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出土隋唐中原陶俑艺术风格流变呈现出民族性、时代性特征,既反映了古代匠人的造物观念、社会风尚、高位文化的审美取向,又体现外来艺术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胡更迭背景下中原陶俑形制的变迁,是隋唐时期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反映,同时诠释了作为高位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恒持能力。本文也反向复刻了隋唐“高位文化”在文化交融场域中对“胡”文化的整合路径。隋唐中原陶俑艺术风格变迁背后的文化演变,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国文化的守正创新带来了启示,也对中原陶俑形制在当代的创新再造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3.
《小火炬》2014,(6):30-31
最早制作陶俑的“师傅”——女娲虽然“女娲造人”只是一个传说,但我们会发现,制作“泥人”的过程竟然和陶俑的制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先造骨架,以泥塑形,只是将“吹入真气,使其有生命”这最后一道步骤变为“经火烘烤烧制成”。这么说来,女娲变成最早制作陶俑的“师傅”了。  相似文献   

4.
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陶俑》全文不足三千字,以俑贯穿,跨越时空,记录了从史前到明清,整整一部中华文明史,弥漫着沉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5.
49岁的英国人马丁.怀尼斯在翻越安全栏给正在展示的2件中国陶俑戴上面具后被大英博物馆的警卫扭送了出来。为了抗议中国污染问题,马丁在面具上帖上了“二氧化碳污染者”的标签。该展览展示了1974年从陕西省秦始皇陵墓出土的7000多具真人大小的陶塑中的19件陶俑。  相似文献   

6.
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陶俑>全文不足三千字,以俑贯穿,跨越时空,记录了从史前到明清,整整一部中华文明史,弥漫着沉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出现为网络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网络文学也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文学的创作存在各种风格,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和风貌,形成了开放自由的氛围。  相似文献   

8.
服装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行为,造型和风格对于服装而言就像性格对于人一样。面料是服装设计造型和风格的基调,好的服装设计师本身也应该是好的面料设计师,用材料去思考,把握其特性及风格,并用审美的眼光对面料的材质、肌理和图案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创造。  相似文献   

9.
也谈唱法     
唱法作为歌唱者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造的方法,在充分表达作品深刻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必须忠实地再现作品风格。唱法不能量化、也不可雷同,有多少种风格就有多少种唱法。  相似文献   

10.
周立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星。他成名在新旧中国交替的时代,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享有盛名的作家,也是当代文学史上最初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诗人”。他的创作道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上陵之礼"的确立,推动汉代帝陵祭祀由陵庙祭祀为主向陵寝祭祀为主的转变,这一历史性变化不仅带来东汉陵寝礼制性建筑的增加,也成为唐宋以后上宫、下宫制的滥觞。明帝"上陵之礼"乃取西汉上陵故事,合并元会仪、饮酎礼、部分宗庙祭祀礼而来,成为汉代陵寝祭祀定制中唯一由天子亲临、规模最大的大型典礼活动。这一制度的成型有汉代孝道文化的社会背景,也吸取了舞乐文化的精髓,更由于独特的政治经济意义而难以轻言废弃,经历魏晋盗陵现象的短暂打击后,于隋唐时期再度绘制出礼乐文化的灿烂篇章。  相似文献   

12.
汉高祖对西汉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位特殊读者,他的艺术娱乐需求,推动了娱乐性强的楚声艺术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使楚声、《巴渝舞》等俗乐走进宫廷,登上大雅之堂.他的政教艺术需求,推动了汉代宗庙乐的制作和汉初反思文学的涌现.作为一位特殊作者,他的楚歌创作也对西汉文学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性影响.由此可见,在古代等级制度下,帝王凭藉国家权力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西汉孝宣帝是一个自幼长在民间的封建君主,幼年经历艰难生活,22岁时,被霍光等迎为汉帝,史称孝宣帝。宣帝亲政后去诸霍,大权独揽,在位二十余年。文章从宣帝的经历、性格、心理入手,对宣帝一生的三个阶段进行探究,从而揭示了宣帝的经历、性格、心理与其行为、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星云纹镜是西汉常见的镜种之一,从其出土情况来看,星云纹镜出现年代当在汉武帝初年前后,流行于西汉中期,西汉晚期逐渐衰退。星云纹镜的类浮雕纹饰不仅开一代先河,同时也是当时社会思想的物化载体。这种对天文星象的抽象描绘,正反映了汉代先民对吉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相似文献   

15.
清朝入关后,吸收了明朝谒陵礼仪制度,以清东陵为例,每年的祭礼除了规定的大、小祭外,还有不定期的临时性祭祀。清实录等资料记载了创造大清盛世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帝展谒东陵以及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透过这些故事,一方面,我们得以了解了清朝皇帝的谒陵所包括的随时处理国家政务、巡幸军镇和地方、亲自考察官吏政绩和了解民情等丰富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从新的视角,我们还得以窥见三位明君洞悉世事、勤勉严谨的为政风格。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列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拥有特权。匈奴归义列侯是西汉列侯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有关归义匈奴首领的封侯标准有两个:景帝中元三年(前147)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奉行汉旧军法,封归义匈奴首领为侯;随着汉匈战争的全面展开,元狩二年之后,汉朝又制定了新的归义匈奴首领封侯标准。在不同的时期,匈奴归义侯国具有不同的地域分布特点,这些侯国主要集中在涿郡、南阳、颍川三郡。他们在进入汉地后,由于文化、气候、政治等方面的原因,鲜有传国善终者。  相似文献   

17.
西汉帝王陵墓开发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帝王陵墓是咸阳陵墓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西汉帝王陵墓只有汉阳陵和汉茂陵以博物馆形式对外开放。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西汉帝王陵墓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瓶颈问题,并深入探讨其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基本上具备了开发地方经济的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国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西汉“弛山泽之禁”、“如粟拜爵”、屯田林垦等政策的引导下,促成了地方开发、诸侯开发、商人豪强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发的成效显著,培育出了经济中心、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但也造成了西部自然资源的巨大耗费和导致灾害频繁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炎帝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人物,是原始农业的创始人,还发明了最早的医药等,为远古渔猎时代进化至农耕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备受先民推崇,被尊为三皇之一。后人称颂炎帝神农有八大功绩,将炎帝神农同黄帝轩辕一起称为炎黄,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汉代已经有了祭祀炎帝神农的活动,而且有专门的祭祀场所,如“神农社”之类。汉代画像中常见有对炎帝神农事迹的描绘,虽然这些事迹具有浓郁的神话传说色彩,却形象而又生动地表达了对炎帝神农的崇敬。现代各地对炎帝神农的纪念活动,便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优良传统,将寻根问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张扬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灵帝从熹平四年到中平六年先后采取了辜榷官府财物、开榜卖官鬻爵、公开敕输捐税、别征东园礼钱等四项措施,大肆聚敛私财.他在汲取民脂民膏,积聚财富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王朝掘好了坟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