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慎刑"思想自然应是其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清代慎刑的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准确定位,也是对传统法律观念的进一步改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黄璐 《大观周刊》2011,(32):40-40,54
质疑非著名学者方孔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只有糟粕没有精华的观点,笔者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批判方孔先生的观点,提出秉承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分并剔除其障碍性因素,传统法律文化构成了法律发展的历史前提与宏观要素,并对当代法律发展所面临的发展模式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指先秦至晚清以来产生的对依法治国和法治教育具有积极价值的法律思想与制度等内容。深入挖掘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论蕴含,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法律根基、助推广大学子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纳入教学资源,从时代内涵、文化氛围、实践活动、教师能力等方面探索“四位一体”的应用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学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发挥其必要且独特的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概括性地称为"中国传统法律"或"中国法律传统".这是一套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从简单幼稚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全面、义理精深、风格特异的法律系统,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以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为理论根据、以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家庭家族为社会土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制,是世界法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背景下,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法律精神尤为重要.已故著名法制史学家曾宪义教授生前组织国内法制史学界的著名学者编写的十卷本鸿篇巨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对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中国法制史学界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刘艳丽 《新闻世界》2011,(6):279-280
“无讼”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也左右着中国民众的诉讼观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无讼”思想的形成,剖析“无讼”法律思想蕴含的独特价值,将其中契合当代社会的合理因素进行归纳与诠释,使之转化并溶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当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风云际会,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民主思想共存。学者梁启超,涉猎政治、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对法学也颇有研究,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法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法律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在中国民族危机、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条件下,鲜明地提出了法治思想。一、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梁启超作为法学家,对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为突出一点就是在19-20世纪之交,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力量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西方法律文化广泛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西方新闻法的产生及内容的探索和分析,指出我国应当借鉴西方的新闻立法中先进的思想、原则和内容,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新闻自由是中国新闻法立法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证.这不仅是维护现成的新闻法律关系和秩序,同时也是促进新的新闻法律秩序的建立和中国新闻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高燕 《大观周刊》2011,(35):16-16
从伦理思想的角度看,儒释道三教的精神内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所体现的是生活的根本秩序、行为的价值取向和生命的内在追求。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它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大众心理上的积淀与自觉,它是儒释道三教伦理思想的融汇对中华民族长期熏染、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对于传统与现代转型期间人们所作出努力的忽视和误解,是造成中国法学还在困扰自己走向的根源,当前的中国公法学的基因不全在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不全在于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输入,  相似文献   

10.
孙静蕊 《兰台世界》2016,(18):138-141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秩序中诸对核心关系之一,皇权与法律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魏晋时期处于权、法协调时期,皇权拥有限度,其与法律的关系经由《晋书·刑法志》窥一斑而见全身。一方面皇权依靠自身的威慑力主导法律的创制,保障法律的实施。而另一方面,经由法律塑造的政治秩序、伦理秩序,维护着皇权的稳固,却也对皇权的恣意扩张起着明显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英 《兰台世界》2013,(16):141-142
<正>"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项基本制度。根据《大百科全书·法学卷》所下的定义":亲亲相隐是指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不论罪,反之要论罪"。亲亲相隐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律伦理在刑事法上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两千余年。纵观亲亲相隐的发展史,其经历了思想主张、刑事政策、上升为法律原则、法律  相似文献   

12.
刘露 《大观周刊》2012,(43):64-64,74
关于中国法律制度的评价,最早来源于马克斯·韦伯的法律思想,马克斯·韦伯强调形式的理性法律,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是一种与其相反的法律,即实质的非理性法律。那么中国的法律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本文试以中国清代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对马克斯·韦伯的法律思想进行一定的论辩,从而进一步揭示和阐述中国清代法律制度具有的实体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法的语源来源于欧陆,并非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当我们在凭借西方的法律概念来了解中国传统法文化时,应特别注意传统中国的法律环境,此乃正确把握传统中国民法的基本立场和客观态度。  相似文献   

14.
曹智 《兰台世界》2011,(6):75-76
中国“民法”的语源来源于欧陆,并非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当我们在凭借西方的法律概念来了解中国传统法文化时,应特别注意传统中国的法律环境,此乃正确把握传统中国民法的基本立场和客观态度。  相似文献   

15.
李雪 《报刊之友》2011,(8):27-34
和谐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理想。构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高级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所追求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和谐社会是自由与秩序的统一体,自由与秩序是和谐社会的两大根基。本文从不同角度分别比较论述了中西方关于自由和秩序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及学说,得出自由和秩序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应该是自由与秩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李雪 《今传媒》2011,(8):27-34
和谐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理想。构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高级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所追求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和谐社会是自由与秩序的统一体,自由与秩序是和谐社会的两大根基。本文从不同角度分别比较论述了中西方关于自由和秩序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及学说,得出自由和秩序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应该是自由与秩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广告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5000年的古代文化传统,又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革命现代文化传统。广告意识是现代文化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指"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一般公认就是儒家文化,因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即最主要的指寻思想。说是主要的,不等于是全部的,不能轻视儒家以外各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道家佛家的思想。实际上儒家思想在其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可以说儒、释、道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中国是大陆国家,儒学是植根于这…  相似文献   

18.
侠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心理构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日常生活行为,都无法绕开侠与侠文化。侠的精神已经成为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侠这一概念和形象的出现对于既有秩序构成了双重冲击与震撼,不仅是对侠的秩序的冲击,也是对于传统文人形象的叛离。本文尝试追问侠这一概念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为更深层次地展开关于侠的讨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费孝通看来,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的法律是有差序的法律,有区别的法律;乡土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种礼治秩序,通过传统的礼来教化民众与维持秩序,而中国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蜕变过程中,则存在严重的礼法冲突。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以再版次数为核心数据的世界图书生命指数报告研究发现,世界经典图书87%为西方文化经典,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仅有30多个国家出现在世界经典图书的作者国籍排行榜上。世界出版业的西方化、资本化是这种文化失衡现象的重要推手,这是西方文化主导世界格局发展500年来所造成的诸多乱象之一。中国传统图书价值观为当今文化秩序失衡重建之路提供了逻辑起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出版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理论准备。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是用中国思想对于世界出版业的一种中国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