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意义]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互联网+"于2015年进入官方话语,一跃成为各大媒体高频词,人人言说"互联网+"成为全民现象,当前涉及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鲜少从互文性理论进行解读。[方法/过程]基于罗兰·巴特互文性理论,以"互联网+"作为案例,分析其互文性文本,研究"互联网+"一词背后的舆情规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互联网+"具备构词新奇、文本可写、投影社会等表象特征,通过角色权威、技术演进、交互传播及意义奔涌等动因完成蜕变。为进一步认识当代网络文化,理解网络流行语的表象特征和发展动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功能和框架结构,并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预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闫利平  陶卫江  韩晓虎  靳兰 《现代情报》2011,31(4):46-48,52
互连网空前地延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网络已成为民众获取信息和表达民意的重要渠道,已成为政治思潮的交织地和社会问题的集散地,已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情成因及发展变化规律,提出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框架和预警模型,为政府及时发现舆情,防管并举,积极处置,避免事件恶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网络舆情所呈现出的影响力正在日趋增加,已经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到政府政策发布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随之也出现了很多损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虚假信息。因此,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文章分析了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并对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高飞  李明 《现代情报》2016,36(5):172-176
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首先对网络舆情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统计,得出近些年网络舆情研究的总体概况。其次对近些年的网络舆情在研究内容上进行分类分析,主要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研究、网络舆情的应用及实践研究方面进行分析梳理,以从整体上把握近些年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状况,最后,总结分析目前网络舆情研究中尚且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网络舆情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郑威  夏一雪 《情报探索》2021,(4):126-134
[目的/意义]探讨网络舆情与网络意识形态共同的研究热点,清晰地了解相关研究的关联现状与发展趋势。[方法/过程]选取2015—2019年中国知网收录的网络舆情与网络意识形态期刊文献信息,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绘制机构、作者等空间分布图谱,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突现、关键词研究时序等内容分析图谱。[结果/结论]网络舆情与网络意识形态研究间呈现出明显的研究关联且发展迅速,尽管研究成果较为松散但已初步形成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网络舆情演化要素入手,构建网络舆情分类标准体系,以"刺激性事件主体行为"和"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作为两个主要维度。并据此从政府的视角,将网络舆情划分为弱型网络舆情、强型网络舆情和波动型网络舆情。针对不同类型网络舆情,提出相应的"淡入式"、"萌芽式"、"强力式"、"溯源式"和"重塑式"政府舆情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热点事件舆情关联现象在网络时代普遍存在。事件通过共同主体、主题或者情绪相互联系,既包括存在于单一热点事件之中的舆情簇,也包括存在于多个热点事件之间的舆情集。研究表明网络热点事件舆情关联是由信息的"眼球经济"效应、媒体的协同过滤和议程设置以及网民的群体记忆等多种因素而促成。舆情关联会促进网民和媒体的事件认知,推动政府治理,但也会造成私人生活的公共化、网民的反向认知、情绪累加和政治冷漠等问题。政府应建立关联舆情数据库以及立体的舆情应对体系,加强媒体管理及网民引导,从而有效地对舆情关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9.
以微博内容和微博平台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平民微博和公安微博,分析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通过对公安徽搏的调查分析,总结微博处理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微博舆情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理论方面的研究已逐渐趋于成熟,但是与网络伪舆情相关的研究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围绕网络伪舆情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介绍了网络伪舆情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模式;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伪舆情作了分类;进而详细分析了网络伪舆情的主要特征;最后,从政府、网络监控人员、网民三个方面提出了网络伪舆情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旨在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和舆情追踪,为政府有效掌控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提供理论基础与决策支持。[方法/过程]以"罗一笑"事件为例,在建立加入特定事件语料情感分类词典和构建情感倾向分析模型的基础上,统计该事件微博文本的情感性强度和情感类型,从而划分网络舆情演化阶段。[结果/结论]揭示了舆情演化各阶段的特征与规律,据此提出引导网络舆情情感演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系列化呈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和归纳近年来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发现某些热点事件由过去零碎化出现而转向系列化呈现.深入考察表明,媒介议程设置、网民共性偏好、自然异常现象、社会变迁压力等推动了事件系列化.而事件系列化呈现推动了政府政策介入和网民认知转变,也带来了网络舆情叠加、固化、危机化及社会恐慌心理等.因此,政府、媒体、网民等需通过行为改进或机制构建等减少或消除事件系列化及由此形成的网络呈现与舆情聚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1996~2010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9012篇网络舆情领域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可以了解近几年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水平与发展方向。研究发现,网络舆情研究的关注度在不断加强,稳定、持续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正在形成,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受益于各大基金项目的支持,但还需要更加深入和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促使网络舆情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吉祥 《现代情报》2010,30(11):46-49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主阵地,随着大量信息的涌现,如何从中发掘有用的舆情信息为我们的决策、管理服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介绍了观点挖掘技术之后,提出了基于观点挖掘的舆情信息分析方法,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舆情事件在网络传播的迅捷性、互动性与广泛性等特征催化下,风险不断上升,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鉴于网络舆情风险是多因素互动的结果,从舆情信息扩散效率、舆情主体传播能力、网络媒体作用水平、舆情受众共鸣程度等模块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Vensim PLE进行了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舆情敏感度、主体活跃度、媒体影响力、受众参与度等变量与网络舆情风险存在较强互动关系,能够对后者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网络应用的普及使网络舆情成为当前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对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涌现出大批文献。本文从数学建模的视角对部分国内外网络舆情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类分析。按照网络舆情中不确定性因素的数学处理方法不同,将网络舆情数学建模的模型主要分为四类。即经典数学模型、随机数学模型、不确定数学模型、其它数学模型。结合现有网络舆情数学建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网络舆情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文献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情的研究对维护当前的社会稳定、保证经济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众多,理清其脉络、了解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是网络舆情研究的基础。对中国知网中核心期刊内与网络舆情相关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及聚类分析,将网络舆情的研究方向大致分类,并总结出统计规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8.
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常规突发事件由于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的次生衍生危害,而且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因其具有强烈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备受学者们关注。互联网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使信息传播更迅速,也使事件影响力剧增。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衡量和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明确舆情涨落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和内在作用机理,为政府舆情控制、引导、以及预案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