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际 《历史学习》2005,(9):34-34
高考如果注意考查学科能力,一定要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才能考查思维素质。新课标下的高考面临“一标多本”,倾向于哪种教材都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鸦片战争为例,在目前实验使用的4种版本的教科书中,人民版只用了50多字描述鸦片战争;人教版则在一课中要求讲述“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即使用两个课时学习,鸦片战争最多只能占用30分钟;岳麓版和大象版用1个课时。使用不同版本造成了学生学习中的差距。这样,如果以鸦片战争经过和失败为考查的切入点,就很难确定一个知识范围。考试大纲至多可以列出条目,而且如果在“…  相似文献   

2.
钱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金融机构,发展到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日益完善,近似现代银行,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本文拟就鸦片战争后清代钱庄加以分析,以求对其有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 :“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笔者在中国近代史第一章《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 ,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尝试。  一、在挖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 ,调整教材内容和教学课时。  两次鸦片战争的教材内容其内涵有两条主线。一是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使学生懂得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扩张的产物。另一条阐述的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某些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认为,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那次战争,鸦片问题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因此那不是鸦片战争。本文以事实证明: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鸦片战争的结果:一是使中国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一个主权国家开始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二是大量泛滥的鸦片烟掠走了中国巨额财富,毒害和降低了中国的国民素质,阻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三是破坏了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小生产经济结构,打破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滞缓状态,刺激和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生和发展;四是惊醒了中国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过程,最后才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走上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设计意图:因为本课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屈辱的一段,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知道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损失,我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掘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如网络、图片、故事等等,帮助学生丰满那一段历史记忆。同时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鸦片对人身体、精神的毒害。通过阅读《补充材料》,进一步认识到腐败的清朝政府才是鸦片泛滥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6.
蒋廷黻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一生治学严谨,虽然著作不多,但都很有分量。一本仅仅5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更是奠定了他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鸦片战争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他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鸦片战争,并且提出了许多与主流论述背道而驰的观点,其中具代表性的可能是他对鸦片战争失败的看法以及做出的评价。文章阐述了蒋廷黻对鸦片战争的观点和看法,并试图通过另一种角度来分析蒋廷黻的观点,对蒋廷黻这一观点展开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同时在客观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讨论式教学作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日本已经有20多年的实践历程。在2011年的日本"历史地理教育全国大会"上,以讨论式教学为中心的论文比例已经占据了50%,①显示出日本历史教育界对该教学法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近期笔者接触到日本和歌山县立熊野高校的课例"鸦片战争",即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进行授课,其形式安排颇有新意。考虑到"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9.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虎门销烟,反抗侵略,被称为民族英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钦差大臣叶名琛因亚罗号事件,城破被俘,为世人所唾弃。两人的后世评价可谓大相径庭,有些偏错。文章通过对叶名琛和林则徐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表现进行比较,认为林、叶二人作为封疆大吏都具有典型的爱国思想,后人对其不同评价有失公正。  相似文献   

10.
历史外延型材料选择题是要求考生透过历史现象判断、揭示出历史事件特点、本质或历史阶段特征的一种题型。它强调对材料的理解、知识和观点的运用、历史结论的提炼、创新能力及多种学科能力的考查。外延型材料选择题主要分两类:一是注析式,其材料与课本知识联系密切,通常从题面材料与课本知识的联结关系入手,相互诠释,然后再提炼、深化。二是辨析式,它仅以课本知识为背景依托,题面材料与课本联系不强,设问多是从材料自身得出,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材料进行辨析、鉴别。历史外延型材料选择题是材料选择题中最难的一种,在高考试题中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罗勇 《教师》2015,(5):98
2013年历史高考中的40题第一问:归纳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该题总分为10分,学生答题情况不理想。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归纳思维。近几年高考中的40题,几乎年年都考“特点”的归纳思维题,这也提示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归纳思维的培养。一、归纳法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课程结构的重大变化为: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出现,每个模块由若干专题组成教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历史?它无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等;二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也就是经过人脑研究和加工而成的主体化历史,《史记》、《资治通鉴》就是其中的化表;最后历史是一门学科或专业,是每个中学生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的文化课知识。  相似文献   

13.
李莉 《培训与研究》2007,24(5):73-75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香港和内地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此的编写都极为关注。但由于历史原因,两地关于鸦片战争的观点存在一些差异。香港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较内地高中历史教科书客观、公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健康积极的世界观,值得内地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大事年表”式材料题是以大事年表作为材料命制的试题,是近年高考历史试卷出现的新题型。此类试题营造出新情景,拓展了命题的资源,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今年的河南省历史中考率先推出此类试题,让人耳目一新。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扩展语句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本题的要求至少有四点:一是要有“溪”“海”“潭”三个意象,二是要表达某种感悟,三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四是字数在60以内。答案示例:人在童年像溪水一样快乐无忧,到了中年便像大海一样深沉广博,进入老年就如同潭水一样安详平和。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是近代中外冲突中的重要事件。鸦片战争起因于鸦片贸易,而战争的结果又促进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近代来华传教士把战争和贸易看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事件,对战争的辩护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贸易的谴责。这种矛盾的认识态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考试大纲中对考生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材料解析题在历史高考中所占的比分不断攀升,近三年来已超过了问答题的份量。就考试功能看,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四大基本能力无一不包含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中,这也正是该种题型越来越受到命题专家青睐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历史材料解析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一是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考生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提炼和归纳信息;二是整理资料的能力。要求考生对资料有较高的分析、整理和概括能力;三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让考生完全通过阅读材料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考查考生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利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的能力;五是史论结合的能力。此外,历史材料解析对历史基本史实和考生的字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有一张《鸦片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著名爱国将领一览表》,在陈连升“牺牲的时间和地点”一栏里写道:“1841年1月广州沙角、大角”。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合适。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度研课必须服从这一目的。具体到《鸦片战争》这一课,首先要确定其教学立意,即鸦片战争告诉我们,中国必须实现现代化,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然后要讲清楚三个问题:偶然与必然;平等与不平等;觉醒与反思。这样的历史教学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历史解释素养不仅是一种历史思维,也是一种历史材料分析和叙述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形成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围绕历史解释素养,以“鸦片战争”为例,依托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其展开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