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基雅维利和韩非,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之下,他们的政治思想在很多地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君主论》和《韩非子》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二者之间在"性恶论""实力论""统治权术"等方面有着诸多相同点,同时由于其社会历史背景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不同,二者的政治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谈到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时,有这样一段话:“您的《济金根》完全是在正路上;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对于这段话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是恩格斯对作品中典型人物社会本质的最基本的概括。在这段话中,除了对《济金根》有所肯定外,至少还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典型人物的共性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的基本内容是阶级性,但不等于阶级性;二,典型人物的行动动机不能出  相似文献   

3.
唐泰斯和希剌克利夫分别是复仇小说《基督山伯爵》和《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唐泰斯历来被世人视为"天神"的化身,而希剌克利夫则被看作是"恶魔"的代表.其实,同为复仇者,他们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身上交织着爱恨情仇,他们都有着顽强的毅力,都选择了金钱作为自己复仇的工具,并且最后两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新生.  相似文献   

4.
《礼拜六》作家群的生态与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礼拜六》作家群是民初市民文学家的代表.他们在民初上海的文化市场中谋生存,以辛勤的笔耕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受到了市场社会的热情关注,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精神与人格的独立.与此同时,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文人的心态和情趣.不可否认,《礼拜六》作家群在文化资源上已经实现了一系列积极的转变,但他们还没有真正融入市民社会,还不具备现代市民的心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是具有了新的身份、角色和谋生方式的传统文人.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和欧·亨利是分别中西方文学史上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其代表作《蒲草灯》与《警察和赞美诗》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在情节上的荒诞不经和主人公都在心灵的救赎中走向了监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命思考和价值探索。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中不少人物均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智者.然而,亦有不少人认为他们只是一般巫师术士,称不上是智慧的化身.事实上,许多《三国演义》人物皆有巫师的影子,尽管他们缺少了与神相通、驱邪治病的能力,但仍能通过观天象测吉凶、观人相测前途,可见他们之熟谙巫术.虽然神化色彩不及远古巫术般浓烈,但在《三国演义》里仍可体现一种神秘无形的互渗关系,其中占星、通天便最能代表人物之巫术形象.通过分析《三国演义》数个代表人物之巫术形象,可让学界了解到《三国演义》中较少人讨论的人物巫术形象,以及其文学功能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扬州评话是一种说和听的艺术,说书的人在说书的时候有着一定的音乐节奏感,在扬州评话中水浒故事是说书和戏曲中十分重要的取材内容,王派水浒是扬州评话十分重要的代表。通过对王派水浒中《武松》中的王婆谋奸片段中的"十分光"实施片段和《水浒传》《金瓶梅》中的"十分光"实施片段的对比,体现出扬州评话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他们》诞生于 80年代中期的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浪潮中 ,它以其执着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努力 ,在一片喧哗的迷津中 ,始终坚持着诗歌的立场 ,并以其作品、诗学及其所代表着的那种卓然独立的精神品质 ,对 90年代的现代汉语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 ,本文主要谈论的对象是《他们》及其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悲剧理论认为,悲剧的主要人物应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他们的动机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悲剧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王子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复仇是对旧的封建势力的反抗,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人文主义在16世纪末所显现出的弱点与局限性使人文主义理想陷入危机,哈姆雷特的精神危机导致行动的延宕,行动的延宕酿成了最终的悲剧。因此,可以说《哈姆雷特》是新旧交替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是特定时代造成的资产阶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春香传》是朝鲜古典小说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是韩国三大古典名著之一;《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代表了同类题材作品的最高水平。作为才子佳人文学作品的典范,二者在主题思想、人物语言和叙事手法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以文学他国化理论为基础,拟通过《春香传》和《西厢记》间的对比,分析《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与发展,及其在接受和发展过程中过程中所突显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乐记》与《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代表,其中对于"心""声"关系的讨论是两本著作中一直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二者对"心"、"声"关系的表述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他们的观点,并分析观点相异的本源。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水浒》中“革命派”的几个代表人物作了历史的分析,探讨了他们各自的“英雄行为”及性格中存在的根本缺陷,揭示了他们内在的精神实质,从而提出了梁山起义并不是真正的农民起义,《水浒》中的“革命派”在本质上并非真正“革命”的,更代表不了农民革命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中绝大多数作品产生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化空前繁荣的唐代,在《万叶集》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觉到中国文学的气息。本文将以《万叶集》各期代表歌人为例,探讨一下他们的作品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庄子》残疾人形象寓意新探--以《德充符》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塑造的众多残疾人形象,以《德充符》一篇尤为突出,反映了残疾人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超越自我的过程,代表了《庄子》中残疾人的精神。《庄子》残疾人新的寓意就在于:他们不是从人道上或是法律上给残疾人以帮助,而是从精神上给现实的残疾人以榜样的力量,给他们从精神上指出了一条超越残缺自我的光明之路。  相似文献   

15.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讨论《荀子》风格及修辞手段的极大多样性,重点关注了其中的诗歌语言。通过对《劝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性恶》的考察,从而提出《劝学》并非线性论述之作,而是代表了一种复合体,由彼此独立的隐喻、譬喻和流传下来的权威性格言所构成。相形之下,《性恶》则是紧凑的论说散文之典范,代表真正的作者声音。本文的结论是,《荀子》并非个人著作,而是著述或者裒辑的文本之集合体。  相似文献   

17.
《浮躁》是贾平凹具有乡土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浮躁》从人物、语言和环境三个方面展现着乡土特色。以主人公金狗为代表的农民群体,面对时代的变革内心充满着矛盾,他们在本能欲望的驱动下追赶时代的变化,努力经营属于自己的生活。《浮躁》中既有人们对现实改革的诉求,同时也蕴含着文化的韵味,民风民俗的描写凸显了其对家园的热爱。  相似文献   

18.
陈佳 《上海教育》2013,(15):78-78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其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在其内容和表现方式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这部作品的节选被安排在了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年级教材中,因此这篇课文的教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写于1933年,张爱玲的《封锁》写于1943年。这两篇小说的故事背景都是上海,反映了都市知识分子的心灵状况。二人同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吸收了西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揭示出都市人群的精神困惑,呈现出传统意味和现代特性。施蛰存的《梅雨之夕》与张爱玲的《封锁》在心理描摹、场景设置和行文结构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细微差异。通过对两部作品中人物性格、环境空间、心理特征和历史背景四方面的分析,来分析特殊历史环境下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对于认识当下城市人群的生存境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作为中国优秀古典小说的代表之一,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小说中描写了一大批英雄好汉的高大形象,他们替天行道,扶危济困,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善事,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替天行道的同时,也存在着过于严重的暴力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