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诗学主要研究文学与认知的关系,重在从心理认知过程和规律阐释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认知诗学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本、语境、环境描写作用和文本传达的知识与信仰。本文从认知诗学视角下,对杜甫诗歌进行图形/背景分析。杜甫将普通的图形与普通的背景有机结合,诗歌中贴切的形容词与适宜的动词的使用,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图形/背景的结合使诗歌中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真实感受到唐朝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运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杜甫诗歌,能更好地帮助读者体会杜甫本人崇高的人格和充沛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句子与其关系化的结果——关系从句是高度抽象的构式,前者的构式义——认知凸显来自与图形的关联,后者的构式义——认知抑制来自与背景之间的关联。文章提出和论证了这一关联,并运用"构式义+语境"的模式统一解释了与关系化相关的多种不同但彼此相关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图形和背景     
沈娇 《考试周刊》2011,(14):31-32
图形—背景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而且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本文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在语言空间结构和时间事件结构中的现实化,以拓宽这一理论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4.
阐述诗歌情感与传统诗学及认识诗学理论,着重从认知诗学角度,就诗歌的音层、形层、义层三个层面,举实例来探讨发散式诗歌与集合式诗歌的情感效果,以揭示诗歌形式与诗歌情感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赏析诗歌。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雨中猫》虽然篇幅不长,却渗透出作者精湛的叙述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蕴意。《雨中猫》的主题不限于"反战"或"婚姻危机",而是有着作者对战后国民情绪和具有特殊时代背景下两性关系的深刻考量。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的一个基础理论,可广泛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当中。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意象突显、叙事技巧突显和人物性格特征突显三方面入手,可以更好地解读《雨中猫》多样统一的多重主题,提升作品审美愉悦度。  相似文献   

6.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突显观中的基本理论。图形即所要描写的对象,背景是其环境。本文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对网络广告语进行分析,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感知网络广告语在商品营销中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并评述认知语法中的前景和背景理论模型。首先介绍该理论在整个认知语法体系中的位置,然后勾勒前景和背景理论的历时演进脉络,接着通过具体实例重点讨论前景和背景的内涵及其主要类型.并简略评述该理论模型在分析和解释相关语言现象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汉语歇后语的图形背景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背景理论为汉语歇后语的形成提供了认知依据,图形的确立是建立在对突显原则理解的基础上,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运用图形背景理论重点分析了三类比较特殊的歇后语,并指出使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形成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图形背景论出发,以语言中的双关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双关语的双重意义的实现是意义经过图形和背景转换过程获得,在此基础上,对双重意义的建构过程进行认知分析,得出意义感知过程涉及背景突显实体的转变和认知域的变化,尝试性地探究双关现象形成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图形背景论出发,以语言中的双关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双关语的双重意义的实现是意义经过图形和背景转换过程获得,在此基础上,对双重意义的建构过程进行认知分析,得出意义感知过程涉及背景突显实体的转变和认知域的变化,尝试性地探究双关现象形成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认知诗学分析,发现文本利用前景化技巧建构多重图形—背景关系,即人物的图形化、空间的图形化以及主题的图形化。通过马拉德夫人的图形化揭示她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通过客厅—房间的图形化引发读者积极探索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空间隐喻意义,通过“自由”主题的图形化升华婚姻与自由相冲突的主题。对文本中认知理据的挖掘,有助于读者从多角度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12.
认知方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图形—背景理论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主要信息突显与次要信息背景化的认知理据。汉英翻译教学中,在图形—背景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运用句子结构切分和重要信息突显的策略,能够在减轻学生认知负荷的同时,为学生进行高效翻译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叶兴起的新一种文学分析方法——认知诗学,引起了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将认知诗学这种文学分析方法运用到各个文本当中.但由于该方法是用科学认知来分析,避免不了过于客观而忽略其他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有效宣传和感召,广告英语频繁运用各式文体手段将其关键信息前景化。尝试在前景化视角下从语言的偏离和过分规则两方面出发,对经典及近期的广告英语进行文体学分析,探究其文体特征及效果,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洞悉广告英语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赵静 《文教资料》2008,(34):44-45
本文从文学语言前景化的特征出发,探讨了文学语言偏离常规的现象,以及偏离常规与话语意义之间的关系,指出翻译中译入语也应在表达上等效于原语的前景化.本文认为,将前景化的概念应用到文学作品翻译中,既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评价翻译活动及其效果,又为等效翻译提供一种理性化的依据,是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产生的一门学科。它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并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成为文学理论的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系统介绍了认知诗学的起源、发展、主要理论成就,并指出了现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认知诗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入手,对图形-背景理论进行简单阐述,并将其运用于作品《德伯家的苔丝》的分析中。从荒原的描写与人物的命运方面,分别从“图形”与“背景”两个侧面讨论了两者间的相互呼应关系。通过图形-背景理论的突显原则分析了读者的认知形成,从而深化读者对文本与作者意识的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18.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以该理论为基点,从修饰关系不明、否定范围不明、从句关系不明和省略等方面分析英语结构歧义的生成原因,说明英语结构歧义是不同的认知主体将同一句子的不同成分作为了图形突显的结果。该结论不仅丰富了结构歧义的研究范围,而且拓宽了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认知研究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9.
英语和汉语的倒装句都属于变式句,句式中的凸显关系可以用图形-背景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图形是要突出描述的焦点事物;背景是烘托参照的环境成分。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从英汉倒装句特点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来探讨英汉倒装句凸显关系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交际意图是说话人在交际行为中所要实现的目的,它影响和制约着说话人对语言形式的选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有时会故意打破言语常规,造成前景化。前景化和交际意图的传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读者对非常规形式背后的隐含意义的探求过程正是作者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前景化语言结构可将读者认知活动有效地引向对作者交际意图的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