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亦舒和梁凤仪的作品都被视为女强人小说,在情爱观、婚姻观上都表现了对女性独立的呼唤,但她们的作品文本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却不尽相同.亦舒对女性的直接描写,梁凤仪直抒胸臆,侧面烘托;亦舒笔下女性独立自强,梁凤仪笔下女性叱诧风云;对待男人亦舒笔下女性超然,梁凤仪笔下女性则有复仇心理;亦舒小说语言简洁达炼,梁凤仪小说语言措辞强硬.  相似文献   

2.
走进亦舒     
均为80年代走进大陆的言情小说家,琼瑶一炮走红,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更是掀起了大陆收视狂潮;而香港作家亦舒在当时却遭到冷落,90年代后期,亦舒小说的价值才渐被人们重视,当我们走进亦舒,顿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亦舒在书写女性之声时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相似文献   

3.
叶舒颖 《文教资料》2008,(21):18-19
亦舒作为当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著作颇丰,其作品不仅在香港流行,甚至风靡于整个东南亚.本文拟从悲剧精神的角度切入,以亦舒的代表作之一<圆舞>为研究对象,解析本篇小说所具的独特的悲剧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作家,亦舒为读者所熟知。其实,亦舒并非天生就是作家的料,小时候,她一度很贪玩,学习成绩基本上摆尾,常常遭到老师批评。不过,10岁那年的一次遭遇改变了亦舒。那是亦舒在嘉道理官立小学读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上英文课,她依然没有认真听讲,在课桌底下偷偷摆弄自己的小玩具,结果被老师瞥见。老师非常生气,便  相似文献   

5.
【作家档案】亦舒,女,姓倪,亦舒为其名,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香港科幻作家倪匡之妹。浙江宁波人,1941年生于上海,5岁时移居香港,先后就读于苏浙小学、嘉道理官立小学、何东女子职业学校,14岁在《西点》杂志上发表其第一部小说《暑假过去了》,15岁时,即为《中国学生周报》等报刊撰稿,曾被报刊编辑追到学校来要稿,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工作。亦舒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两兄妹成了香港文坛上的两朵奇花。有人称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  相似文献   

6.
亦舒,金庸与倪匡并称为"香港文坛之三大奇迹"。亦舒创作的小说数量多,流行性广且多以香港商业社会为背景来展示都市女性情感。该文对亦舒及其小说作品做一简要介绍并对在其作品中的语言描述特点和对话特点的独特性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亦舒把女性的主体意识作为新的精神注入到其作品中,将时代女性的独特经验、群体感受、生存困境,矛盾心理一一展现给读者,其女性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倡导经济独立、与异性交往中的自主意识、对同性之谊的珍重。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使其小说在当代女性文学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时期爱情观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时期的爱情观凸现出了其自身特有的基本特征:两性生活不再以生育或爱情为前提条件而以自身为惟一目的,在解构永恒的语境中追求短暂瞬时的强烈体验。“意识形态的终结”和道德约束弱化是使两性生活自主化和自足性的动因。这种爱情观虽然有着反叛传统禁欲主义道德和政治极权主义对个人生活的僭越的积极意义,但也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亦舒是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然而,她笔下的科幻小说也毫不逊色,不仅情节曲折,想象奇特,而且能充分体现出女性作家特有的心理体验。相对于其同时代的言情小说家而言,身为言情小说家的亦舒,科幻小说更能显示她过人的才气。文章即从小说的叙事模式和女性心理体验两方面阐述亦舒科幻小说的创作特色与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0.
对于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作品,国内外学者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爱情观研究甚少.剖析<天边外>中露丝对罗伯特和安德鲁兄弟俩的爱情,可揭示出尤金·奥尼尔的悲剧爱情观:爱情不是福音,而是邪恶的魔咒,不但不能带来幸福,反而会带来厄运,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剧作家产生悲剧爱情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为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约翰·邓恩是一位具有影响同时也很具争议的诗人.直到20世纪受T.S.艾略特和新批评的推崇邓恩的文学地位才最终得以确立.本文主要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试图分析邓恩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歌和宗教诗歌发现诗人持有矛盾的爱情观和宗教观但是在矛盾事物的两方面邓恩不断地寻求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亦舒以强烈的女性本位思想照见其作品,描述女性的传奇故事是她的专利。亦舒的写作完全从女性的立场出发,其写作姿态正是女性主义的精确诠释。她的小说提供了女性群体内部交流的平台,并真实揭露了女性“寂寞”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3.
谢圣婷 《文教资料》2009,(31):17-20
《圆舞》是亦舒的现代小说之一,在这部作品里,亦舒以现实生活中的名人为原型,深入挖掘了故事背后深刻的社会根源和人物的真实心理.从而使作品成为当代都市人的命运与精神的写照。《圆舞》的人物形象塑造特色体现在:注重揭示现实社会中都市女性的命运:透过人物反映社会现实风貌.通过人物性格的矛盾对比凸显时代变迁:人物语言以简洁精炼、尖锐泼辣、朴实、生活化见长,在叙事中以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4.
历来评论者对柳永艳情词持贬低态度,认为其格调不高,这显然有失公正.它所蕴含的平凡快乐、情欲合理、男女平等的爱情观与情投意合的爱情标准都具有先进性.这些具有先进性的爱情观对后世爱情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亦舒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亦舒自幼酷爱文学,1962年在文坛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人称金庸、倪匡、亦舒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小说虽非主流小说,题材也只拘于爱情婚姻,但就其作品受读者欢迎的程度看,无疑是成功的。文章拟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探讨亦舒小说颇受欢迎的魅力所在,或许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6.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结局.悲剧的发生和她生活的时代以及无爱的婚姻有关,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有关,也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亦舒,原名仉亦舒,1948年生于上海,成长于香港,后留学英国,十七岁时就崛起于香港文坛,其作品在香港和台湾最为畅销,其中长篇小说《她比烟花寂寞》尤为人所注目。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二人“兰桂齐芳”。她们都长于抒写真情流泻的爱情故事,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感受,用轻柔、缠绵、清澈、纤丽的文字,委婉动听的情调和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夏衍剧作的爱情描写和爱情观进行了探究 ,从作者的伦理观和革命人生观出发阐述其爱情观的两个特定内涵 ,阐述了夏衍剧作爱情描写方面的三个特点 ,论述了由于作者爱情观的某些缺陷导致了其爱情描写的三点不足。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如何对待爱情的角度,通过分析<简·爱>一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的爱情观:女主人公富有激情又符合道德法律的纯洁的爱情观,罗切斯特感性至上、只要爱情不要婚姻的蔑视法律道德的爱情观以及圣约翰"一切为主"把妻子作为工具的理性至上的爱情观,批判了只要爱情不要婚姻和只要婚姻不要爱情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都不符合人情,都是不道德的,颂扬了能经受得住时间、空间、财产和地位的考验并且为法律道德所接受的爱情.  相似文献   

20.
通过琼瑶小说和亦舒小说的语言表现风格的比较,可以看出:琼瑶与亦舒的小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共性,但就总体而言,她们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亦舒一贯秉承她的现代性,叙事语言简洁明快干练、幽默泼辣机智;琼瑶一贯固守她的传统性,小说语言呈现出繁丰细腻详尽、庄重柔婉典雅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