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习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范畴中的地位无可比拟。然观现今,学生习作弊病频现:或避而远之、望而生畏;或语汇贫乏、束手无策;或胡拼乱凑、瞎弄应付;或矫揉造作、模式写作。学生习作的重要性使笔者积极寻求习作教学策略优化之道,并总结出了开展习作教学的四“法”。  相似文献   

2.
新学期开学第一次摸底作文,全班54份习作,仅字数达不到300字这一要求的就有五六份,还有十多份是东拉一句,西扯一句,语言啰里啰嗦,勉强凑字数,要想找份文从字顺、真实感人的习作真是难上加难。面对这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学校语文课题组迎难而上,冒着被“烫伤手的危险”,捧起了习作教学这块“最烫手的山芋”,研教结合,一起探讨习作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是”与“不是”,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研究中,我们尝试通过“读赏仿”的写作模式,降低写作的门槛,让写作变成有趣、有序、有效的过程,收效甚好。  相似文献   

3.
品评习作,引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一篇题为《我们家的小白兔》的学生习作:我们家的小白兔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这篇习作写得怎么样?该怎样修改?”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事有所趣,心有所思,才能情有所感,辞有所发,这是小学生,乃至所有人写作的心理历程。若心无所思,就情无所动,而后必然搜肠刮肚、生拼硬凑、无病呻吟。那么,我们面对“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烂铅笔头”的情形,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怕”写作文的困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是重中之重,只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感到所学内容对自己很有用,就能产生倾吐的欲望,“情动而辞发”。一、优化习作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1.改变…  相似文献   

5.
<正>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令学生苦恼的恐怕就是写作了,许多学生一提起习作就会焦虑,提笔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学生写出的习作往往是东拉西扯,硬生生地凑出来一篇满足字数的作文,选材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为了完成任务而“作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模式其实已经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生活作文。顾名思义,是将习作教学生活化,学生的选材、内容以及思想情感也要源于生活。课标中这样表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将“岁时炒豆”习俗称为“凑投”,在方志中还写作“漏凑”“兜凑”“投凑”“凑头”等形式,它们是“凑斗”“斗凑”这一对意义相同的逆序词在吴方言中语音发生讹便并以音近字记录的结果。其中“凑投”由“凑斗”发展而来,又写作“凑头”;“漏凑”“兜凑”“投凑”均由“斗凑”发展而来。在现代吴方言中“凑头(投)”有人物的“相聚、结交”、事情的“碰巧、凑巧”、事情的“顺利”等义。在“岁时炒豆”习俗中,“凑投”表示事情的“顺利”。  相似文献   

7.
膀的神韵,用“剪刀似的”刻画燕子尾巴的形状。最后用“凑成”一词综合全段,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象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主体的雕塑感。在这里,作者巧用一个“凑”字,使画面增色不少,它既传神地表现了小燕子极富灵气的形态美,又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的无比喜爱之情。接下来作者根据燕子的候鸟特点,描绘了一幅  相似文献   

8.
运用“凑整”思想解一类分数应用题肖鉴铿(南昌师范学校)“凑整”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人们比较熟悉运用“凑整”来进行四则式题中的速算,其实,运用“凑整”思想来解答某些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也是相当有效的。不过,此时的“凑整”并非指原先那种“凑十”、“...  相似文献   

9.
“这是谁的尾巴,谁的尾巴?”墙角边一只小蜗牛伸着脖子喊。“蜗牛老弟,别喊了。那是我的尾巴。”小蜗牛只听见声音是从阴暗的角落里传出来的,却没看到是谁在说话。“你是谁呀?”小蜗牛问。“我、我是壁虎啊。”呀,一只断了尾巴的壁虎从角落里爬了出来,“刚刚遇到一条蛇,为了保命,我不得不舍弃我的小尾巴。”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研讨课。课题是《小壁虎借尾巴》。一上课,戴着小鱼、燕子、老黄牛头饰的3位小朋友上台,他们正在炫耀“自己”尾巴的时候,垂头丧气没了“尾巴”的“小壁虎”上来了,说自己的尾巴是被蛇咬断了,怎么办呢?“小壁虎”话音刚落,下面的小朋友早就耐不住了,有的说:“向小鱼借!”有的说:“向燕子借!”很快,全班同学被带入了小壁虎要借尾巴的情景。这时,老师趁势说:“小壁虎真的借尾巴去  相似文献   

11.
装“尾巴”     
“对呀!小动物身体后面应该有什么呀?”小朋友们回答:“尾巴!”我又说:“小朋友回答得真好!动物都应该有尾巴,如:小狗身体后面有条向上卷起的尾巴,牛和马尾巴较长,梅花鹿、狗熊、兔子都有条短尾巴,猪和大象的尾巴都是细细的、松鼠、狐狸是蓬松的大尾巴……”说着我又把眼睛转向小明:“小明请过来,让老师瞧瞧像什么动物的尾巴。”我认真看了看他的“尾巴”,又看了看他的白脸蛋,然后笑了笑说:“真像一匹小白马。”被嘲笑的小明经我这么一说,顿时神气起来。而其他小朋  相似文献   

12.
“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教学问题,本人一直在进行摸索。我也曾把“口诀法”与“凑十法”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从中看出“口决法”优于“凑十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一)使用“口诀法”的必要性“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般采用凑十法、减补法、记大数小法等三种教法。现行教材则采用凑十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先来听一段戴嵩画牛的故事: 戴嵩是唐朝画家,善画牛。早年。戴嵩曾应父亲朋友的要求画了一幅“斗牛图”。戴嵩与父亲送客人时,在路上正好遇到一个牧童在放牛,牛儿有的甩着尾巴啃草,有的在撒欢蹦跳,还有两条牛在那里嬉斗。友人见此情景,一时高兴,就把“斗牛图”展开欣赏,牧童凑过来看见图却笑了。戴嵩疑惑不解地问牧  相似文献   

14.
一、准确性汉语是非常奇妙的,它的妙处往往在毫厘之间,即表意非常精细、准确,这是它的功能之一。小学课文《小壁虎的尾巴》中,“小鱼摇着尾巴”、“燕子摆着尾巴”、“小牛甩着尾巴”,这三句话中描绘  相似文献   

15.
眼下的作文教学中,翻阅学生的作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思维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学生习作,抄———照搬不误者有之;凑———东拼西凑者多之;诌———胡编乱造者泛之;套———改头换面者滥之。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习作才情,学生作文不见了心灵世界的率性和剖白,精神与个性追求的娇艳花朵嫁接于虚妄与浅俗之上,便注定速即凋零。一次,五年级期末测试写一件同学之间发生的事,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而是以课文《小木船》的情节为材料,仅将小木船改为钢笔…  相似文献   

16.
《同学少年》2009,(2):53-53
一次,一些青年向老舍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于是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老舍随口吟道:“大雨冼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这首绝句,将八位人们熟悉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名字巧妙地“瞎凑”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小学生习作,存在种种“被习作”现象,我们期待“学生心灵在场的‘真’倾吐”,期待学生不吐不快、“我要写”的主动习作。为此,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打破习作与生活之间的“厚墙壁”,挖掘生活中的习作源泉;营造习作的情境,激发习作兴趣,丰富习作素材;在命题作文及自由命题作文方面,都要留有一方遐思的天空。  相似文献   

18.
“粗尾巴” “捉尾巴”游戏多年来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传统游戏之一,因此,各班的玩具筐里总会见到游戏中必不可少的“尾巴”。中班第一学期初,孩子们带来了和家长共同制作的户外玩具,其中就有几条又粗又长的“尾巴”。一天在户外游戏的时候,琳琳学着大班哥哥姐姐的样子把“尾巴”当跳绳跳了起来。  相似文献   

19.
“方法论”和“需要说”是习作教学中两种不同的教学观,“需要说”是“根”、“方法论”是“末”.基于“方法论”的习作教学,是一种误区,会导致习作的乏味、机械、虚假和劣质.而需要能产生动机、兴趣、乐趣以及美词佳句,“需要说”是习作教学的新路径,既符合儿童习作心理,也符合儿童习作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一开篇使用特写镜头,从全身到局部、分写燕子外形特点.从描叙角度来看,写羽毛取其色,写翅膀取其质,写尾巴取其形.从表现方式来看,写羽毛、翅膀用形容词描绘,写尾巴则用比喻句说明.从语句结构来看,"一身"、"一对"、"一个"连排,行文齐整而有气势;而第三句前插入一个"加上",不仅使语意更为突出,而且使句式富有变化.在分述燕子各部分特点后,下凑这个饱含着作者喜悦情感的"凑"字,化静面再总括.为动,将燕子写活,是个非同寻常的字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