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盟、诅之关系及其巫术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典礼下》郑玄注云:“聘礼今存,遇、会、誓、盟礼亡。”是汉末已不知盟礼的具体内容。孔颖达曾据《左传》所载事例探寻盟礼的仪节,具见于《典礼下》“正义”。侯马盟书出土以后,陈梦家先生的《东周盟誓与出土载书》一文有“左传所见盟誓之制”一节,详细讨论《左传》中散见的盟礼程序和仪节,较孔颖达更细致,更有条理,但是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他同大多数学者一样,都是把注意  相似文献   

2.
辽与北宋南北对峙165年,北宋始终是辽朝最强劲的对手。为此,辽对北宋使用了多种防御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边境驻军防御,且驻军数量对宋最多。澶渊之盟后,辽对北宋的驻防成为常态,在辽宋边境驻防的军队数量大、种类多,保障了辽朝的国家安全,是其边防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编了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课本中对一句话是这样逗断的:“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关于这句话,课本上有一个注释:“[虚所]集市。虚,同‘墟’。”还有一个练习题:“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 根据课本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练习题的要求,《教学参考书》作了相应的处理: 首先是“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动词,相当于‘往’、‘去’。后一个‘之’,代词,指区寄,相当于‘他’。‘所’,名词,相当于‘处所’、‘地方’。) 其次是“补充注释”:“[去逾四十里]去,离开(不应解成为‘来去’的去)。”  相似文献   

4.
北宋澶州治所初治于今河南濮阳县东南五里德胜寨南城,后因黄河涨溢决口,州城为河水冲圮,遂北移治所于今濮阳县城所在地。关于澶州治所北移的时间,《读史方舆纪要》有三种说法。该书卷16开州》条谓:“(澶州)亦曰澶渊郡,镇宁军节度,熙宁九年移于今治。”同卷《濮阳废县》条则云:“熙宁四年河决澶渊,因改置澶州,移濮阳县为州治。”而同卷《德胜城》条又说:“熙宁十年城圯于水,因改筑州城,以濮阳县为州治。”《读史方舆纪要》在同书同卷之中,关于澶州北移事竟有三种不同说法,粗疏之甚,显而易见。究竟那一种说法符合史实,尚…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辩识我国古代文论“气”之含义。综析了“阴阳二气”说、“养气”说之丰富内涵,“气”与“理”“才”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述了“气”与文章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乃至创作方法上的相联。对散见于古代文论中的“气”说缕条析理,组成一个独特的“气”之体系,作了较为明晰的辩识。  相似文献   

6.
黄老之学是战国中期以后道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特点是“兼收并蓄”百家之学。“无为而治”是汉初黄老治道的理论基础,“民本”、“农本”、“法术”、“德治”等则是这一理论的历史内涵与具体实践,是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手段。汉初黄老风行,与其本身的特点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分不开,也是社会政治从谋夺之术向守政之道转化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根本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儒家根本的人道理念。“忠恕之道”表现的是自己的要求与对他人的态度,文章就探讨“忠恕之道”对他人“平等”、“宽恕”、“责任”的态度在行政伦理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庄子和惠施分别是先秦道家和名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在《庄子》中记载了两人的许多辩论和对话,最著名的辩论就是“濠粱之辩”。通过“濠粱之辩”可以看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之差异。具体来讲有三点:“天地一体”与“天地一指”:世界观之差异;“乐”与“知”:认知方式之差异;“逍遥”与“泛爱”:人生哲学之差异。  相似文献   

9.
“义利之辨”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从未丧失过其独特的吸引力,至今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命题。在诸多对“义利之辨”的讨论中孟子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义利思想不仅正式将“义利之辨”推上伦理思想史的舞台,更是对后世学者对义利关系的讨论有着重要影响。从讨论孟子“义”、“利”含义着手,通过对其义利观内容的解读和对义利观背后矛盾的考察,厘清孟子“义利之辨”的原本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0.
对张洁早期充满理想主义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以及与之呼应的带有变奏和反常性质的《祖母绿》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找到解决张洁女性主义创作的新视角。通过探讨张洁对“爱”的执着与独特的灵肉观,走进张洁创作的隐秘之境。  相似文献   

11.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东方特色的伦理思想。在古代其涵义很广,包括“善事父母”、“慎终追远”、甚而扩大到家庭以外的“移孝为忠”;今天,孝之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孝为忠”已成为历史,“慎终追远”的观念亦已淡化,作为其基本内核的“善事父母”之观念不仅得以继承而且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时代涵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提倡“孝”的思想,虽仍以“善事父母”为基点,但更为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一个家庭成员,进而作为一个公民、一个社会成员,应明确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李晓愚 《阅读》2023,(90):48-51
<正>在四季划分出现之前,人们认为冬季是秋天的延长,不需要专门当作一个季节来对待。不过甲骨文里头倒是有“冬”字,那么它又是什么意思呢?甲骨文的“冬”字是个象形字,就像一根长长的绳索,两端各打了一个结,表示终结、终了之义。有的甲骨文“冬”字会把实心的绳结写成空心的小圈,  相似文献   

13.
由“屈己以就群”而“屈群以利己”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近代中国知识分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实际上表现为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五四知识分子人的价值取向带有空想性质和虚幻色彩。  相似文献   

14.
刘文静之死与玄武门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说法,唐代开国功臣刘文静之死是由于裴寂与刘文静有矛盾.本文从裴寂与刘文静的关系,李世民、李渊、李建成与刘文静的关系考察认为,刘文静之死是皇权斗争的牺牲品.裴寂陷害刘文静致死是不符合史实的.刘文静之死实际上是“玄武门之变”的先兆.由于刘文静之死,使“玄武门之变”延续至武德九年.  相似文献   

15.
对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落英”,一些文学读本甚至新编《辞源》都解为“落花”,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落英缤纷”之“落”不能解为“凋落”。虽然“落”有“凋落”、“零落”之意。但“落”还有“始”之义。《尔雅释诂》曰:“落,始也。”此义在先秦古籍中运用较多,如《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王念孙曰:“《尔雅》:‘落,始也。’与诸侯落之者,与诸侯始其事也。《楚语》(上)‘伍举对灵王曰:今君为此台,愿得诸侯与始升焉。’是其明证矣。”“落”作为“始”义在《诗经》中也有例证。如《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宋朱熹注:“落,始  相似文献   

16.
简本《老子》"为之者败之"章何以重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本《老子》中于丙组重出之“为之者败之”章,学界或认为其系“抄留于另外竹简之中,以备后用”的,并非“正文”,只能作为“附录”列于“末章”。此说似缺乏说服力。比较而言,该章在义理上经得起严格推敲,当为“正文”无疑,故该章之重出,盖以简本对节选错误之纠正所致。  相似文献   

17.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8.
唐代史臣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提出的“论征伐”管理观念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九个方面:“由是大惧,请盟而退”就是回避矛盾;“怀之以德,不讨自来”就是以德感人;“自恃兵强,兴兵百万”就是审时度势;“所请归附,不须纳也”就是得不偿失;“然后进军,遂平其国”就是见机行事;“和亲之策,天下幸甚”就是和平相处;“止戈为武,爱护天下”就是爱护人民;“事须克捷,安危难测”就是预测决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知足常乐。  相似文献   

19.
求真为中国史学之优良传统 ,历来为优秀史家所称道 ,陈寅恪先生在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深深令人折服。陈先生在治史基础上 ,强调对史料 ,尤其是原始史料的占有 ;在治史思维上 ,强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治史心态上 ,奉行“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在治史视野上 ,提倡“民族本位论”和“吸收外来说”对举 ,尤重“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相似文献   

20.
阿根廷的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说过,书“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一本好书,正是作家从一个个人的独特视角出发,通过对历史往昔之回顾,借助艺术想象所创构的一个世界。《百年觅渡》一书,正是吴恩培先生对中国所经历的百年风云变幻的一种独特见解,是世纪沧桑之侧影。 作者在后记中说,“昨天并没有完全消失,它在今天还以各种文化的方式顽强地存在着,并且向明天延伸。”写这样一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