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于丹成为“现象”,又是在讲读《论语》心得中“红”起来的,从事儒学研究的我,自然不能不加以关注。我刚刚拿到《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时,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在众多研究《论语》的学者中,能够像于丹这样以其论述《论语》一举成名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像《于丹<论语>心得》这样瞬间畅销、倍受读者喜爱的有关《论语》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于丹将《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之作以现代的语言生动地予  相似文献   

3.
一《论语》是小学时开始背的,但早以省略号终结。时值年幼,不谙世事,书与我的距离简直可用光年衡量,也觉着之乎者也终该让大哲学家考究,于是不甚了之。近来重起一股《论语》热,《于丹<论语>心得》,算是我和《论语》的第二次约会吧!  相似文献   

4.
<正>2006年"十一"黄金假期,于丹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好评如潮。2013年暑假,当我再次拜阅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更是感触良深。面对纷繁杂扰的世界,我经常思考:教师的快乐之道是什么?怎样让教师的教学人生步步为乐?于丹老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我终于明白了: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孔子教导学生要结交益友,即“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于丹以讲论语心得而声名大噪。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她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有三个朋友,于丹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  相似文献   

6.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今有于丹老师把《论语》视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在捧读《论语》,走近至圣先师的日子里,我明白了它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闫会才 《新读写》2008,(6):20-20
同事去医院传来大夫的话,说于丹在中央电视台讲《论语》,精彩绝伦。当时,我心中一震:怎么会呢?《论语》是两干多年前的语录体文言文,没有能够迷倒观众的故事性啊!于是想一睹于丹的精彩,但一直没有机会。  相似文献   

9.
卢永霞 《福建教育》2010,(7):127-128
一个周末,我先生带着儿子逛书城,回来时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或许是看了几次《百家讲坛》颇感兴趣,也或许是家人很少送书给我,这本书显得格外珍贵,让我流连忘返,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我感慨于丹教授把国学经典著作《论语》,用风趣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演绎得鲜活而易懂。  相似文献   

10.
于丹对于《论语》的接受,不是通篇的囫囵吞枣,而是有所选择的。这种选择建立在于丹对《论语》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并最终以主体经验参与完成了文本的重构。这种重构,是在解读《论语》过程中,是她使用修辞技艺将《论语》解构为零散的状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建构为新的文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主体的读者,也是以主体经验的形式,实现了对作为客体的《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融入了主体的价值判断,最终实现了主客体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通过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解读《论语》和《庄子》,受到一些观众好评.随后出版的《于丹〈庄子〉心得》也受到各方追捧。时至今日.于丹又开始讲昆曲的审美之旅,真可谓是学术界的超女。但是,中山大学徐晋如等10位博士却不以为然.2007年3月2日,他们在某网站发表了《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进行到底》的文章,一时间跟帖者络  相似文献   

12.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于丹曾在央视《百家讲坛》用七天时间与读者、观众分享她的《论语》心得,一时间,著书畅销、讲座爆满,全国掀起一股阅读古代经典的热潮。读她的《论语》心得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甚至心灵盛宴。我想:如果于丹对《论语》没有烂熟于心,怎会信手拈来,随口引用。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读写》2010,(9):18-20
无论是北师大的于丹讲《论语心得》名噪一时也好,还是复旦教授朱维铮骂于丹不懂《论语》也罢,反正《论语》是火了,这不,连夏潜龙同学都不甘寂寞,要瞠一蹬这潭浑水品读《论语》了……  相似文献   

14.
守望宁静     
读完于丹的《论语心得》《论语感悟》。恰好寒假到了,上小学的孩子假期也较长,多少有些“闲心”,我就跟儿子商量:“假期一起背《论语》好不好?”小家伙勉强同意每天背一条。  相似文献   

15.
继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之后,于丹又登上马东主持的央视三套《文化访谈录》节目,在国庆期间与观众分享她的“昆曲心得”。  相似文献   

16.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以大众化的解读方式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撰写的《〈论语〉心得》一度热销,造成了所谓的“于丹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于丹”的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大多停留在于丹对于《论语》的解读的水平高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看了百家讲坛中北师大于丹教授关于《论语》心得:《理想之道》,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和启迪。她那“在今天看起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往往我们不缺乏宏图伟志,但是我们缺乏到达那个志愿之前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那条切实的道路”的论述,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耳边。  相似文献   

18.
一日,翻阅《于丹(论语)心得》,《序言》中这样一句“……孔子只有温度……”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想:用“温度”来形容一个教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思绪转接到一个小故事:一个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珊,一年级的时候,身体里竞长了个肿瘤。三个月的化疗,把她满头秀发全“化”掉了,  相似文献   

19.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相似文献   

20.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