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心斋""坐忘"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认为,世间的人总是为现实所困扰,为名利所樊篱,不是自毁,便是被戮,能幸免于难,就算很不错了。但是庄子却追求着神人、真人式的人生自由境界。他认为,通过"心斋"与"坐忘"等方式,能达到顺乎自然、物我两忘,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与大道通而为一的自由境界,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实质上是人生的自由的审美境界,是对主客体的精神上的超越,是进行审美创造时所呈现出来的并能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美学的内在超越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作为一个内在的超越性结构,“人间世”是其审美超越的起点,“逍遥游”是心灵的审美超越之途,“与道冥一”则是一种精神超越的审美回归。庄子通过心灵的“逍遥游”来“与道冥一”的过程,实则借审美来完成人生境界的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王国维视境界为艺术评价的最高标准,将审美的超越理解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重新观照和品味,并借助此观照实现由一己身世之感向"人类全体之感情"的飞跃,使其"境界"说抓住了文学之"本",即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生命体验,从而真实地描绘生活和现实人生,表现了对人类、自然的终极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实践体系,内在包含着促进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的实践目的观,它以审美体验为途径,以个体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自主超越为价值旨归,通过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能力,客观上为个体实现"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准备了实践动力和主体条件。当前的美育实践,需要坚持整体性的观点,从实践基础、实践原则和具体实践策略等方面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影响",积极促成美育超越价值的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6.
《逍遥游》乃《庄子》全书总纲,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齐物、养生、师法天道、无为而治等最终目的乃达"逍遥"之境。"逍遥"乃庄子最高人格理想,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无己"乃"逍遥"之核心,人只有在精神上超越自己,破除自我中心,方能"无功"、"无名",如此方能"无待",方能"逍遥"于天地之间,无为而无不为,此...  相似文献   

7.
从《庄子》文本出发,总结分析"忘"字在全书中的使用。将"忘"这一概念从语义层面分为动作和状态两方面,"忘"经历在动态中的层层技艺的提升过程,最终达到静态的"忘",并从此与庄子的"自然"、"逍遥"等审美理想结合,与庄子的人生理想和艺术境界达成一致。"忘"既是庄子美学的超越方式,又是庄子美学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审美精神主要由诗意思维、神话意识和寓言方法等要素构成.庄子是一个诗性主体,他以诗意思维创造感性的审美意象和神话意象.以“道”的神话为基石,联袂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神话”和“平等民主的神话”,确立“敬畏生命的神话”和塑造“真人神话”,建构“至德之世的神话”和超越生死的逻辑的“至乐神话”、“唯美主义神话”、“历史主义的神话”等审美结构.《庄子》的神话包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它使哲理和美感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和神话意识密切关联,庄子以寓言方法蕴含空灵的哲学智慧,赋予寓言以想象力和美感,以故事和情境达到思之启迪和美之生成.  相似文献   

9.
叶琛 《培训与研究》2010,(10):42-44
"道"乃人之本性,天道与自然人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庄子人性观的底蕴是维持人的自然本性,批判与自然本性对立的"人为之累",使人回归一种本真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率性而为"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境界是对老子"无为无不为"理想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马荣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01-103,107
以如何在现实的人间世之中达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庄子将“逍遥”引入了人间世。同时,庄子的《逍遥游》也是一种给予重重束缚下人生以一种自由的希望,因此,本文即从郭注成玄英疏探讨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及意义,从“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阐述对庄子的思想世界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有两特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是唯一整体;道无所不在,是永恒的真实,称为究竟真实。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道"的境界,自由的境界,亦即是美的境界,即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庄子强调和高扬人的诗性栖居、"游"的审美生存方式,主要是沿着"保身、尽年","逍遥、养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路发展的。研究庄子形之委蛇的"游世"生存态度,心之逍遥的"游心"生存境界和"天地万物与我同一"的生存环境,旨在构建理想的生存栖居地,达到"人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3.
庄子哲学是审美人生艺术哲学.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二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庄子从"无何有之乡"到"人间世",提出"缘督以为经"的方法修身养性、"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原则与世相处,实现其人生哲学与审美情感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庄子美学与自由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审美方式上用"以物观物"、万物同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在表现内容上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以个体生命、生机盎然的事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以宁静、自由、和谐、永恒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在审美理想上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庄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生活的"时空"决定了他的处世态度。本文以庄子的《人间世》为出发点,分析庄子采取"无用"处世态度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道"在老子、庄子哲学中都是绝对的本体和本原,是化生万物、决定万物的不可捉摸的抽象实在。老子、庄子强调"道"的至上性,主张具体对象和人类社会都应顺从"道"的法则——无为,这就间接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进而导致了对现实社会存在价值及合理性的否定。《淮南子》以"气"解"道",以"因"解"无为",将老子"塞而无为"的"无为"思想改造为"因物之所为",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关注和强烈忧患,体现了道家立论方向由天道尊崇到人间关爱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本主要探讨庄子的审美境界,庄子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道”的最高境界。庄子的审美境界是以“无为”思想为核心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庄子审美境界的美在极处,美在天然以及美在自由的特点。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审美的最高境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达到这个审美境界的途径就是进行审美感受,即进行“心斋”、“坐忘”、“物化”,然后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9.
庄子·齐物论》篇主要表现了"吾丧我"和"万物齐一"的主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吾丧我"是"齐物论"的前提,其本质是"万物齐一",至高的追求是"逍遥游"的无待境界,它启示人们摒弃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自觉遵循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20.
《湘南学院学报》2020,(3):46-49
审美意象的创构是基于客观事物同时又超越审美客体的,它以客观之物为基础,通过想象进行构建。摆脱时空局限,超越现实与概念的约束,自由地抒发情感。主体通过客观之物的感官刺激,反映到内心,通过自己的想象、体验和判断等进行加工,使得创造潜能得到激发,解放主体的心性,超越自我生命与世俗功利,超越主体理性逻辑思维直达内心深处。审美意象的建构是物与我深度交融的过程,超越简单的主客二元对立,消除了物我界限,弥合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