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其拉 《海外英语》2014,(8):134-135
该文针对培根《论读书》的译本现状,对培根《论读书》的王佐良译本的英译技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Of Marrig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培根的一篇哲理散文,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我国从五四运动后开始对培根的作品进行译介,有诸多译本出现.各译本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与喜好.何新的译本最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水天同的译本则不如前者.这不仅与译文中语句、措词等微观层面有关,还与译者、历史文化等宏观因素是分不开的.现选择两位教育背景、生活年代等颇为不同的译者进行对比,意在从更深广的角度探讨客观历史因素及译者本身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培根散文集》译介史上,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都曾翻译过这本散文名著,两译本风格迥异。然而,现今有关王译、水译培根散文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的译本介绍,兼及从词汇、句法、修辞角度对译文概括性的评价,而对译文风格全貌着墨不多,或有零散,粗略的论述。此外,对两译本的对比研究甚少,译文风格对比则鲜有研究,而译文风格对比研究则能对散文翻译批评及散文翻译实践提供依据及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试图运用翻译风格论对比研究两译本中风格的具体表现,直观地揭示两译文的风格,并通过译本风格结构性的阐述展示译本在风格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培根是16~17世纪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的《论说文集》与蒙田的《随笔录》、帕斯卡的《思想录》并称欧洲文学史上三大散文名著。培根知识渊博,见识非凡,行文深受拉丁文影响,译其书诚非易事。培根《论说文集》中的《论读书》是培根论说文中最为人熟知的名篇,其中心是具体指导如何读书。书中充满了箴言警句,闪烁着异常精辟的见解,即使在今天对于有志于学之士,仍为金玉良言。此文有数十种译本,我们选取其中三种代表性译本,即水天同、王佐良、曹明伦的译本进行比较,从中判断译者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上达到的高度。一、富于个性的精美选词培根短文富于警句箴言,善于把家常的道理压缩成精炼的格言式陈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我们来看三位译者是如何处理培根短文这一艺术特色的。例1.Historiesmakemenwise,poetswitty,themathematicssubtle,naturalphilosophydeep,moralgrave,logicandrhetoricabletocontend.Abeuntstudiainmores.水天同译: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  相似文献   

5.
培根的OfStudies文笔遒劲,短小精悍,全文警句迭出,对指导我们如何读书治学,有很大借鉴意义。OfStudies译本众多,对于OfStudies多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也很多,但大部分以语文式点评为主,辅以描述性的译本介绍,兼及从词法、句法、修辞角度对译文做概括性的评价。基于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客观标准出发,按照可操作步骤分别对王佐良译本和水天同的译本进行对比评析,得出翻译质量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6.
马米娜 《考试周刊》2013,(80):85-86
《论读书》是弗朗西斯·培根于1597年写的一篇文章。文章用词古雅,简洁明快,堪称现代英语论说文的典范之一。王佐良先生的《论读书》中文译本可与培根的原文媲美,既能体现原文的风格。又是白话文的典范。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王佐良先生的《论读书》中文译本,从词汇、句法和修辞方面对译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罗慕士的《三国演义》译本对儒、释、道宗教词采取直译或直译+注、意译和替换等方法。罗译本是公认的异化译本,但书中宗教词的翻译是归化(意译和替换)占上风。罗译本宗教词的翻译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在当前的典籍英译中,译者不可一味追求原汁原味,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否则"译犹未译"。同时提出典籍文化词语英译中术语规范可以提高翻译中的文化传真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弗朗西斯.培根的"of st udies"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从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这一视角,结合翻译美学的理念,鉴赏两个中文译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通过例举高健先生和王佐良先生的译句,指出翻译不但要对原文作者的风格进行传译,还要让读者在译入语中感受到"美"。  相似文献   

9.
1995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翻译出版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新译本。这个新译本较之旧译本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若干译文仍不够准确,兹提出质疑十二则  相似文献   

10.
孟蒙蒙 《海外英语》2022,(18):40-42
主位推进模式是研究句子关系和语篇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从韩礼德的主位理论和朱永生的主位推进模式出发,分析王佐良的译本《论读书》是否保留了培根的散文Of Studies中的相关模式。研究发现,王佐良很好地保留了延续型主位推进模式、主位同一型主位推进模式、述位同一型和延续型主位推进复合模式。在议论文写作中,这三种模式有利于构建总分关系、并列和转折关系、推进和转折关系的句子。该文对Of Studies等经典散文的重译和研究,以及管窥培根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娟娟 《海外英语》2011,(14):198-199
为了很好地把散文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应该了解散文的文体特征以及散文翻译的特点。根据散文翻译的特点,可以得知在散文翻译中选词和语言风格是非常重要的。论文力图比较并分析弗兰西斯.培根论文集的两个中文译本,它们分别由曹明伦和何新翻译。依据英文原文的文体特征重点强调语义及美感,分别对两个译本的品质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到一定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前还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资本论》中文译本是陈启修先生的译本。该译本对《资本论》的本文只译到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在《资本论》的本文之前,有“译者例言”、“资本论旁释”、“考茨基国民版序”、“第一版序文”、“第二版序文”。全书共426页。该译本于一九三○年三月由昆仑书店出版发行。一九三二年九月由国际学社出版了王思华和侯外庐的合译本。该译本是王思华和侯外庐在旅欧期间所译,对《资本论》本文的翻译只译完第一卷。  相似文献   

13.
李晓  钟再强 《英语广场》2021,(11):21-23
《红楼梦》中“情小妹”尤三姐的前后形象转变比较戏剧化。在《红楼梦》的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该人物形象的完整程度有所不同。本文根据原文故事情节,将尤三姐这一人物形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每个阶段该人物话语的英译进行不同译本间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相比于杨宪益译本,霍克斯译本更好地再现了尤三姐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育人观,是新时代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民办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更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健全而优秀的人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智慧、健康的体魄,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懂得美的享受。近年来,长春光华学院全面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加强思政教育主渠道建设,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实施文化育人战略,初步形成了以“素质培根、精神铸魂、专业启智、文化润心”为核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的《人生颂》是西方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诗歌。自清代以来,该诗就出现了各式中文译本,其中,黄杲斯和黄新渠的两个译本最具代表性。运用消极修辞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可看出,在选词、词序和句式结构三个方面,黄果断的译本要优于黄新渠的译本。  相似文献   

16.
高娟 《文学教育(上)》2011,(21):108-110
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胡允桓《红字》译本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该译本做到了形神兼备,做到了信达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的象喻性和译本本身所表征的特定文化诗学意义,使得《文心雕龙》四个英译本需要一个包容更多文化因子的比较模式。阐释学比较模式,通过对文化的聚焦,对译者文化立场和文化角色的确定,使译者策略背后的文化因子得到更强有力的解释。该文进一步对四位译者"风"、"骨"单字和含术语双字的文化传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从归化与异化、统一与多变、再生与变异三个方面证明阐释比较模式是适用于该译本比较的理想模式,从而对其他含术语古籍的英译比较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广泛欢迎,催生了多个中文译本。这些译本良莠不齐,除了林少华、赖明珠、叶蕙的译本质量较高外,别的译本不够严谨、忠实,有的还存在惊人的抄袭现象,甚至出现了所谓"续篇"的伪译本。该作品在中国译介与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怪象,一方面证明了它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是需要正视并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81年,许渊冲先生就提出文学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后来,他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结合他先前提出的“三之”说,提出了“优势竞赛论”。本文将结合培根Of Studies(《论读书》)由曹明伦和王佐良先生所作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拟证明译者在文学翻译总是一种发挥译语的优势与原文的“竞赛”。  相似文献   

20.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自译成中文以来,深得国内读者喜爱,也因此催生了众多译本,其中穆木天的译本是该小说在中国的首译,而傅雷的译本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深远。本文以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句调和风格三个方面展开对比,深入探究影响译文语言风貌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