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明代是紫砂壶制造和紫砂壶文化兴盛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紫砂壶艺术名家以其精湛的制造技艺为明代及后世留下了不少紫砂壶珍品,反映了明代紫砂壶艺术于传统继承中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宜兴紫砂壶,盛名远播海内外,是公认质地最好的茶具器皿。清代宜兴紫砂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融入了书法、篆刻、绘画艺术,将紫砂壶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邹晓雯  邹晓松 《兰台世界》2014,(12):158-159
宜兴紫砂壶,盛名远播海内外,是公认质地最好的茶具器皿。清代宜兴紫砂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融入了书法、篆刻、绘画艺术,将紫砂壶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清代紫砂壶工艺大师陈曼生选择并开拓了这样一种极创意的紫砂壶制作——"十八式壶",使紫砂壶的生命艺术化,或成为艺术化了的生命。文雅的"十八式壶"以俗为美的造型与装饰,配合得极为妥帖,显示出一种雅俗相谐的机趣之美。  相似文献   

5.
杨红霖 《大观周刊》2010,(30):44-45
紫砂壶是民间收藏的大项.其收藏与投资古已有之。紫砂壶既可做收藏品又可做日用品.历来都是藏家追捧的对象。但自央视曝光“紫砂煲”事件后.紫砂成为谈论最多的话题,继而引发紫砂行业的“大动荡”。  相似文献   

6.
留着不需要很多钱,只需要执着的精神 一个幼年失去父亲,随母从苏北一路乞讨,逃荒到上海的穷苦孩子,如今是享誉海内外的紫砂壶收藏家、紫砂陶艺家和中国茶道推广人。他不仅收藏着数百把足以令每一位紫砂壶发烧友双眼发光、心跳加速的名家壶,并且自己制作的紫砂陶艺也成为收藏家和茶人竞求的珍品。这个人就是上海滩最具传奇色彩的许四海。 许四海幼年时,家乡一位破落地主刘拐子死后仪剩一把紫砂壶,而这  相似文献   

7.
拜湃  梁峥  赵瑜 《报林求索》2009,(8):50-51
清茶一杯,亦醉人。质朴的紫砂壶渲染茶性清纯、幽雅的气质,与茶最为匹配。立体的壶身,温润的色彩,自然的线条,充满泥土淳朴的味道。在小小的壶身中,可以题诗,可以描绘,可以雕刻,可以寄情于中。在京城闹市,我有幸探寻到一片属于紫砂壶的世外桃源,制壶大师任备安就在这里,踏实做人、认真做壶。  相似文献   

8.
顷自"陶都"宜兴讲学归来,展卷浏览《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备感亲近有致."粗胚淬火后,把把显峥嵘.貌似泥为骨,敲之金玉声."这是清代文人郑板桥的五言绝句,单道紫砂壶的美妙和神韵,数百年来,最为民间紫砂壶爱好者们所传颂.  相似文献   

9.
石夫 《新闻世界》2009,(5):144-144
清代中期,紫砂壶业无创新可言,只摹旧制,或上彩加釉,或镶金包银,全落俗套,技艺亦一代不如一代。这时,在溧阳为官的“西冷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号曼生),以其个人的兴趣爱好,参与了紫砂壶的造型式样的设计,其主要特点是完全脱离原来的仿古繁琐的装饰,务求样式简洁明快,并对壶身空白之处镌刻了很多诗文警句,  相似文献   

10.
赵宏 《大观周刊》2012,(46):33-35
紫砂壶的制作不始自明清时期,但却于明清时期兴盛起来。其根源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和文化体系自明代中晚期出现危机以后,封建正统秩序沿袭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出现危机的老例,以隐选文化应对,而饮茶正是隐逸文化的形式之一。由于时代的不同,隐逸文化的方式不同,饮茶的方式不同,因而茶具也就有所不同。紫砂壶把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追求”壶井”的境界演变为一种更为直观的形式,直至清代成为单纯卖弄形式因素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大观周刊》2006,(21):I0035-I0035
昆明刘肖梅:现在很多壶店里卖的紫砂壶都有制作者证书,不同制作者做的壶价位差别很大,请问版主是否制作者的名气就是选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紫砂如玉     
《中国新闻周刊》2009,(18):78-79
紫砂之上品,无论鼍于案头静观,亦或捧于掌中摩挲,俱能与你心灵相通.心意相融。把玩得久了,自然愈是有味。何谓“味”?形而上之,气息也,境界也。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就是说泡出来的茶也因紫砂壶使用年代的久远而芳香醇郁。另外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即使空壶里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独特的取材、纯熟的手法、深厚的文化,奠定了紫砂壶国粹的地位,其色奇、质朴、型雅,正符合中国文人传统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3.
康熙爱民     
刘研 《兰台世界》1998,(5):43-45
电视台播放<康熙微服私访记>,反映康熙皇帝能够把黎民的疾苦放在心上,走出深宫,深入民间查访民情,发现贫民百姓有冤情,就不惜一切代价追查到底,决心扬善惩恶,为民铲除了宜兴恶霸班得五,查处了贪官宋达安,为紫砂壶匠人张鸣远申冤报仇,人心大快.  相似文献   

14.
求真堂随笔     
人的年纪大了,从青年人变成老年人了,应当说更加成熟了.一个老木工的技艺比他年青时的技术肯定要高明得多.我看过老艺人表演,他手中的面团顷刻间就捏成一个维妙维肖的人像.江苏宜兴陶瓷老艺人所制作的紫砂壶,更精妙绝伦,是十分难得的艺术品,卖价上千甚至更高.俗话说,姜是老的辣,一点不假.  相似文献   

15.
<正>绿是一个喜欢黑白颜色的女子,却起了"绿"这样的网名。不为别的,只是十年前买的第一只小紫砂壶叫做"绿鸽子"。多年后,玩久了,明知道那算不上什么好壶,不过叨念着最初的心喜,还是一路用将下来。壶是越来越多,她也淘得越来越精,杯杯盏盏自不用说,早在木架上层层叠叠,单是茶宠就养得风生水起,随手拎起一样就哗哗数得出无数典故。  相似文献   

16.
听壶     
我有一位精于茶道的朋友。某天,我将从宜兴为她买的紫砂壶,给她送去。她小心翼翼地拿捏起来,细细品玩,久久不放。我心里一片感动。朋友之间,凡有所赠,应投其所好。送他的,必将要成为他的心爱之物,才值得一送。这样做,才不至于唐突一件佳物,而是得其所哉。 良久,她说:我请你听壶吧。 壶也能听吗?要听什么呢?这些问号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06,(42):63-63
挑选紫砂壶时.有经验的壶友常从“泥、形、工、款、功”这五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每把茗壶的品质,“壶身周正匀称,口盖配合得当,流、把、钮同一轴线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干净利落.暗接要和顺流畅……”这些基本已成为选壶的通则,然而还有一些小细节常会被忽视: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时代,艺术的创作形态和传播方式已然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艺术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其内涵的丰富性与载体的多样性深刻改变着艺术审美的方式与艺术传播的途径。新媒体艺术、游戏艺术、VR电影等运用全新技术而生产的艺术形态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同时,艺术媒介与艺术传播媒介正在融合,使得艺术欣赏从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从真实空间转向数码界面,让艺术欣赏的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艺术传播的速率显著提高。技术的变革对艺术传播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艺术媒介和艺术传播媒介逐渐融合时,艺术自身的媒介化如何影响着受众欣赏艺术的方式,艺术的媒介化对艺术传播而言究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还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由王方所著的《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介化》一书,梳理艺术发展脉络的同时对数字时代艺术传播的发展与变化进行了全面思考,站在理论的高度拥抱科技给艺术带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美育主要通过艺术来展开,这既是美育的历史的逻辑,又是当下的必然选择。《艺术与审美》关注了美育前沿与核心的理论问题;确立了全系列丛书的内在精神指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了写作的经典范式。本书从艺术理论和人生境界出发,接着回到不同门类艺术的探讨中。书中涵盖的艺术门类相当全面,既有高雅艺术、传统艺术,也有与大众文化接轨的新兴艺术。突显出艺术的人文底蕴和对心灵的滋养,结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既有中西艺术的碰撞与对话,也有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与融合。让我们贯古通今,徜徉在艺术的享受中,学会体验不同形态的艺术之美,传承中华美育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地方艺术文献是一定地域的重要艺术资源.记录着一个地域艺术发展的历史.包括艺术种类、艺术现象、艺术团体、艺术人物、艺术作品、艺术经验、艺术规则,等等。本文就如何加强地方艺术文献工作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