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柯丽 《大观周刊》2012,(37):274-274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  相似文献   

2.
马晓菲 《大观周刊》2011,(47):151-151
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古新杰 《大观周刊》2011,(51):192-192
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也要突出数学的本质,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所以.一个“适当”和“度”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境化的取向都有自身的合理性.但我们同时又应当努力防止与纠正各种极端化的主张与片面化的做法。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关键则在于努力做好诸多对立面之间的适当平衡。  相似文献   

4.
李前荣 《大观周刊》2013,(12):359-359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提出了搜集生活素材,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数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亚梅 《大观周刊》2012,(32):221-222
批改作业时新课标下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教师督促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熟练程度,锻炼思维的必要手段。同时,学生通过教师对自己作业的批改.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评价。新课程标准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该分数制和等级制批改为评语武批改能使学生乐在学习中做,喜在批改中学。  相似文献   

6.
贾艳红 《大观周刊》2012,(15):202-202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相似文献   

7.
黎永洋 《大观周刊》2012,(11):212-212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旨指数学生活化,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必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关系”。  相似文献   

8.
陈杏霞 《大观周刊》2012,(50):286-28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新课程理念认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所以,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使数学课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9.
许翠彬 《大观周刊》2012,(32):236-23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数学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教学观念的综合体现.因此,走向专业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很广,下面仅从专业化的教学内容理解、专业化的学习活动设计两个方面介绍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张华 《大观周刊》2012,(45):352-352
新课标、新课改极大得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思维。作为新课标的主阵地——课堂,理所当然成为关注的焦点。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建构快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如何构建?好奇的乐趣、思考创新的快乐、合作探索的喜悦、感悟成功的兴奋等方面都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快乐生成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淑杰 《大观周刊》2013,(11):280-280
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接着从课前预习、课堂授课以及课后练习三个方面对生活化的运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柏绍英 《大观周刊》2012,(46):299-299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并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3.
沈雪 《大观周刊》2011,(18):187-187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把教学内容与美育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誊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体会.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任茂 《大观周刊》2012,(11):218-218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往往会觉得乏味,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就会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数学学科作为工具性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丽 《大观周刊》2012,(41):369-369
一、学科建设——数学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数学文化的积淀,主要的阵地是在数学课堂。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范围、题材和呈现方式上更多地反映现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数学的现实和历史.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6.
冯舒平 《大观周刊》2012,(39):311-3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随之改变.不再是旧课程中的一成不变。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  相似文献   

17.
袁胜勇 《大观周刊》2012,(30):258-258
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在如今的课改教学中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拓展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进华 《大观周刊》2013,(10):215-215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及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基础;是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的前提,是正确地作出判断、推理的重要条件,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正确指导和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行成和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刘伟  许淑娟 《大观周刊》2012,(28):332-332
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数学教学的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即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可见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教授学生相应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数学应用技能.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而有效教学则是指教师要在制定教学目标.实施相应教学方案.以及满足学生的发展等方面做到全方位成功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20.
夏永 《大观周刊》2012,(18):247-247
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这里的“解决问题”不是以往的解答数学习题,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