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邻同盟是一种以宗教为纽带的联盟,主要处理与圣所有关的事务。古希腊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近邻同盟是德尔斐近邻同盟,它起源于古风时代早期,消亡于罗马统治时期。德尔斐近邻同盟在古典时代异常活跃,当时发生的诸多事件都与之密切相关。它与希腊古典时代的城邦政治保持着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为城邦间的政治博弈提供了一个政治舞台,另一方面城邦间的政治博弈有时会引发同盟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动。公元前5世纪时德尔斐近邻同盟议事会中各邦尚处于平衡状态,不过这种平衡状态到了公元前4世纪时被打破,同盟成为大邦操纵的政治工具。这期间,同盟的第三次神圣战争也改变了希腊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2.
李玉梅 《广东教育》2009,(11):61-64
考点梳理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希腊自然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希腊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和有“航海民族”之誉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民主制度的产生。 (2)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古典希腊     
希腊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公元前336年)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古文明之一。古希腊由语言、宗教和文化相同的多个城邦所组成。对土地的渴望促使希腊人不断对外进行扩张,从公元前9世纪开始,希腊的属地不断扩大,囊括了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5—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极为不同的政治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试就双方改革的背景、内容与结果作一比较。分析各自深远影响(14分),希腊改革家们因政绩显赫而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5.
波斯帝国对希腊城邦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元前 5— 4世纪 ,波斯帝国对希腊城邦世界的政策经历了从武力征服到保持城邦均势的演变。波斯从希波战争中的惨败吸取经验教训 ,及时调整了对希腊城邦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演变不仅使波斯摆脱了战败的阴影 ,改善并提高了帝国的政治地位 ,而且还利用希腊城邦间的混战来削弱希腊城邦的力量。事实证明 ,均势政策不仅使波斯帝国从中受益 ,而且也充分显示了波斯帝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张华中 《历史学习》2007,(10):33-40
课标界定(对学习内容的定位)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3世纪地中海青铜文化的君主制王国,有坚固的宫殿、繁盛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前者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有未能释读的线形文字A:后者好战尚武,有城墙、卫城及已被释读的线形文字B。 2.城邦国家(city-state) 城邦原指公民集体,引申为城市国家,是希腊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文明起源的问题上,地理决定论的是是非非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但“地理决定论这顶帽子是谁都不愿意戴的”(阮炜:《地缘文明》第274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却是不争的事实。关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标》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尽管它提出了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两个要素——自然地理环境和制度,但如此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还是令人费解。在《课标》的引导下,不少教师在论述地理环境与希腊文明的关系时也就难免以偏盖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古代希腊雅典民主制被称为城邦民主、直接民主.这是一种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权力的行使和直接管理城邦事务的民主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425年)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有“民主是多数人统治”的说法.可认为是对这种政治制度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政治思想的诞生包含两个要素,即作为其对象的国家(政治共同体)和作为其思维工具的理性,那么,可以说真正的政治思想是诞生于希腊城邦时期的。一方面,希腊城邦政体(国家)及其生活模式为政治思想的诞生提供了对象;另一方面,希腊理性在城邦时期的发展为政治思想的诞生提供了思维工具。因此,真正的政治思想既不同于以非政治共同体(非国家)为对象的思想,又不同于对政治共同体(国家)进行的宗教化或神话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431--404年,古代希腊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旷古的大战--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使希腊的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城邦制度出现危机,希腊世界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进入了经久不息的动荡时期,再也无法恢复奴隶制城邦上升时期的局面。因此,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古代希腊城邦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古代希腊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之一。对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学界普遍的看法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是  相似文献   

12.
古代希腊并不是一个国家,它由一群被称为城邦的奴隶制小国组成。而这些城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爱琴文明。爱琴文明之后,希腊半岛进入了荷马时代——阶级分化明显,但还没有形成国家。公元前8世纪开始,奴隶制的城邦陆续出现。其中最强大的就是斯巴达和雅典。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至公元前一世纪初在古希腊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刀兵扰攘的年代。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希腊文明迅速传播到东方各国,一些西方学者据此将这一代时称为所谓“希腊化时代”,但东方各国其实并未被征服、同化,它们本身源流太深太悠久,不可能失去其灵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它们依旧保持着其固的有特色,甚至有时反过来影响了希腊统治者。因此,不能说存在一种单纯的“希腊化”,这完全抹煞了东方因素的作用,过分强调了古希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的交往,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峙,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是帝国政体与城邦政体的较量。波斯帝国无限征服的欲望是其与希腊交往的内在动因,希腊城邦的殖民化运动是希腊与波斯矛盾的导火线。两者为各自的国家利益展开了斗智斗勇的博弈,也使得两者的交往在各方面都颇具特色,对以后的大国交往与大国关系提供了各方面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自“黑暗时代”末期(约前800年)城邦始现之日起,整个希腊一直处于城邦分立之中,到马其顿人侵入(前338年)才告一段落。城邦,这个相互独立、自给自足的政治实体,作为希腊主义的象征。城邦制自给自足的根本精神激发了希腊文明取之不尽的创造性,而希腊史的悲剧恰恰也是由于城邦长期分立酿成的。整个希腊史是一部典型的多中心史。那么,希腊城邦制长期存在,换言之,希腊城邦长期分立的原因何在呢?本文拟就这个主题作一初浅的探讨。形成——  相似文献   

16.
城邦特征是指城邦的内在特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国家形态的根本所在。古代希腊城邦众多,对其特征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虽有相当难度,但还是很有必要。小邦寡民是早期希腊城邦的客观事实,习惯上只把它当作是城邦的外部特征,实际上,它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城邦的发展起着规定性的作用。公民是希腊城邦的根本,公民集体是希腊城邦之核心。组织起来的公民集体追求整体发展,组成了利益一致的有机整体,对希腊文明影响深刻。城邦同时也是自给自足的整体,它既能保障城邦或全体公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又能保障作为人类的公民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小邦寡民、公民整体主义与邦内自给自足共同构成了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对希腊诸城邦主要采取武力征服策略,但因遭到希腊诸城邦的强烈抵抗而失败,希波战争最终以波斯退出希腊本土而告终.波斯从战争的惨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了对希腊城邦的政策,由武力征服转为扶持希腊各邦争霸,借以维持希腊世界的均势,得以从中谋利.这一政策的演变不仅使波斯摆脱了战败的阴影,而且利用希腊城邦间的混战来削弱希腊城邦的力量,展示了波斯帝国高超的外交技巧.  相似文献   

18.
斯巴达城邦是古代希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重要城邦之一,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拉哥尼亚平原。 斯巴达城邦是在征服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 公元前12世纪初,当迈锡尼文明走向衰落之际,来自希腊半岛北部的多利亚人入侵伯罗奔尼撒,其中的一支侵入拉哥尼亚平原,毁灭了迈锡尼时代的城市文明,在拉哥尼亚的中心地区定居下来。约在公元前9世纪末8世纪初,多利亚人完全征服了该地区。随  相似文献   

19.
【学习点拨】 1.理解“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这一观点。 2.归纳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产(民主政治、人文哲学、奥林匹克运动、法治意识与法律体系等)。 3.比较古代中华文明与古代希腊文明的不同特点,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笔者将“各别主义”界定为希腊人的各城邦、各部落彼此独立,各自为政和相互竞争的状态;将“泛希腊主义”界定为认为所有希腊人——无论来自哪个城邦或部落——彼此之间都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共性和共同利益的观念、言论及与之相关的行动。各别主义和泛希腊主义分别构成古代希腊民族认同机制中的亚群体性和群体性内在动力。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张力。这种张力遍及城邦利益、民族概念、血缘观念、语言及方言、宗教、生活方式和“希腊人—蛮族人两极对立”观念等诸多领域,贯穿于城邦、部落和民族等各种规模的共同体层次当中。希腊人在这种张力之中确认着自己的共同身份,划定着与外族人的界限,建构着自己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