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想象画面,走近童年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中间的小圆点叫"间隔号"。请闭眼想一想,透过这三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我好像看到了冬天暖暖的太阳,远处慢慢走来一支骆驼队,我们小伙伴们赶紧围  相似文献   

2.
<正>一、直接导入,理解课题师: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已经在黑板上。一起读——(生齐读课题:慈母情深)师: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生:关于母亲的。师:是的,还有补充吗?生:关于母爱的。二、读词语和数字,初感场景与细节1.三组词语,联想场景师:(出示:失魂落魄、怂恿)先读第一行词语,一个读两遍。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流程】一、梳理“文中月”1.第一个挑战:读题目,品月味。师:同学们,这一课预习过了吗?我现在来考考你。第一个挑战:读一读题目。生:月是故乡明。师:这个题目出自一句诗,既然是句诗,就要读出一点诗的味道。再读一遍。(生读)师:这个题目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季羡林先生借用这一句诗,透过天上的明月,写了这篇散文。我们再来读读这个题目,看看你的嘴巴里有什么味道。  相似文献   

4.
驼铃声声入课来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作品。题目文字中间的那两个小圆点多像两颗珍珠,串联起暖暖的冬阳、纯纯的童年和那长长的骆驼队。品味着这种感觉.我们把课题读一遍。  相似文献   

5.
王秀芹 《新疆教育》2012,(14):107-107
课文的题目,有的是课文的中心,有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是课文的主要人物……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好课文的题目,就可以帮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少走不少的弯路,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利用三篇课文来谈一谈我是如何利用课文题目来达到教学目的的。《四个人和一个箱子》课堂实录(部分):老师板书题目《四个人和一只箱子》。读课文三遍后(自由读、同桌读、四人小组读)。师:请同学们画出文中描写这四个人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读几遍,看看这是四个怎样的人。生:这是四个守诺言的人(我们答应过他)。生:这是四个有责任感的人(我们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回去)。生:这是四个爱财的人(我能保证你们能得到丰厚的报酬)。生:这是四个团结一致的人。师:有不同意见吗?生:这是有过怀疑同伴,有过分歧,甚至争执、动武,但最终团结一致的四个人。师:何以见得?生: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然而比沉默更糟糕的是,在他们的脑子里,反反复复的出现了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对丛林和死亡的恐惧,甚至对同伴的怀疑。师:请同学们反反复复读一读这一句话,试一试看能否四人为一小组:互相配合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呢。(七八分钟后)生1:抬着这个箱子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丛林。我想家了,真后悔离开他们,咱把它扔了吧。生2:不行,麦克,难道你忘了对格拉夫的承诺。生3:是啊,我们答应了格拉夫要一起把这个箱子搬出去的。  相似文献   

6.
师:上节课大家预习了课文,自学了生字新词,在预习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生:飞机遇到了什么危险? 生:飞机遇险时,飞机上的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师:提得好!(在题目后面画两个问号)这两个问题正是本文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这两个问题你是想让老师讲解呢,还是通过自己读书去理解? 生:(齐声)自己读书理解。 师:有志气,是学习的主人。只要好好读书,你就能读懂这些问题。请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预习时没读懂的词语。 (生读文画词,老师安排部分学生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各自预先准备的小黑板上;学生写完后…  相似文献   

7.
师:我们知道“倒”字是多音字:一个读“dao”,一个读“dao”。在这里我读“dao”,因此题目读为《倒(dao)数的认识》。(生齐读题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8.
陈晓萍 《江西教育》2002,(23):30-30
师:(出示“土”字卡片)这个偏旁叫什么?生:提土旁。师:(出示“里”字卡片)谁来认一认这个字?生:(读)里。(把两张卡拼在一起,出示拼音)师:谁再来认一认这个字呢?生:(读)埋。师:读得很好,请一组开火车读这个字。(生读)师:谁能根据这个字的构成,编个顺口溜来记一记这个字呢?生:东西土里埋。师:编得真好。一想起这个顺口溜就知道怎么写“埋”字了,全班齐念三遍。(生齐读)师: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左边的提土旁和“土”字有什么不同呢?生: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师:这个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埋”字是…  相似文献   

9.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东方之珠),大家读两遍!(生读)题目中的“东方”是方向;“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这个题目还有个引号(补上引号和题号)。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要问的呢?  相似文献   

10.
一、比较感悟:突出词语教学的准确性重点词语:紧急、焦急‘师:仔细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出这节中带有“急”字的两个词语。生:“紧急”“焦急”。师: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呢?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它再组个词?生:紧张、抓紧、赶紧……师:课文中什么事情很“紧急”,需要赶紧,抓紧?为什么这么“紧急”?生:因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师: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想想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相似文献   

11.
<正>板块一联系已知,理解词作题意师:都说,宋词“唯美”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她初读时的惊艳、细读时的动情,散发出恒久的魅力。今天,我们跟随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走进这首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读题目时,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一下?生:“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  相似文献   

12.
《小学青年教师》2012,(1):18-20
师:课文中有这样三组词语,会读的小朋友请举手。(出示:忧伤、哀痛;着急、悲伤;高兴、快乐。生读第一组:忧伤、哀痛)师:你读得真好.这是一种心情。你有过忧伤、哀痛的时候吗?生:我考试考得不好的时候就会忧伤。  相似文献   

13.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看月食》一文 (师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月食 !   生:我想知道月食时月亮的样子 !   生:我想知道月亮里有什么东西 !   生:我想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月食 !   生:我想知道有关月食的知识 !   师:小朋友们真会开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再谈谈你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月食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光。   生:我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了。   生:我知道…  相似文献   

14.
板书: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爱如茉莉弥漫诗意一、引入齐读课题。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师:能说两…  相似文献   

15.
<正>一、抓预测,从题目猜想感知人物特点师: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生活中那些鲜活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走进(指课题)——生:(读)刷子李。师:从题目中预测一下刷子李是干什么的。生:是粉刷墙的。生:是个粉刷匠,能挣钱。师:(出示题目《狼牙山五壮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同《刷子李》相比,同样是写人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生:《刷子李》一读题目就知道主人公有拿手行当。  相似文献   

16.
一、巧妙导入,初读感知 (板书课题,生高声读)师:看到《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个题目,你希望知道些什么?生:这种“课本”指的是什么?生:为什么“课本”前要加上“绿色的”三个字?生:怎样才能“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相似文献   

17.
在高唐县首届新课程课堂教学大赛上,我执教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金子》一课,获得了一等奖,在这堂课上,我勇于面对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这个“软肋”,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基本能力的训练,下面是几个课堂教学片断。片断一:师:彼得和其他淘金者找到金子了吗?生:没有。师:我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读了第一句话,通过两个词语就断定这些淘金者根本不会找到金子,你们知道我的根据是什么吗(?生读第一句话)生:听说。师:是啊,听说的事情准确吗?生(:齐)不准确。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说的事情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不是不准确,而是——生:不一定准确。…  相似文献   

18.
片段一 师:(指读“通晓”)你根据哪个字能快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我知道“晓”的意思是知道、明白。 师:“通”这个字作何解释呢?请查字典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范读揭题,说出大意师:听一位老师说,我们班同学特别喜欢学寓言故事,是吗?生:(齐)是。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题目叫《守株待兔》。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师范读课文)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生: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师:其实,题目“守株待兔”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兔”就是指句子中的——生:(…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过程】一、例题再认识1.课件出示例1。师:我们拿到问题的第一时间需要干什么?生:首先我们要读题目。师:那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这里需要先求出什么?生:先求出第二天摘的个数。师:根据什么可以求出来?生:根据第一天摘的个数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