

15.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培养出大批一流的人才,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敬业精神密切相关。学校领导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心,专心谋求学校的发展;教师不惧生活的艰辛,全心全意搞好教学工作;学生兼差以维持求学,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所有这些,都是“刚毅坚卓”校训、“中兴业,须人杰”校歌的具体体现,也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办学近9年的“粘合剂”。我们今天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仍需发扬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6.
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欣 《江苏高教》2003,3(2):78-80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西南联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对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探索和分析 ,以为当前高校的课程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与西南联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以哲学家、哲学史家名世,但冯友兰也是一位教育家。作为西南联大文学院长,冯友兰坚持民主办学的理念,以丰硕的学术成果,教书育人,培植西南联大的人文精神,服务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为西南联大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冯氏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人们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冯学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了无情的摧残。沦陷区高校被迫拆迁后方,校产损失严重,加之战时经济异常困难,许多高校到后方后举步维艰,苦于支撑,西南联大就是其中多灾多难的一所。为克服困难,坚持办学,西南联大决定开展生产自救。当时联大有一批出色的工科人才和高级技工,并保留了一些从北平抢运出来的机械设备,利用这些人才与设备的优势,在解决困难方面应该是有所作为的。于是,西南联大办起了清华服务社,面向社会开展制造、加工、维修、养殖等多项业务,服务社会,创收自救。清华服务社坚持理性创收经营,开展业务急社会之所急,积极承担盟军后勤建设;创收分配公而无偏,充分体现团队精神,不仅保障了教师生活、稳定了学校,而且也直接支持了抗战。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战时经济异常困难,学校苦干支撑的艰难环境里,创办清华服务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坚持理性创收经营,为保障教师生活稳定,办好联大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通过现象直观式的细读,可以发现《新与旧》的新的意义。作品对文化压迫问题的关注,对人生和人的命运的探讨以及充满温爱的叙述语调,都是作者特有心理的映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