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玄《礼记注》训诂用语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训诂学家,他对我国传统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礼记注》是其《三礼注》之一,也是传统训诂学的集大成者之一。本文通过对《礼记注》训诂用语的全面整理、分析和归纳,试图说明早在东汉末年,我国传统训诂学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用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字学在中国传统学术分工中同音韵学、训诂学同属于小学类,是阅读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经典著作的工具性学科之一。古人读书是非常重视小学基础的,正如张之洞在《书目  相似文献   

3.
继《敦煌问学丛稿》(1999年甘肃文化出版社版)后,王继如先生的《训诂问学丛稿》于2001年12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与训诂学相关的40篇文章,包括训诂学如何面对新世纪、古书疑难词语训释、敦煌俗字和通读字研究等七大类,是王先生近二十年来有关训诂学方面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 训诂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学问,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训诂学是否有危机?它有科学性吗?在理论上该有什么建树?这是刚刚跨入新世纪门槛的训诂学者不能不面对的问题。 训诂学的对象,是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的语言,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着几乎无穷无尽的资源。训诂学者需要对其传统的方法进行现代化的转变。电脑的使用,不仅使训诂学者在获取资讯的途径和方法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拓宽了训诂学的实质内容,具体  相似文献   

4.
建立科学完备的训诂学体系──评《中国训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冯浩菲教授所著《中国训诂学》一书(山东大学出版计1995年版,1997年重印),体现了中国训诂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改变了以往我国训诂学学科体系粗疏、落后的状态,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科学化的训诂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训诂学便以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在中国学术史上。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科名称定义混乱分歧,致使诸家训诂学著作内容庞杂.取舍各异,结构松散,体系零乱,缺乏科学性和理论性。著者认为,名称定义科学与否,标志着一门学科水平的高低。如果学科名称定义没有经过严格的界定,科学的…  相似文献   

5.
崔兰 《现代出版》2014,(6):50-52
正谈到训诂学,也许有人认为是老掉牙的学问了,更何况是针对被称为"杂家"的编辑来谈训诂思维。王宁指出近30年来学界存在三种训诂学定位:"作为文献学工具学科的应用训诂学";"进入语言学领域的训诂学";"向解释学发展的训诂学"。1换言之,训诂学可以在文献学、语言学、解释学等领域被应用。该观点恰恰指出了训诂学的多元特性,能够为多个领域所运用,具有综合性特征。而这正是笔者提出"编辑的训诂思维"观点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训诂是我国的一门传统的学问。长期以来,它附属于古代经籍,直到近代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黄侃所撰《训诂学讲词》即是其标志。此后,众多学时断时续地对此作理论的掘进与提升,为构筑训诂学的学科体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一个构造良好的查询是信息检索质量的基本保证,语义查询扩展技术解决了传统信息检索系统不能很好理解用户查询意图的问题,在提高检索查全率的同时保证了检索准确率。本文以查询关键字之间的语义关联为切入点,辅以隐式反馈技术获取消歧上下文,以WordNet本体库和WordNet Domains扩展库作为消歧数据源,使用基于局部上下文和基于图论的两类无导词义消歧方法进行查询关键字到本体概念的映射,最后基于概念词汇关联完成基于语义的查询扩展。综合WordNet本体库和WordNet Domains扩展库中的各项知识源对查询词义进行判定,保证了词义消歧的精度;采用无导词义消歧实现查询词义的快速判定,保证了信息检索的实时性;根据查询关键词的多寡分别提出两类消歧方法,满足了各种查询需求。  相似文献   

8.
陆璐 《大观周刊》2012,(7):29-29
孟子义利观作为一种儒家主流意识,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借鉴西方优良传统,也要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重新诠释孟子的义利观,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先贤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9.
赵宣  赵航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3):139-58
段玉裁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是杰出的音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与同时代的学者王念孙齐名,世称“段王之学“。段氏一生著述宏富,其单篇论文收集在《经韵楼集》中。该文集对于今天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研究清代学术史和中国语言学史的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个有着数千年典籍传播历史的国度。悠久、完整的典籍传播,得益于价格低廉的传播载体和不断对典籍作出反馈的读者,以及国人对于文字无比的敬畏传统。理解这些因素在典籍传播中产生的作用,对于看清纸质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新媒体的关系上应该是不无启示的,也有助于分辨中国纸质媒体在应对新媒体挑战方面与西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杨柳 《中国出版》2016,(10):39-41
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构建起中国文化话语向世界推广的有效路径。基于中西翻译史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阶段、存在问题的探究、趋势的展望,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精神价值,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而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演进路向与学术理路的考究,实质上强化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问题导向,展现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水平的成熟,彰显了我国在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2.
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变化,它的衰落、简单化和全盘西化以及后来的多元化无不反映出20世纪碰撞、解构与重铸的文化现象。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绘画。20世纪中国绘画的碰撞、解构与重铸主要体现在关于中国画地位、前途和价值的论争之中,这种论争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世纪。五四之后的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打倒文人画”口号,将传统的“国粹”看作是普及科学与民主的最大障碍。徐悲鸿留法归国,将他的“徐悲鸿教学体制”在中国深深植根,中国传统水墨画也就此以素描造型法为基础,改变了中国…  相似文献   

13.
冯浩菲著,51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上、下两册。 此书是冯浩菲博士继其获奖著作《毛诗训诂研究》之后精心结撰的又一部力作。全书以介绍中国历代群籍训诂著作中所反映出来的训诂学体系为主要内容。除绪论外,第二章概述中国训诂学发展大势,第三章总论训诂体式。从第四章到第十四章按训诂方面(如标点、校勘、作序、释音、释词、解句,等等)的先后缓急为序,进行分章,系统论述了各种主要的训诂方法和理论。通过学习,可使有关读者既能看懂历代群籍旧注,又能掌握系统科学的训诂学知识,古为今用,自作新注。  相似文献   

14.
尔雅编者伏名,晋郭璞注,明金蟠校订。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学专著,也是我国的第一部词书。成书于汉代。据《汉书·艺文志》载,此书原为三卷20篇,而今本只有19篇。所收一般词语和名词术语词条有2091条,共收词4300多个。全书按照词义内容分类编排,前8篇名为《释诂》、《释言》、《释训》,主要解释古语、方言和常用词,收623个条目,2000多个词,均为普通词义的解释。后16篇即关于各种名物的解释,其名称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释草》、《释木》,由此,它又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词书。  相似文献   

15.
白话俗语词包括方言词和口头语词。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用汉语写成的文献多至亿万,然而"五四"以前,作为书面语,文言文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只有在小说、戏曲等作品中才采用白话。文言文被认为是雅的,白话文被认为是俗的。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经学为根基和核心的,儒家思想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居于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基本准则,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著作也被奉为钦定的经典。在尊儒崇经风气的影响下,作为经学附庸的传统训诂学仅仅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闻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着传播媒介的涌现和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闻播报形式如同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其中主要是以传统形式的"新闻联播"和新近兴起的"民生类新闻"为典型代表。基于此,从三方面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以期有助于受众对二者的区别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舌尖上的中国3》作为以展现和阐述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作品,一经播出就引起热烈反响,其中对于匠人形象的塑造,是本片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该环节中,声画蒙太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具备得天独厚的艺术魅力。它既是匠人形象塑造中的一种审美形式,又是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舌尖上的中国3》对匠人形象的塑造和表达,更有助于探讨当代语境下纪录片主题与创作语言的统合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步丹 《大观周刊》2012,(48):339-339
中国古典舞是传统民族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同时在中国舞蹈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身韵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这种审美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知古典舞身韵的本质,同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的应用到教学中去,将身韵渗透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以更好体现出古典舞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亚宁  杨勇刚 《现代传播》2003,(6):133-134
客观地说 ,《同一首歌》脱胎于传统的电视综艺晚会 ,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提纯、加工、改造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歌会模式。与传统电视综艺晚会相比 ,《同一首歌》的电视歌会模式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 ,对这些新元素的探析 ,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同一首歌》的节目制作理念 ,也有助于更好地洞察中国电视歌会的生存状态 ,对推动中国电视文艺的进步也有着相当的启示意义。一、新内容构成元素从内容构成来看 ,《同一首歌》放弃了传统电视综艺晚会集歌、舞、小品、相声等多种内容于一体的多元复合路线 ,选择了相对单一、单纯、纯粹的歌会…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演进总要指向特定鹄的,初创期(1958-1965年)的中国电视新闻固然有着形式简陋、内容单一等问题,却在理念和实践上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电视新闻的传统并未因"文革"而出现断裂,早期电视新闻在对《新闻简报》的播放和大量实况转播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电视新闻的纪实与美学的风格与功能的种种理解,均对中国电视新闻的后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早期电视新闻形态的深入考察,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电视新闻后来的变迁历程、当下的发展路径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